[摘 要]任何工作的完成都離不開工作者身體適應能力的支撐,當身體無法滿足工作所要求的體能標準時,便會影響工作效率。大學生不僅要學習知識和技能,更要具備符合就業標準的身體能力——正常的職業體能水平。高校體育教學是培養學生職業體能的重要途徑,職業體能訓練是高校體育教學改革的內容。對長春地區5所較有代表性的普通高校進行調查,了解長春地區普通高校的專業設置,對其作業特點和學生生理負荷特點進行分類,并從身體形態、素質、體能等方面對在校大學生和已就業的在職人員進行測試,總結其作業負荷特點,進而提出高校職業體能教學改革的建議。
[關鍵詞]職業體能;高校體育教學;作業特點;生理負荷特點
[中圖分類號]G807[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5843(2021)04-0131-06
[DOI]10.13980/j.cnki.xdjykx.2021.04.022
職業體育訓練是培養應用技術型人才必備工作素質的重要手段,其目的是培養學生的體育興趣和意識,增強其身心素質,為其終生堅持體育運動打下基礎,使之成為新一代的高素質勞動者。根據國家關于體質測試的相關標準,大學生在完成規定體育課時的同時,每教學年還必須參加體質測試,測試內容包括視力、身高、體重、坐位體前屈、立定跳遠、50米跑、肺活量、(男)1 000米跑、(女)800米跑、(男)引體向上、(女)仰臥起坐等項目。但體質測試并不能完全反應學生的體能體質情況,現實中體育教學與體質測試基本脫離,內容完全不同。同時,高校體育沒有與職業技術教育特點相適應的模式和方法,職業體育訓練在高校體育教學中幾乎得不到體現。現階段,已有關于職業體育訓練的研究大體是以高校職業體能教學模式的創新為主、以探討未來職業體能發展的趨勢為主,或以特殊職業的職業體能相關研究為主,且大多都是以高等職業學校為研究主體,關于普通高等學校的相關研究相對薄弱,對于訓練模式與課程建設的研究則更是少之又少。
一、相關概念的界定
(一)體能
人體的機能特征是其體能的生物功能性基礎,體能鍛煉以增進健康和提高基本活動能力為目標[1]。運動素質可以反映一個人的健康狀態——從健康的角度去評價以競技為目標的體能狀態,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具有科學性的。筆者將體能定義為人體適應環境的能力。這里的環境可以是競技場,也可以是工作環境和生活環境。
(二)職業體能
職業體能是個體從事職業活動所必備的綜合素質,是順利完成職業活動任務所必需的相關能力整合[2]。
(三)高校學生職業體能訓練
高校學生職業體能訓練是指在大學階段,為使學生獲得順利完成職業活動任務所必需的相關身體能力而進行的訓練。現階段,各高校還沒有較系統的學生職業體能訓練方法,也沒有開設具體的職業體能訓練課程,只能依據大學生體質健康測試的結果來觀察大學生的身體素質情況。
二、高校學生職業體能之樣態呈現
筆者根據本次研究的實際需要,查閱了相關文獻以及普通高等院校教學大綱和已有教改成果,并對查閱到的文獻資料進行整理、歸納,以了解職業體能教學的研究現狀及前沿動態。同時設定了體質情況問卷,對長春市普通高校(以××職業技術學院、××工商學院、××交通職業技術學校、××農業大學、××中醫藥大學為調查研究對象)體育教學情況做實地考察,了解普通高校體育課程現狀;設計了體能訓練現狀問卷,按照設定好的項目對在籍大學生進行隨機抽測,對參加工作的畢業生進行精準測試;了解長春市普通高校、職業院校所開設專業相對應的就業崗位。
根據本次研究樣本校的專業特點和就業方向,對5所樣本校的專業設置進行了專業作業的分類,并進行總結歸納,具體情況(如表1所示)。普通類為長時間上崗,作業特點是長時間保持坐立姿勢。此類專業比較普遍,在調查的學校中專業重疊較多,涉及的專業也比較普遍,如文學專業、會計學專業、管理學相關專業、語言學相關專業、金融學專業等;特殊類中有需長時間用眼的視覺專業,如電子信息專業、動畫專業等;有需長時間久站或要求上肢與下肢力量配合的力量專業,如烹飪專業、道橋工程相關專業、農學相關專業;有需精細化操作的精細專業,如機械專業、汽車維修、園藝等專業;有需身體快速反應與超精細操作的專業,如無人機應用技術、護理等相關專業;有超精細操作與心理功能相結合的專業,如針灸推拿、臨床醫學等相關專業;有需身體與心理應變較強的專業,如酒店專業和營銷等專業。
(一)大學生專業作業特點與生理負荷特點
(二)在籍學生與已就業者體能狀態情況
身體素質和身體形態直接反應了一個人的身體狀態和健康水平。由于研究需要,在調查過的5所普通高校中通過體育教師上課時間,先后對每個學校的不同專業和年級隨機抽測100名學生,幾乎涵蓋了表1的作業特點和專業。一共有500名在校學生按照測試計劃項目對身體形態、身體機能、身體素質進行了體能測試,測試結果能夠反映出大學生的體能現狀。根據作業特點對具有相關性的在職人員,如辦公室人員、機車維修、醫務工作、營銷人員等進行同樣的測試(1 000米跑除外,在職人員測試了1 000米快走),
以了解在工作崗位上的畢業生體質體能情況(如表2所示)。
1.身體形態方面。對身體形態進行測量是定量化研究人體外部特征的重要方法。本研究以身高、體重、圍度等指標來反映大學生的發育、營養和身體狀況[3]。從表2的統計結果可以看出,長春市普通高校男學生平均身高為173.27cm、女同學平均身高163.34 cm,在職人員測試樣本中男子平均身高為173.36cm、女子平均身高為162.2cm;體重的平均值為在校男生74.73kg、女生55.39kg,在職人員中為男79.45kg、女62.37kg;腰圍的平均值是在校男生79.96cm、女69.33cm,在職人員中為男86.55cm、女77.69cm。身體形態方面的數據表明,長春市在校大學生的身體形態基本處于正常狀態,只有個別的大學生體態肥胖或者體態偏瘦;身高指標處于比較良好的范圍之內,能符合大部分工作崗位的作業特點;腰圍指數方面,發現在職人員明顯比在校大學生圍度大,這表明脂肪厚度在人參加工作以后有了明顯的增加。體重與體脂率的增加反應的不僅是一種體態的變化,也是患有一些慢性疾病的重要表征,比如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等,一旦患病就會降低工作的效率。
2.身體機能方面。身體機能水平是反映和評價人的機體狀況的指標測試體系。通過觀察定量負荷持續運動時間和負荷后心率恢復速率的比例關系(即臺階實驗指數),能夠評定心血管系統的機能狀況,通常把男70次、女60次作為臺階指數的合格標準。表2表明,長春市在校大學生的臺階指數平均值是男70.68次、女54.70次,在職人員為男67.19次、女52.78次。在職人員和在校女大學生的臺階指數平均值明顯低于標準水平,證明其心血管系統的功能比較差、呼吸系統能力在工作之后有明顯的下降,這對長時間的力量型作業工作和長時間的精細作業工作有很大影響。
3.身體素質方面。身體素質是人能順利完成工作的必備基本條件。筆者按照職業體能比較通用的評價要求,從上下肢的力量、速度、機體耐力、身體靈敏度、肢體柔韌性等方面進行測評[4]。從測試結果來看,各項均值為在校男生縱跳38.35 cm、俯臥撐28.34次、10m×3往返跑22.17 s、立位體前屈6.8 cm、1 000米跑4′43″,在校女生為縱跳25.66cm、俯臥撐12.2次、10m×3往返跑29.43s、立位體前屈13.4cm、800米跑4′57″米跑。男性在職人員的各項值為縱跳35.88cm、俯臥撐19.13次、10m×3往返跑26.67s、立位體前屈5.5cm、1 000米快走12′30″, 女性在職人員為縱跳24.13cm、俯臥撐5.32次、10m×3往返跑30.33s、立位體前屈10.9cm、1 000米快走13′45″。從測試數據可以初步斷定,在職人員的身體素質呈逐年下降趨勢,在校大學生的身體素質高于在職人員。其中男性在職人員的力量素質最為接近合格標準。女性的柔韌素質情況最好,在職人員和在校大學生都超出了標準值。男性最需要加強的是柔韌性素質、靈敏素質、耐力素質,女性最應該加強的是力量素質、耐力素質。
(三)職業體能身體狀態描述
本研究以全國人口普查使用的《職業分類標準》中所列舉的常見職業性疾病為參照,對在職人員的職業健康狀況進行分析。從表3的統計結果來看,在職人員的職業健康問題比較嚴重:一是職業性機體損傷與病痛問題比較突出;二是心理壓力與精神狀態或亞健康問題比較突出。有45%的人感到頸椎不適、有37.5%的人患有腰肌勞損、20%的人感到腕管不適、23.7%的人患有程度不同的肩周炎、37.5%的人有視覺疲勞綜合癥、有43.7%的人心理壓力大、有42.5%的人精神狀態不佳。調查還發現,有很大一部分人同時存在多種職業病痛,或者有引發心理疾病的危險。這些問題跟其職業作業特點密不可分。
(四)長春市普通高校體育開課情況
調查表明(詳見表4),長春市各高校的體育教學內容主要以球類項目為主,其中開設最多的項目是籃球、足球、排球、乒乓球、羽毛球等。此類體育教學使學生掌握了一些體育運動技能,同時為其課余時間的自主訓練打下了一定的基礎。其次是操課項目,如體育舞蹈、健美操等項目深受女同學喜愛。近年來,傳統體育項目受到重視,有的學校開設了太極拳等民族體育項目。但在走訪調查和實地看課的過程中發現,長春市高校體育教學中幾乎沒有專項職業體能訓練。從學時來看,每周一堂課的體育教學也不能滿足學生的體育鍛煉要求。
三、高校學生職業體能發展滯后原因分析
(一)學生職業體能訓練意識相對薄弱
由于不同工作的特定性,長期不良的工作體位有對人體造成傷害的風險,這在以往的學校體育研究中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運動解剖學和康復醫學的相關資料表明,坐姿體位并不符合人體脊柱的最佳受力狀態,長時間保持坐姿會引發不同程度的頸椎不適,甚至是頸椎病、腰肌勞損、脊椎強直、肩周炎、視疲勞綜合癥、心理焦慮等職業性疾病。這些病痛本可以在學校的體育教學中得到一定程度的解決,但由于高校職業體能教育的缺失,大學生對這方面的認識還處于較低水平。
(二)體育教學目標和內容與學生未來職業屬性有所脫節
高校體育教學中缺乏職業體能的鍛煉內容,沒有把職業體能視為一項提高學生職業能力的科目,僅有的體能訓練也枯燥無趣。通過對在職人員的體質數據的分析了解,大多數在職人員并有長期鍛煉的習慣。多數高校組織的學生體能訓練既沒有訓練計劃和目標,也沒有專門的教師進行指導。大部分高校所開展的體能訓練主要是大學生體質測試中的項目,這使體能訓練成了以應付體質測試為目的應急性訓練,導致大學生在訓練中不積極,甚至出現考試作弊的現象。加之體能訓練器械的缺乏,大大影響了大學生體能訓練的開展。
(三)體育課程構建與職業崗位需求出現偏差
體育課程的構建要滿足就業崗位職業體能的需求。全面落實職業體能教學能完善高校體育教學體系、提高體育課質量,激發大學生從事職業體能訓練的積極性,養成終身開展體育活動的技能,大幅提升其社會適應能力,滿足市場對人才的要求。但現實中,普通高校體育教學依舊在維持傳統功能,多數高校體育課程體系一直沿用傳統模式,現有體育教學項目與職業體能關聯度不強。例如,以傳統球類為教學主體的體育課,難以保證職業活動對大學生身體素質的需求,也不能保證身體與體能的全面發展,難以兼顧不同專業的作業特點。
四、高校學生職業體能課程建設之有效路徑
(一)突出職業體能訓練的基礎性地位,加大訓練力度
積極開展職業體能訓練是提高大學生體質、環境適應能力,有效緩解因為長時間不良作業體位而造成的身體病痛及工作壓力所形成的心理疾病,實行自我保健,保證學習、工作順利進行的重要方法。將職業體能訓練全方位地納入學校的教學和訓練過程中,給大學生提供職業體能訓練的技術指導,養成終身從事體育活動的習慣,是高校體育教學改革的當務之急。調查中得知,已經參加工作的畢業生隨著年齡和工作年限的增長,體重和皮下脂肪也隨之增加,有些人甚至遠遠超出標準值。這些現象反映在身體素質上,會出現肌肉耐力下降、爆發力和柔韌性不足等問題。應當看到,由工作環境和崗位特定性所引發的身體局部肌肉、骨骼靜力負荷過重等導致的骨、關節、肌肉及韌帶勞損等現象,已成為主要的職業健康問題,必須進行人為的強制干預才能使之得以緩解或根除。因此,要在教學中貫徹終身從事體育活動的理念,使大學生養成終身從事體育鍛煉的技能[5]。
(二)加強師資建設,構建高水平的教師團隊
各類高校應加強職業體能教學教師隊伍建設,大力提升體育教師的整體素質。組織專門的職業體能培訓與進修,學習職業體能的知識和訓練方法,提升教師的業務水平。遴選學科帶頭人,以經驗豐富的老教師帶領年輕教師開展課程教學實踐,并積極進行科研探索,逐步形成不同類型高校的特色職業體能教學模式。在職稱、年齡、學歷上進行合理搭配以組建高水平的教師團隊,開展教學和教學研究,為提升職業體能教學效果奠定基礎。學校要加大對職業體能訓練教學的扶持力度,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可以建立專門的教學科室,培養職業體能專職教師。
(三)加速高校職業體能課程建設
1.職業體能教學大綱的擬制。教學大綱是根據學科內容和教學計劃編寫的指導性文件,以綱要的形式規定了課程教學的目的、任務、知識及技能的范圍與深度、進度、方法等方面的總體要求[6],是教學的總體依據和評價準則。制訂職業體能教學大綱,首先要明確職業體能課程的地位和作用,確定課程的內容、重點與難點、基本任務與要求;其次要明確實施原則和課時數、對學生能力培養的要求。各校應根據自身情況,結合職業體能的內容、訓練方法、功能性作用等方面制訂教學大綱。(1)課程目標。遵循職業體能運動特點和學生身體發展規律,進一步完善訓練理念。結合長春市普通高校現有專業設置,制訂出適合長春市普通高校大學生職業體能訓練的標準,使體育教學更加立體完善,促進普通高校人才適應就業崗位的能力。(2)教學任務。使學生熟練地掌握職業體能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發展大學生的體質、體能,提高機體抗職業病的能力。培養學生終身從事體育鍛煉的能力和技能,使之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和積極的人生態度。在普通高校的職業體能課程教學中,教學任務是通過職業體能練習以全面提高學生的身體素質和健康水平[7],為促進學生參加體育鍛煉及畢業后參加體育鍛煉打下必要的基礎——適應社會改革以及社會化大生產、大分工帶來的職業的多樣性、工作環境的復雜性和勞動工具的高智能性、勞動任務的高強度性。
2.職業體能教學項目規劃。筆者依據調研結論和實際工作經驗,擬定了職業體能教學的參考項目(詳見表5),各校可以根據人才培養需求、畢業生的作業特點進行自主選擇。
3.職業體能課程的教學學時與時間安排參考。筆者依據自身前期開展的職業體能課程教學實踐經驗,擬定了課程教學的學時與時間安排(詳見表6),各校可以根據自身需求進行適當選擇。
參考文獻:
[1]牛孟星.淺析散打運動員體能訓練及特點[J].智富時代,2018,11.
[2]凌云濤.職業教育體系中體育教學與職業能力復合培養[D].首都體育學院,2016.
[3][4][5]張舒暢.高校體育教學中提升大學生職業體能的實踐研究[J].現代教育科學,2020(3).
[6][7]吳衛國.北京市普通高校柔道選修課課程建設研究[D].北京體育大學,2012.
(責任編輯:劉新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