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淑梅
[摘 要]基于中國知網數據庫,通過文獻研究、可視化分析等方法對2020年中國高等教育研究相關文獻進行系統性分析,總結出9大研究熱點——課程思政、新工科建設、研究生教育、“雙一流”建設、高校在線教學、“金課”建設、高等教育評價、大學生就業、高等教育國際化等。在此基礎上對研究的質量、視域、方法、主體等方面進行探討,以期為相關研究奠定基本的學理基礎。
[關鍵詞]高等教育;研究熱點;高校人才培養;研究質量;研究主體
[中圖分類號]G64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5843(2021)04-0137-07
[DOI]10.13980/j.cnki.xdjykx.2021.04.023
高質量內涵式發展為2020年高等教育發展的總基調,成為學界、教育界關注的時代主題。諸多學者圍繞此核心展開系列研究,形成了9大研究熱點。基于文獻計量學理論,對這些熱點進行分析、提煉與思考,從宏觀上呈現2020年我國高等教育研究學術前沿的知識圖譜,展現新思想、新觀點與新實踐,能夠為后續研究奠定學理基礎,導引學術發展方向。
2021年5月,以中國知網為搜索引擎,輸入主題詞,以2020年1—12月為時間段,檢索到相關文章48 900余篇,生成有關“高等教育研究”“高校研究”的可視化主題、次主題分布狀態圖。根據主題、次主題的分布狀態,基于大數據平臺的學術熱點及相關學術觀點,歸納出9大研究熱點。為更客觀地分析研究熱點,對每個研究熱點核心詞進行了單獨檢索,再根據相應主題分布和關鍵詞共現頻次確定分析內容的主要維度。在此基礎上,結合作者的學術影響、被引與下載頻次及期刊層次,篩選出關于每個熱點問題的經典文章30余篇,形成具體的研究內容。
一、高等教育研究熱點分析
(一)課程思政研究
“課程思政”自2014年由上海市教委率先提出并實踐以來,已成為高校各類課程教育教學改革的重頭戲,是2020年學界關注度最高的一個話題。
1.課程思政基本理論研究。諸多學者就課程思政的基本要義、特征等基本問題提出各自的觀點。唐德海等認為“課程思政”的本質和內核是立德樹人,要義在于育人與育才的齊頭并進和辯證統一;課程思政要杜絕非思政課程的思政化改造,也要杜絕思政課程的非思政化改造[1]。張正光等認為課程思政實際上是一種課程教學理念,在于喚醒和提升開展課程思想政治教育的自覺,并對有關“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關系的錯誤認識進行了糾偏補正[2]。譚澤媛認為,“預設性與生成性統一、獨立性與依賴性統一、時代性與歷史性統一”是課程思政的3大基本特征[3]。
2.課程思政建設研究。多數學者從整體視角就課程思政建設問題提出建議。如湯苗苗等針對當前高校課程思政建設中存在的問題提出,應以科學合理的考核評價體系為“主動力”來完善高校課程思政建設[4];項波等認為,做好課程思政建設“應充分考慮課程思政建設的定位、體系、課程、考評等問題”[5];陳敏生等則提出“四推進”的改革之路[6] 。
3.課程思政教學研究。不少學者從宏觀上探討了“課程思政”的教學問題。趙光等通過實證研究,從思政教師、專業課教師、輔導員等角度構建起了一套相對客觀的勝任力模型指標體系[7];于桂花認為,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專業課程教學應在內容、技術、關系、空間和時間5大維度上強調課程融合的主動性、科學性與靈活性[8]。譚澤媛針對課程思政實施中的問題提出了“五位一體”長效育人機制的主張[9]。
4.課程思政評價研究。王岳喜根據“三個結合”的原則構建了高校課程思政評價指標體系[10];朱平主張從凸顯課程思政成效、驗證忽略課程思政之危害性兩個方面進行評價,并提出“不宜將指標過度細化或量化,即宜粗不宜細,宜少不宜多,抓兩頭,帶中間”的觀點[11]。
以上這些觀點為深化課程思政教學改革提供了新的啟示。此外,多數學者還就各學科的課程思政建設與教學展開了各具特色的系列研究。
(二)新工科建設研究
自 2016 年我國工程教育加入《華盛頓協議》之后,新工科建設成為我國應對全球新一輪科技和產業革命的又一重大戰略選擇,將是今后幾年關注度大增的一個新的研究主題。
1.新工科基本理論研究。主要聚焦于新工科建設策略與發展前景等問題。劉劍平等認為,跨界融合是推進新工科建設與發展的最有效途徑,并構建了新工科跨界融合的生態圈運營模式[12];王武東等認為,推動高校實現分類自主發展與錯位發展、整合性地重構知識體、構建產教合作命運共同體,是新工科建設的未來走向[13];曾勇認為,“新工科+新醫科”將迎來更廣闊的發展前景[14];林健認為,多學科交叉融合、綠色工程、工程的國際化和民族性等是未來工程發展的主要趨勢。
2.新工科專業課程建設研究。很多學者基于新工科專業課程建設中存在的問題提出相應對策,具有很強的針對性和可操作性。林健從整體視角構建了新工科專業課程體系、新工科專業培養標準的分解落實框架圖,并進行了課程體系建設的實踐探索[15],為高校新工科專業課程體系改革和課程建設的整體設計與實踐提供了重要參考;范春萍等構建了高校新興工科建設的評價指標體系,適用于對擬設立的新興工科高校一般性評價及對某一高校是否具備設置某一新興工科條件的綜合評價,并驗證了評價指標體系的可行性和有效性[16]。
3.新工科人才培養研究。主要是聚焦跨學科人才培養與培養標準的研究,形成了一些可復制、可推廣的典型人才培養模式。曾勇構建了3維6核多層次、全體系的“NewE 3”新工科建設方案與新工科人才培養模式新體系,為解決工程教育現存問題和形成“中國方案”提供了重要參考[17];李麗娟等探索了跨學科多專業融合培養新工科創新人才的培養體系,對粵港澳大灣區高等教育交流合作和新工科人才培養有一定的借鑒作用[18];林健構建了具有前瞻性的新工科人才培養質量通用標準,為新時代新工科建設提供了重要參照[19]。另外,上海交通大學[20]、哈爾濱工業大學[21]、天津大學[22]等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新工科人才培養模式。
此外,很多學者還就新工科背景下各學科的專業建設、教學改革、人才培養、實驗平臺建設等進行了大量研究。
(三)研究生教育研究
研究生教育作為國民教育的最高階段,是一個國家綜合國力和國際競爭力的重要支撐。隨著我國綜合實力的持續增強,學界越來越關注此話題,尤其是在2020年第一次全國研究生教育會議召開之后。
1.研究生培養改革研究。研究者大多聚焦于研究生培養改革的理論與實踐問題。楊斌認為,下一階段的重點任務是進行學科專業目錄調整,構建科學的分類評價體系和學科專業結構優化機制[23]。針對眾多高校紛紛開始強化博士研究生一級學科統合課程的問題;閻光才等主張要“弱化目錄的規制剛性、淡化學科管理概念,給予基層單位以自主或許會更有利于學科及其人才的培育”;荀淵則提出,“博士研究生教育的關鍵環節不是課程而是科研訓練”[24];李忠主張以問題解決作為改革的切入口,以實踐與反省獲得不確定性知識為改革的核心,以支持性評價作為改革的保障條件推動研究生教育改革[25]。浙江師范大學形成了具有實踐取向的研究生“5+X”具身教育人才培養模式[26],杭州師范大學形成了“A·B·C”教育碩士生培養體系[27],為研究生培養改革提供了可借鑒的案例。
2.研究生質量保障研究。劉霄通過研究發現,真正影響高校教師教學、科研選擇的,更多的是基于能力認知的高校教師在研究生階段接受的教學、科研訓練質量[28],說明研究生教育質量對高層次人才成長具有奠基性作用;梁傳杰提出,我國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質量保障模式將向政府、高校、社會三元協同型轉變[29];張東明等構建了一套完整的基于層次分析與模糊綜合評判的研究生教育質量綜合評價指標體系[30];姚志友等構建了具有中國特色的研究生教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矩形”戰略模型[31]。
(四)“雙一流”建設研究
“雙一流”建設是我國高等教育普及化階段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舉措。自2015年8月出臺《統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總體方案》以來,“雙一流”建設問題逐漸成為高等教育研究領域的熱點之一。
1.“雙一流”建設的基本理論研究。王建華認為,世界一流大學建設與世界一流學科建設是包含關系,簡稱“雙一流”易誤解為并列關系。理解“中國特色”“世界一流”的涵義要從全球化發展趨勢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要求的高度來理解,并強調絕不能狹隘地把辦學特色理解為“人無我有”,而是通過特色化戰略發展學校的綜合實力,解決生存與發展的長遠重大問題[32]。胡娟認為,“雙一流”政策的實施導致脫耦機制、組織邊界和有效競爭的喪失,應涵養理性獨立的現代大學,劃清大學與政府的邊界;減少具體評價,將評價與利益脫鉤;把“雙一流”建設從行政建設發展為法制建設[33]。白逸仙等在開展大量研究的基礎上指出,以跨界融合引領“雙一流”建設是高水平行業特色型高校的共同選擇,也是全球高等教育改革的新方向[34]。
2.“雙一流”建設實踐研究。陸曉靜等認為,我國“雙一流”高校在建設中出現了質量保障與質量建設“兩張皮”的問題,認為人才培養與質量保障之間是雙向互動關系,并構建了“人才培養—質量保障”的雙向互動模型[35];李文平認為,當前“雙一流”建設仍存在著重點建設身份固化、弱勢學科邊緣化、建設成效評價標準異化等風險,政府應通過賦予高校辦學自主權、分離評估結果與資源配置關系等途徑促進世界一流大學建設[36]。另外,王建華主張對一流學科建設政策的非預期效果進行必要的檢視[37];劉小強等主張“雙一流”建設應實施“‘學科模式+‘中心模式”[38]。學者從不同視角對建設實踐問題進行了理性審視,但對建設實踐的成功經驗與典型案例缺少深度挖掘。
3.“雙一流”建設背景下的系列研究。現有研究大多聚焦“雙一流”建設背景下學科建設、高校發展、人才流動等實踐問題。如馬永紅等提出3種跨學科組織的學科網絡結構模式:輻射模式、匯聚模式、“沙龍”模式[39];蔡三發等構建了學科可持續發展度的層次分析模型和指標體系[40];張應強等主張高校分類分層建設和特色發展要做到“三個需要”“四個服務”“三個轉變”[41];白強等則主張重構高層人才的“符號”意義等[42]。
(五)高校在線教學研究
近年來,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快速融入高等教育教學的全過程之中,催生出越來越多的創新性教學方式和模式,推動了“互聯網 + 高等教育”的深刻變革。尤其是在“停課不停教、停課不停學”的防疫背景下,在線教學受到空前的關注。
1.基本理論研究。謝幼如等認為,以“互聯網+教育”為主要形態的在線教育,本質上是利用互聯網思維激發教育活力,并將其作為一種創新要素,深度融合到教育的各個環節中,重塑在線教學觀念與資源供給式、重構課堂模式與教學流程、創新組織管理與條件保障,進而構建在線教育新生態的教學方式;陳品德則認為,在線教學的本質是“學生在教師指導下的自主學習”[43];鄔大光等在廣泛調研的基礎上,總結了防疫期間大規模線上教學的階段性特征,提出了需要正確處理的“五個關系”[44];韓筠基于在線課程引發的教學新形態——混合式教學,提出以在線課程推動構建“互聯網+”條件下的人才培養新范式、以在線課程發展 “互聯網+”的教育服務新模式等5大發展主張[45]。
2.實踐研究。主要是從整體視角和學科視角探討在線教學實踐問題。代表性的成果有:鄒園園等學者結合粵港澳大灣區的客觀實際,構建了防疫期間高校在線教學“灣區教學平臺—灣區課程資源—灣區教學形式—灣區保障機制”的模式,并在多所高校予以實施,滿足了疫情時期高校在線教學組織與管理的迫切需要[46];李志河等構建了高校教師在線教學學術能力評價指標體系[47];龍新征等提出了一種面向全國高校的通用性云直播平臺體系架構設計方案,并進行了開發和應用[48]。此外,還有很多學者進行了各學科專業在線教學的系列研究。
(六)“金課”建設研究
1.基本理論研究。劉斯文等認為“金課”不是天然存在的,而是在教育教學系統不斷演化、培養方案不斷變化、課程質量不斷分化的過程中,由不同主體基于不同需要建構起來的課程質量標識。高校有必要從不同的質量意涵上把握“金課”建構的邏輯起點,分析“金課”的生成式與符號式建構的邏輯過程,并提出建構的基本策略[49];湯智等認為,當前“金課”建設出現了多重錯位的困境——“金課”建設空心化、本科教學成為“公家田”、學業質量陷于“低水平均衡陷阱”。要突破建設困境,需要建立以學科為基礎的課程供給制度、以學生為本的課程設計制度、以學術為魂的課程管理制度[50];尹婷認為,目前高校本科教育“金課”建設面臨的最突出問題是教師的教學認知問題。必須破解教師存在的課程育人主責角色不清晰、課程教學主動角色不明顯、課程變革主要角色不到位等角色認知和行為障礙,實現教師的角色轉換[51]。這些新思考進一步明晰了“金課”建設的發展之路。
2.基于學科專業的“金課”建設實踐研究。薛山等以“食品安全與衛生學”課程為例,構建了課前、課中、課后、反思的四段式混合教學模式,并提出了后期建設的基本思路[52];司馬朝坦等以光纖光學課程為例,構建了基于“目標分析—資源開發—活動設計”的三段式教學模式,并圍繞三段式教學模式體系建設和實踐開發探索全過程、精細化的理論分析方法與實施路徑流程[53],為“金課”建設改革提供了案例。一線教師對“金課”建設問題進行了大量的實踐研究,但缺少典型的實證研究和系統化的理論提升。
(七)高等教育評價研究
教育評價是高等教育改革和發展的核心問題。2018年召開全國教育大會之后,破“五唯”成為教育界乃至整個社會普遍關注的問題,尤其是《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以下簡稱《總體方案》)出臺后,教育評價的受關注度再度升高。研究主要聚焦于以下主題:一是“五唯”破題。馬陸亭認為,“五唯”錯在“唯”字上,錯在偏激、過分。破“五唯”改革其實就是“以量化指標為基礎,找非量化點突破,以此逐步建立起適應新時代需要的教育評價體系”[54];秦惠民認為,“破五唯”不是不要文憑、不要帽子,更不是不要論文,而是反對將其絕對化、片面化、形式化和一刀切。二是評價改革對策。林夢泉提出以“融合評價”新方法破解評價瓶頸,助推營造良好教育評價生態[55]。江蘇省教育廳廳長葛道凱進一步將“破五唯”聚焦于人才與科研評價上,主張對人才和科研進行分類評價,并構建了分類評價指標體系和評價程序規范[56]。三是第三方評估。肖國芳、楊銀付主張發展第三方評估,從宏觀、中觀、微觀層面構建了高等教育第三方評估的制度框架[57];張偉構建了研究生教育質量第三方評價的理論模型和計量模型,并進行了可靠性驗證[58]。諸多新成果為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提供了重要參考。
(八)大學生就業研究
大學生就業一直以來都是學界和社會關注的熱點,尤其是2020年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給大學生就業帶來了巨大的挑戰,使就業問題再度升溫。李春玲、蔣利平、趙明等針對疫情就業壓力、“慢就業”與返鄉就業及就業歧視等問題進行了深度研究;鐘云華、王霆等分別就構建大學畢業生就業質量測量指標體系、人力資本與社會資本對大學生高質量就業的影響機制等問題進行了實證研究。也有不少學者對大學生就業創業與職業生涯規劃指導等問題進行了系統性的研究。盡管學者關注較多,但相關研究量多而質不高。
(九)高等教育國際化研究
高等教育國際化是全球化時代世界高等教育發展的重要趨勢,“一帶一路”、人類命運共同體等倡議加速了中國高等教育的國際化進程,吸引了很多學者關注高等教育國際化問題。研究主要聚焦于國際化的基本內涵、問題與對策,高等教育國際化評價,研究生教育國際化,來華留學生教育,中外合作辦學以及“一帶一路”倡議下高等教育國際化系列研究等五大主題。代表性成果有:張應強等認為,在后疫情時代,要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積極推進“在地國際化”。同時要基于“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推進有使命擔當的高等教育國際化[59]。此外,劉影等構建了國際化組織的立方體模型;李明等構建了普通高等學校國際化水平評估指標體系;文雯等構建了校內、校外國際化發展的綜合生態系統等。
二、關于研究熱點的幾點思考
(一)研究質量有待提升
首先,前述研究中盡管不乏創新性的思想和成果,但整體研究水平偏低,經典成果不多。2020年,中國知網刊發相關文章48 923篇,其中在全國中文核心期刊及以上刊發文章6 252篇 ,占總數的12.78%。這從某種程度上反映出整體質量偏低的問題。再如,高校課程思政研究是2020年的熱門主題,當年在中國知網上刊出了6 252篇,但在全國中文核心期刊及以上所刊發的文章僅為445篇,占比為7.12%,研究水平相對更低。其次是研究缺少深度和寬度,而且1—2版的文章并不少見,尤其是相關學科的教學研究更為普遍,且大多刊發在非教育期刊上,如《才智》等。再次是新意不足,存在大量的重復研究,而且研究思路基本上以線性設計為主,缺少非線性的系統設計,以致觀點雷同,結構不新。為此,應樹立精品意識,提升教育研究對教育實踐的闡釋力、引導力和支撐力,充分發揮教育研究的學術生產力作用。
(二)研究視域有待拓展
從已有文獻來看,理論研究、宏觀研究偏多,微觀研究、個案研究、省域研究偏少,對處于改革發展中的典型案例挖掘的則更少,使現有研究與教育實踐的聯系有些脫節。應基于改革實踐的視角,加強微觀研究、案例研究、實踐研究和系統性研究。同時,在高質量發展背景下,需加強以下幾個方面的研究:一是高等教育評價綜合改革研究。一方面,應從整體上設計綜合評價指標體系和保障運行機制,為綜合評價改革實踐提供總體思路。另一方面,加強分類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與實踐探索,為系列分類評價改革實踐提供參照。當前亟需加強“四新”建設、“雙一流”建設、“金課”建設等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與探索,為其科學發展指引方向。二是人工智能與高等教育研究。人工智能的發展浪潮推動著社會各領域的變革,高等教育領域也面臨著改革創新的機遇與挑戰,且“教育人工智能實際上是將人工智能這一外源性的技術手段應用到教育的場域之中,以期借助技術進步帶動教育領域的創新發展”[60]。在此過程中,如何發揮各自優勢并進行有效結合、如何處理教師教學與學生學習等問題,是亟待研究的主題。三是高等教育服務區域經濟與鄉村教育振興研究。服務經濟社會發展是高等教育的基本職能之一。例如,在新時代吉林全面振興、全方位振興的背景下,吉林高等教育如何培養區域經濟與鄉村振興緊缺的各類人才、如何加強科技創新與成果轉化等,是當前應關注的主要問題。四是“四新”建設研究。當前需加強新工科的實踐創新研究及新文科、新醫科、新農科的理論與實踐研究,深度挖掘各種典型案例,為“四新”建設實踐領航。五是新一輪“雙一流”建設研究。一方面,對第一輪“雙一流”建設進行系統性總結,為下一輪“雙一流”建設積累經驗,使之少走彎路;另一方面,結合新時代高質量發展要求,加強新一輪“雙一流”建設理論體系的建構、建設實踐探索及建設質量監控等問題的深度研究。
(三)研究方法有待創新
在現有研究中,研究方法較為單一,多數為思辨性研究、量化研究和質性研究。其中思辨性研究居多,且混合式研究、調查研究、實證研究較少。研究方法往往是研究創新的必要載體,應針對研究內容創新整合相應的研究方法。尤其在大數據時代,更要加強各種類型的調查研究,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在國家行政學院中國青年干部培訓班開班式上所講的那樣:“要深入開展調查研究,解剖麻雀發現典型,真正把群眾面臨的問題發現出來,把群眾的意見反映上來,把群眾創造的經驗總結出來。”[61]這同樣適用于教育領域內的深度調查。而且當前高等教育正處于大變革、大發展的關鍵時期,更需要一線的聲音,更需要了解實踐、研究實踐、總結實踐,形成實踐理論,為改革實踐領航。同時,基于大數據平臺,善于靈活運用混合式研究,使文章既有理論研究,又不缺少數據支撐;既有質性研究,也不缺少可視化數據的支撐,使文章有理有據有新意,以貼切的方法、適宜的路徑來破解高等教育改革實踐中的難題。
(四)研究主體有待擴大
從對中國知網計量可視化分析檢索的結果中可知,研究主體比較集中,大多是文科類和綜合類高校。研究主體所在高校靠前的是北京師范大學、廈門大學、華東師范大學、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清華大學、浙江大學、華中科技大學、南京大學、陜西師范大學、華中師范大學、吉林大學等,理工農醫類高校、民辦院校及高職高專院校相對偏少,研究水平偏低,而這些高校都是中國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應該有自己的聲音、有自己的學術陣地。所以,需調動各高校一線教師從事科研的積極性,結合其自身學科專業及相近學科開展專業研究和跨學科研究,以形成各具特色的研究主體,為提高科研質量奠基,為提高教育教學質量蓄力。
參考文獻:
[1]唐德海等.“課程思政”三問:本質、界域和實踐[J].現代教育管理,2020(10):52-58.
[2]張正光,張曉花,王淑梅.“課程思政”的理念辨誤、原則要求與實踐探究[J].大學教育科學,2020(06):52-57.
[3][9]譚澤媛.課程思政的內涵探析與機制構建[J].教育與職業,2020(22):89-94.
[4]湯苗苗,董美娟.高校課程思政建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20(22):54-55,70.
[5]項波等.高校課程思政建設的“四個維度”[J].黑龍江高教研究,2020(04):152-155.
[6]陳敏生等.高等院校推進課程思政改革的若干思考[J].高教探索,2020(08):77-80.
[7]趙光等.“課程思政”視域下高校教師勝任力模型構建研究[J].南京社會科學,2020(07):136-143.
[8]于桂花.“課程思政”教學實踐路徑探析[J].教育理論與實踐,2020(15):27-29.
[10]王岳喜.論高校課程思政評價體系的構建[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20(10):125-130.
[11]朱平.高校課程思政的動力激勵與質量評價[J].思想理論教育,2020(10):23-27.
[12]劉劍平,尹向東.“新工科”跨界融合研究:必要性、困境及發展路徑[J].黑龍江高教研究,2020(02):88-93.
[13]王武東等.工程教育改革發展和新工科建設的若干問題思考[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0(1):52-55.
[14][17]曾勇.后疫情時代我國新工科教育發展的機遇、挑戰及應對[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0(06):1-5.
[15]林健.新工科專業課程體系改革和課程建設[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0(01):1-13,24.
[16]范春萍,夏滌.高校“新興工科”設立評價指標體系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0(05):18-24.
[18]李麗娟等.跨學科多專業融合的新工科人才培養模式探索與實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0(01):25-30.
[19]林健.新工科人才培養質量通用標準研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0(03):5-16.
[20]仝月榮,陳江平,李翠超.面向新工科的實踐教育體系構建——以上海交通大學學生創新中心為例[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0(01):56-61,122.
[21]徐曉飛等.新工科模式和創新人才培養探索與實踐——哈爾濱工業大學“新工科‘Π型方案”[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0(02):18-24.
[22]顧佩華.新工科與新范式:實踐探索和思考[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0(04):1-19.
[23]楊衛等.學習貫徹全國研究生教育會議精神(筆談)[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20(09):1-9.
[24]閻光才等.關于當前博士研究生培養改革的思考[J].高校教育管理,2020(02):1-13.
[25]李忠.不確定性知識背景下的研究生教學改革[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20(05):31-37.
[26]郤江波等.“5+X”具身模式助推疫期研究生教育教學改革的“四心工程”[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20(05):26-31.
[27]陳丹宇等.全程·融合·協同:全日制教育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體系改革探索[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20(03):35-38.
[28]劉霄.“誰”左右了高校教師的教學、科研選擇——基于“能力”的認知而非“功利”的取向[J]. 中國高教研究,2020(03):57-64.
[29]梁傳杰.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質量保障模式:現實狀態與未來走向[J].研究生教育研究,2020(03):23-28.
[30]張東明等.面向一流人才培養的研究生教育質量評價方法初探——基于層次分析與模糊綜合評判的指標體系研究[J].研究生教育研究,2020(02):60-67.
[31]姚志友等.戰略管理視角下研究生教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研究[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20(05):13-20.
[32]王建華.“雙一流”建設的要義[J].高校教育管理,2020(02):14-20.
[33]胡娟.脫耦機制、組織邊界和有效競爭的喪失——“雙一流”政策影響下的大學組織機制異化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20(04):21-29.
[34]白逸仙等.跨界融合:“雙一流”建設高校教改新方向——基于40所高水平工科行業特色型高校的實證分析[J].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報,2020(6).
[35]陸曉靜等.“雙一流”建設高校本科人才培養與質量保障雙向互動的實證研究[J].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報,2020(03):45-54,101.
[36]李文平.我國世界一流大學建設政策的特征與發展——基于“985工程”與“雙一流”建設的政策文本比較[J].現代教育管理,2020(03):20-28.
[37]王建華.“雙一流”建設中一流學科建設政策檢視[J].蘇州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20(02):41-50.
[38]劉小強等.論世界一流大學建設的“學科模式”和“中心模式”——“雙一流”首輪建設期滿之際的反思[J].中國高教研究,2020(10):27-33.
[39]馬永紅等.“雙一流”建設背景下大學跨學科組織的學科網絡結構研究[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20(06):30-36.
[40]蔡三發等.“雙一流”建設背景下學科可持續發展度評價指標體系構建[J].復旦教育論壇,2020(02):86-92.
[41]張應強等.“雙一流”建設背景下的高校分類分層建設和特色發展[J].大學教育科學,2020(1):14-21.
[42]白強等.符號生產:“雙一流”建設背景下高層次人才流動治理研究[J].重慶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06):243-252.
[43][45]韓筠.在線課程推動高等教育教學創新[J].教育研究,2020(08):22-26.
[44]鄔大光等.我國高校大規模線上教學的階段性特征——基于對學生、教師、教務人員問卷調查的實證研究[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20(07):1-30.
[46]鄒園園等.疫情時期高校在線教學“灣區模式”的構建與實施[J].中國電化教育,2020(04):22-28.
[47]李志河等.高校在線教師教學學術能力的評價指標體系構建[J].遠程教育雜志,2020(05):81-89.
[48]龍新征等.面向高校的在線教學云直播平臺體系架構設計與應用[J].深圳大學學報(理工版),2020(S1):194-199.
[49]劉斯文等.大學“金課”的建構邏輯:起點、過程與走向[J].高校教育管理,2020(06):117-124.
[50]湯智等.金課:范式特征、建設困局與突圍路徑[J].中國高教研究,2020(11):54-59.
[51]尹婷等.一流本科教育“金課”建設下教師角色轉換研究[J].黑龍江高教研究,2020 (04):15-18.
[52]薛山等.新工科浪潮下四段式混合教學金課建設探索與實踐——以《食品安全與衛生學》為例[J].食品與發酵工業,2020(10):303-308.
[53]司馬朝坦等.一流工程學科“金課”課程改革模式構建[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0(05):183-188.
[54]馬陸亭等.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研究(筆談)[J].中國高教研究,2020(11):1-6.
[55]瞿振元等.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研究(筆談)[J].中國高教研究,2020(12):7-14.
[56]唐景莉等.教育“五唯”治理怎樣破題?——訪全國人大代表、江蘇省教育廳廳長葛道凱[J].中國高等教育,2020(11):4-7.
[57]肖國芳等.管辦評分離背景下高等教育第三方評估的價值意蘊、實踐困境及突破路徑[J].高校教育管理,2020(05).
[58]張偉.研究生教育質量第三方評價:模型構建與實證檢驗[J].貴州社會科學,2020(08):105-111.
[59]張應強等.后疫情時代我國高等教育國際化向何處去[J].高等教育研究,2020(12):1-9.
[60]錢大軍等.“互構”中的教育與技術:高等教育應當如何回應人工智能[J].教育發展研究,2021(07):68-76.
[61]習近平談黨的傳家寶——調查研究·國際在線[EB/OL].http://news.cri.cn/20210512/442d8025-b5ec-ce08-305d-60a6b8c1ae49.html.
(責任編輯:德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