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泰平 楊文琴
摘 要:地質博物館不管是融入或者是引進,都是高中地理教學最有說服力的資源。所以,高中地理老師要擺脫盯著課本照本宣科的教學模式,結合新時代的教學要求改變思想,在教學中充分利用地質博物館的資源,非常有利于高中地理教學。
關鍵詞:地質博物館;高中地理;課堂教學;融入策略
可能是我們認識上的局限性,地質博物館雖然很早就存在,如甘肅地質博物館1943年就建成了,可是無論是初中地理教學,還是高中地理教學,很少有老師想到運用博物館里的這些資源,總覺得地質變化的歷史、人類發展的歷史都是珍貴的文物,壓根兒想不到要把地質博物館里的一些東西融入地理教學中。但事實是,地質博物館陳列的一些展品或者歷史蹤跡地質變化的實證,都是高中地理課本中涉及的東西,是學生見證真正的地理、觀察真正地質變化的最好途徑。我們知道,高中地理中知識點很多,也很瑣碎,需要學生記和背的東西非常零散,所以在高中繁重的學習壓力下,好多學生就不由自主地把重心傾向于文化課。這不是學生不愛地理,而是他們沒有在學習中發現興趣,覺得地理內容太枯燥、太煩瑣,影響了他們學習。但是如果老師能在高中地理教學中融入地質博物館的物質變化和地理變化的實體,對于學生的地理學習來說會有新的發現和興趣,能促進高中地理教學。
一、在預習時,借助地質博物館資源
無論任何學科,要想達到理想的教學目的,并且讓學生在課堂上有明確的學習目標,表現從容一些、有序一些,預習是少不了的一個環節。高中地理雖然還沒有真正從副科的尷尬中走出來,但是它的教學狀況已經得到了很大的改變。過去,好多學生抱著應付的心態學習地理,而現在高中地理成了學生提高綜合素養不可缺少的內容。所以,教學的每一個環節都不能馬虎,包括預習,而且預習成了決定課堂教學成敗的關鍵。尤其是現在的預習,不像過去,只是翻翻書,思考一下課后的問題,總結幾個不懂的點,而是有了更多的資源,如網絡上相關的視頻資源、地質博物館的資源等,學生在預習時可以結合課本,充分利用這些資源,既有利于發現知識,也能使學生的預習過程更加豐富、有趣。比如,在預習“各地域氣候”時,學生就可以在網上或者直接去地質博物館看看《甘肅概況》《甘肅地質公園》等一些影視片或用高端技術制作的幻象等。這既能使學生的預習過程不再枯燥,而且還能豐富學生的思想,活化學生腦海中的內容,使課前預習達到一個最好的狀態,也能保證課堂教學達到理想的效果。
二、在導入環節,運用地質博物館的資源
導入在高中地理教學中的作用與預習有著同等重要的作用,既是教學前的引子,也是教學內容的一個總體亮相。但是導入環節,老師要是設計不新穎,方式陳舊,學生不但沒有興趣,還有可能會影響后面的教學。但是如果老師能結合一些更有說服的、新穎的資源,既是對教學內容的展示,也是學生快速走教學內容的途徑。比如,在教學“世界的陸地和海洋”前,老師就可以通過多媒體讓學生觀看地質博物館中“海洋與動物”這一版塊的設計和陳列,打開學生認識海洋的方式,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從而為課堂教學創造更多的可能性。
三、在地理課堂上,融入地質博物館資源
對于有一定自我學習能力的高中生來說,課堂教學或者課本知識已經無法滿足他們學習的需要。老師如果采用過去那種灌輸的方式,是能從表面上完成教學目標,但是對于學生潛質的發掘卻難以實現,學生對于地理的學習也只能限于考試、升學的認識里,缺少發展性的思維和視域,對于學生綜合素養的提升意義不大,因為整個教學過程太過局限,扼殺了很多的可能性,包括課堂教學過程的可能性、學生學習和發展中的可能性。而現在,隨著社會進步及技術發展,老師的教學思想也改變了,他們不但創新了方法,還把更多的資源引進了課堂。如果地質博物館的資源,就是老師用來延伸和豐富地理教學的保障。比如,在學習“宇宙中的地球”時,老師可以帶領學去看看地質博物館中專門展示“地球”的那個版塊,有相關的實物、有地球儀、有圖片、有視頻等,這既能豐富學生思想和認識,也能改變教學模式,實現走出課堂、走進地理的教學目的。
總之,地質博物館真是地理教學最好的資源,只要老師能充分認識到它的價值,并在教學中有計劃地融入和引入,對地理教學來說是錦上添花的事情,對于學生的學習來說,又相當于多了一個“良師益友”,保障學生的地理學習,大大提升了高中地理教學的質量。
參考文獻:
[1]廖婧茜,靳玉樂.美國博物館課程的運作及啟示[J].全球教育展望,2016(10):79-80.
[2]唐彩琳.高中地理教學中視頻資源的應用[J].考試周刊,2017(13).
[3]蘇蓉欣.利用自然博物館資源進行中小學課程教學探析[J].中國校外教育,2010(8):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