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艷慧
摘 要:當前,隨著新課改的深入實施,提高學生素質成為教育教學的根本任務,因此,教師要下大力氣培養學生的主體意識,激發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這一核心素質的培養成為我國教育教學發展的必然趨勢。圍繞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激發學生主體性做一闡述,以供參考。
關鍵詞: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環境;主體性;素養
在小學語文課堂中,教師應著力創造良好的教學環境,充分激發學生的主體性,使學生在課堂中自覺、主動、創造性地投入到學習中,真正勤于動手、勤于動腦、勤于思考,樂于創造實踐,實現其可持續發展。
一、營造探究氛圍,啟發學生質疑
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教師應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學生在自主學習下,通過獨立思考提出自己的問題,由此學生積極參與學習。疑問是學生積極自我思考的最大催化劑,學生在解決問題中發展自我的學習能力。而作為教師,則要捕捉學生的思維與思維所碰撞出的智慧火花,從而引導學生在發現、探究、思考、解決問題中,增強其學習能力和綜合素養,這也是培養小學生主體性的一個重要途徑。作為教師,要打破傳統的教學模式,切實為學生營造民主、和諧、愉悅的課堂氛圍,讓學生在自由暢達的環境中激活想象力、創造力,產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探索問題、解答問題的欲望。教師做好指導與引導,積極鼓勵學生敢于質疑、敢于提問,態度真誠友善,寬容學生的一些異想天開,同時要鼓勵學生敢于發表自我的見解,提高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積極性,讓學生及時發現自我思維中的生長點。教師站在學生的角度去想問題、問問題,結合學生的具體認知水平以及認知需求精心設計問題,從而激發學生的興趣,使學生自主地思考問題,并且產生討論欲望。為學生搭設進階的梯子,在層層遞進的問題創設之下,由淺入深地進行學習,從而讓學生觸摸到文本的內核,借助對文本重點段、句、詞等的分析解讀,由表及里地探尋文本的文脈以及主旨,從而使學生逐漸提高自我的質疑能力,這是激發學生主體性的根本途徑。
二、營造民主和諧氛圍,提高學生閱讀能力
小學語文教學中閱讀教學是重要的組成部分,學生通過閱讀,掌握語言、語感、語法等,這是學生發揮其主體性的基礎。教師在學生閱讀過程中,要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自然需要給予其充足的時間和空間培養學生的朗讀能力、欣賞能力,使學生真正受到文本美的熏陶以及情感陶冶。結合具體的文本,讓學生從中自主發現哪句話是自己感觸最深的,哪句話自己最愛讀,并說出原因。學生圍繞愛聽、愛讀、愛想的段落、詞語發揮自我的見解,進行積極討論,從而讓學生在感知文本中鍛煉思維,提高想象力并鞏固記憶。組織學生對喜愛的段落或者句子進行入情入境的閱讀,借助小組合作交流平臺展示自己的個性閱讀成果,激發學生的自我表現能力,拓展語言表達,豐富情感體驗,使學生與作者在文本中所體現的情感產生共鳴,從而切實感悟文本所蘊含的豐富內涵以及思想真諦,由此也能滿足學生知識、認知情感上的需求,使學生的主體地位得到肯定。要鼓勵學生張揚自我的閱讀個性,也就意味著允許學生站在自己的觀察角度和思考角度進行個性化的理解認知,從而豐富閱讀經驗。教師充分尊重學生所發表的見解,圍繞共同的話題展開討論,保護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由此張揚學生個性,尊重學生的自主學習以及情感體驗,鼓勵學生放飛想象力,為學生創造更多自主學習的機會,拓展自我鍛煉的舞臺。
三、營造愉悅開放氛圍,培養學生處理信息的能力
學生對文本的認知深度取決于學生是否深入文本中進行體驗,這就需要學生有充足的時間和機會對文本進行全面而有深度的挖掘、體悟,從而感受到文本中所蘊含的文學之美,受到思想啟迪、精神洗禮,培養健康人格,促其快樂成長。教師運用適合的教學手段,充分激發學生愉悅的精神狀態,發揮想象能力,提高學習能力。如在導入環節創設情境,抑或者是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手段,對課中的重、難點部分進行形象展示,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創設富有情趣的情境,使學生如同身臨其境一般,體驗體悟,從而主動在融情入境的學習中,增強主體性意識和創新能力。信息技術支持下的教學,可以說使學生所獲取的知識更為豐富多彩,也能讓學生感知到學習的新方法、新手段,從而學會借助先進的方法與手段獲取更多的知識信息,并提高學生處理、分析信息的能力。因此,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要營造愉悅的教學氛圍,為學生打造開放、愉悅而且心情舒暢的教學環境,充分激活學生的學習思維,投入到學習中積極思考,積極實踐,真正實現從灌輸型轉向指導型、從維持型轉向創造型的教學。
總之,小學語文教學要培養小學生的主體性,就要立足于現代教學理念,為學生的可持續發展進行教學,研究和探索更為豐富而有效的教學模式,吸引學生進行思考、觀察、操作、分析、探索,使學生的思維被激活,在體驗豐富中張揚個性,逐步學會學習,學會創造,讓素質教育落到實處。
參考文獻:
饒海峰.素質教育背景下小學語文教學的新實踐[J].語文教學通訊·D刊(學術刊),20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