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艷紅
摘 要:基于我國新時代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生活、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的歷史要求,培養良好品格、促進全面發展成為基礎教育各學科教學的重要任務。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必須改變傳統觀念,以學生為中心,采取適宜學科特點的科學教學方法,不斷用正確的價值觀引導兒童在生活中發展、在發展中生活。圍繞當前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的現狀加以探究分析,并由此提出具體的有效性教學策略。
關鍵詞: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現狀;策略
為確保小學道德與法治教育的有效性,就當前教學現狀進行探究分析,進而采取具有針對性的教學策略,從而保證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的有效性。
一、當前道德與法治教學現狀
(一)當前的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學生的主體沒有凸顯出來
道德與法治是一門以活動為教學基本形式的綜合課程。在實際教學之中,很多教師卻罔顧其學科特點,按照“滿堂灌”的傳統教學方式以教師的“講”為重,學生的“聽”為輔,而且在設置一些任務問題時,教師通常是自問自答的形式,剝奪了學生進行自主思考、自主探究的權利,學生的主體性被弱化。同時,對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所產生的一些疑問以及具體的學習動態,作為教師并沒有積極地加以關注,沒有為學生提供交流合作的平臺,由此導致學科特點不能彰顯、學生學習興趣不大。道德與法治教育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一個長期、系統的教育過程,單憑一堂課去改變學生不良的行為習慣,樹立良好道德品質,無法產生“立竿見影”的效果。教師必須打破傳統教學方式,根據學生的心理訴求,調整和不斷完善優化教育理念與教育方法。
(二)教師在進行道德與法治教學時,缺乏與實際生活的緊密聯系
小學道德與法治是以兒童生活為基礎的開放性課程。而現實教學中本課程常由班主任或語文老師來兼任,他們大都習慣了依附教材、照本宣科,這也容易讓學生對教材失去興趣。作為教師,要結合教學內容,挖掘生活中與之相對應的鮮活案例,如此也能引發學生深入了解教材,同時也通過接地氣式的生活化的教學引發學習的興趣與熱情,更有助于學生理解所學內容,內化于心,外化于行。
(三)教師在引導學生進行學習時,教學形式較為簡單機械
面對枯燥的教學形式,學生無法充分調動自我的主動性與積極性投入學習之中,這也需要教師創新形式,搭建學生交流互動的平臺,讓學生將自己的想法、意見闡述出來,從而更好地理解所學內容,最終內化于心,外化于行。教師需不斷提高自我的專業素養,注重激發學生的主體性,調動其自主學習的積極性,把課堂這一大舞臺交給學生,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才能真正提高教學質量。
二、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有效性策略探究
(一)精準定位課堂教學地位,凸顯學生主體性
教師及時更新自己傳統的教學觀念與方法,以科學的方法指導學生學習。首先要認識到道德與法治課的重要性,作為德育的主陣地,它自身的學科特點決定教師必然要摒棄一些傳統陳舊的模式,積極地與當下的思政教育這一理念同步,不斷發揮主陣地的教育作用,從而實現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讓學生在課堂上敢想、敢說、敢發表意見,促其學習狀態始終被激活,并且鼓勵學生多進行獨立思考,積極交流與互動,碰撞出智慧與智慧的火花,使學生從課堂上吸收有益于身心發展的知識與能量,這才能實現道德與法治教學的價值。
(二)創設良好課堂氛圍,發展學生思維能力
要讓學生對所學知識產生興趣,作為教師就要做好課堂教學設計,不僅結合學生這一主體的心理訴求設計教學目標,同時也要根據學生的具體學習情況以及學習差異設定具有層次性的教學任務以及問題。讓學生有更多的時間進行討論與互動,把舞臺讓給學生,充分展示自我的個性思維,充分表達自己的見解。學生的認識也會更深刻,并產生將所學運用于具體行動的自覺意識。
(三)與生活進行緊密相連,豐富學生生活經驗
針對小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以及生活閱歷、經驗都比較淺的這一現實問題,教師應充分尊重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對教學方式與方法及時加以調整。只有源于兒童實際生活和真實道德沖突的教育活動才能引發他們內心真實的道德情感和道德認知,最終形成良好的道德行為。教師通過創設生活化的情境,使學生對所學內容產生親切感,認識到所學的知識在生活中無所不在,無處不有,并充分調動其生活經驗,就此完成教學內容的解讀與理解,在深化認知之中,提高其道德品質與養成良好的行為意識、習慣。此外,還可以采取多樣的教學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與探究欲望,如采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創設成富有情趣的視頻動漫、組織學生排演情景劇、開展“小小辯論賽”等,學生通過直觀而形象的認知,學習欲望立刻被點燃。在觀看之中,學生與所創設的情境產生情感共鳴,提高了理解能力,這也在無形中培養了學生的綜合素養,使其產生社會責任感以及強烈的家國情懷,從而實現教育目的。
總之,提高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就在于教師要與時俱進,同時還要尊重學生,組織學生唱好“德育為先”主旋律,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與價值觀,促進學生健康人格的發展,快樂成長。
參考文獻:
馬榮增.淺談如何提高小學思想品德課程教學質量[J].散文百家(新語文活頁),20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