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文錦
摘 要:快速閱讀必須是快速而高效的。對于小學生來說,小學正是其快速閱讀的起步階段,如何讓他們在短時間內通過閱讀理解文本中的主要信息,吸收有用信息,使其具備這樣的能力,這是擺在每一位小學語文教師面前的問題。
關鍵詞:小學快速閱讀;方法;評價階段
當學生對快速閱讀感興趣后,教師就需要幫助學生學會“怎么讀”的技巧與方法,并通過實際訓練不斷地提高這一能力,達到綜合能力的共同發展。
一、準備階段:閱讀有方向,精力要集中
快速閱讀的高效,首先需要建立明確的目標,只有目的明確了,才能夠成為指引小學生的方向。教師引導學生結合文章的主要內容,讓學生在快速閱讀時明確是為了了解其章法結構與脈絡框架,還是文章獨具風格的語言運用,抑或是文章中出現的人物形象。當學生在教師的指引下,明確閱讀的目的,就有了閱讀的方向,不會盲目也不會無措,對于知識的獲取欲望變得強烈起來,則會“開動馬力”注意力集中,專注一點,真正展開快速閱讀。在語文教學中通過具體的課文引導學生快速閱讀,如教學《賣火柴的小女孩》一課,教師與學生進行交流,關于這篇文章快速閱讀要讀什么,經過教師的點撥與引領,學生明確了要讀的目的就是了解小女孩的悲慘境遇,體會她的悲慘生活。
二、入門階段:影像閱讀,建立深層認知
對于小學生的快速閱讀,需要一個適應過程,即從平時的閱讀速度向快速閱讀轉變。教師切莫心急,小學生沒有閱讀經驗,更對應接不暇的快速閱讀顯得力不從心。那么,就要從頭開始訓練學生如何進行影像閱讀。眼睛所到之處要留意什么,就小學生來說,字詞句圖等是最基礎的訓練。讓學生能夠認真觀察文本中所含的各種資源,課后思考題、生字詞、相關圖片以及資料袋等。基于作者的寫作意圖,教師對各種文本資源進行有效整理與利用,學生根據教師的各種提示,有意識地關注和識記課文中的字詞句等。仍以《賣火柴的小女孩》一課為例,教師讓學生對課文中出現的6個生字,以及“搖籃、圍裙、蜷腿、裂縫、填滿、櫥窗”等詞語采用拼讀、查閱、交流等方式,在理解的基礎上進行記憶與訓練以及識記和運用。有的時候,教師還可以結合文本中的圖片資源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快速閱讀與傳統閱讀不同的是,其不單單是關注文本中的各種字詞句段等,也不單單是認識課文究竟講了什么淺層認識,而是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思維建立在“從課文中學到了什么”的深層層面上,是學生學會綜合利用文本中的各種資源的智慧凝聚。學生既要理解文本還能夠讓自己的思維更為靈敏,從而一次次通過快速閱讀增強自信、提高速度,使得注意力與記憶力都得到有效鍛煉。
三、效率階段:限制時間,尊重個性
快速閱讀對于小學生來說,具體時間的限定,都是因人而異的,同時也是根據文本內容的難易程度所決定的。所謂快速閱讀所要達到的效率,就是學生通過快速閱讀能夠獲得什么樣的收獲、價值和意義。當然,小學生知識儲備量和思考能力都較弱,教師需要通過一些問題的設計來引領他們帶著問題快速閱讀,在閱讀結束后,再將測試題答案寫下來,進一步理解和思考文本。在《賣火柴的小女孩》一課,教師設計“故事中的小女孩留給你怎樣的印象?”作為學生快速閱讀思考的問題。經過教師的時間測試,這一快速閱讀時間大概是5分鐘。再要求學生將這一問題的答案寫在本子上,等全班學生都寫完,一共使用了9分鐘的時間。之后對學生答案進行統計,認為“女孩很孤獨無助,很可憐,命運悲慘,讓人感到悲哀”的同情占比85%,認為“小女孩這么小就出來賣火柴,覺得很堅強”的感受占比10%,認為“小女孩再擦火柴看到奶奶的那段情境”感受到小女孩的巨大痛苦的占比5%。相同問題下,每個人的印象也有不同,充滿個性的理解,需要教師給予尊重。當學生在進行快速閱讀時帶著與文本中心內容相關的問題,其閱讀目標就更為明確,而得到的效果顯而易見。與此同時,快速閱讀時間也需要靈活進行變化,文本不同、題材不同、深淺程度不同等,都決定了閱讀時速。因此,根據這些因素綜合考慮快速閱讀時速,并進行靈活變換,從而對文章內容更好地理解。
四、評價階段:即時評析,分析原因
每一篇閱讀文本的時間有所不同,但只要所要求和限定的時間一到,教師就要讓學生上交寫在本子上的答案。對學生的答案進行嚴格檢查,對錯誤答案要求及時改正。同時,進行量化的表格記載,從而做到科學分析,能夠為提高快速閱讀質量奠定基礎,同時,教師還需要對反饋的信息進行分析,以掌握學生對快速閱讀的真實體驗,并做好有效調整。如果面對一些學生在快速閱讀后所交答案離題、跑題、偏題,就要做到“一對一”的悉心、精準分析,與學生一起查找原因,從而為高質量開展快速閱讀提供助力。
總之,在教師的精心施策下,讓學生愉快接受快速閱讀訓練,提高學生快速閱讀能力,有利于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培養健康的生活情趣,還有利于學生提前適應教育改革發展新趨勢。
參考文獻:
[1]應瑋.讓閱讀進入快速軌道:小學中、高段快速閱讀能力的培養策略[J].語文知識,2011(11).
[2]邵淑華.小學高年級快速閱讀法的實踐研究[J].延吉:延邊大學,2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