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玲
摘 要:數學活動經驗的積累是與學生經歷教學過程、掌握數學知識、豐富數學素養、形成數學思想密不可分的。而數學內容的本質在新課標中用了“數感、數學模型、發散性思維、應用推理、邏輯思維”等關鍵詞進行了高度概括,這就說明學生數學活動經驗的積累是一個逐步漸進的過程,需要學生深入思考、親身體會實踐進行感悟,需要教師以平和的心態耐心、細致地引導學生進行經驗反思,在教學過程中樹立“容錯”意識,積極鼓勵學生積累經驗。
關鍵詞:理念;情境;教學方法;數學活動;活動經驗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這一教學模式越來越不合時宜,教學效果也越來越不理想,與素質教育的要求有很大的差距。基于此,總結數學活動經驗,提升學生素養,構建高效課堂。
一、轉變教學理念,樹立生本思想
在小學數學經驗積累的過程中,教者要轉變教學理念,始終堅持生本思想,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注重激發學生的積極性,形成一切以學生為主的理念,明確教師僅僅是課堂的組織者、引導者,學生才是真正的主角,做到盡職不越位、幫忙不添亂,鼓勵學生自我學習、自我提升、自我發展。如果一堂課下來,學生沒有積累和收獲,不管備課有多扎實,也是沒有實際意義的,也無助于高效課堂構建的,只有在教學過程中不斷轉變教學理念,才能為學生數學知識的積累、為高效課堂的構建打好基礎。
二、創設教學情景,助力經驗積累
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主要場所就是課堂,教者只有抓住短短的40 分鐘時間,不斷提高課堂效率,才能有效促進課堂所學知識的消化吸收,才能提升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才能促進數學經驗的積累。筆者認為,在這一過程中,教者要轉變思維,積極創設生活化的教學情景,營造出民主、和諧、輕松、愉悅的教學環境,讓學生在輕松和諧的狀態下學習,摒棄原有的機械填鴨式為主的教學模式,使學生從被動接受教材內容向主動探索、熱情學習進行轉變,通過生活化教學情景的設置,使學生對數學知識的運用進行“預演”,使學生在有效的教學時間內獲得知識的積累,促進個人的逐步成長。
例如,在學習人教版六年級下冊“折扣問題”時,就模仿超市的打折海報,對折扣問題進行了生活化的情景設置。讓孩子們有的當售貨員,有的當顧客,通過“一問一答、一出一進”模擬真實的購物情景,使學生很快明白了折扣的含義,輕松高效地突破了這一難點。數學來源于生活,數學的生命力就在于應用,通過生活化情景教學,不斷提升了學生的數學思維,提高了學生解決生活問題的能力,有效地促進了學生數學經驗的積累。
三、改進教學方法,培養質疑精神
我們自古以來就有尊師的優良傳統,孩子們從小就被要求聽話、服從老師的安排,以至于學生對書本知識和老師所講內容百分之百地信服,絲毫沒有自己的想法,這樣的思維模式是不利于創新型人才培養的,也不利于數學經驗的積累,學生過分地信服老師、迷信書本,缺乏質疑思維,不利于創新性思想的形成。
例如,在教學四則運算部分時,筆者故意在課堂演示典型例題時,生搬硬套使用乘法結合律,雖然符合章節教學重點,但運算起來卻比較麻煩,全體學生無一人質疑。發現這個問題后,筆者又提高聲音,將這道題的復雜解法重新講解了一遍。這時,班上才有幾位學生小聲地開始嘀咕,但依然不敢大聲質疑老師的解法。面對此情此景,筆者心里感到了絲絲的失落。在數學學習的過程中,學生對老師的盲目順從會扼殺學生的思維積極性,不利于學生數學學習經驗的積累。在教學實踐中,我們應該安排學生提前對功課進行預習,使學生對所學的知識有大概的了解,在教學過程中,要通過多種教學手段的綜合運用,鼓勵學生發散思維、大膽提問,放聲說出心中的疑惑,教者應該創設相應的情景,激活誘發學生的思維,引導學生巧妙發問、高效發問,為學生的質疑提供機會、提供平臺。對勇于向老師挑戰、勇于指出老師缺點和不足的學生,通過語言、體態及時認可贊揚,只有消除了對老師的盲目順從,師生之間才能建立起平等的學習關系;通過認可贊揚使學生在以后的數學學習過程中逐漸有了自己獨立的個性、獨立的思維,使學生的判斷能力、獨立思考能力得到提升,培養了創新精神,使學生的思維更加靈活,為以后課堂討論中大膽質疑發問奠定了基礎。
四、關注錯誤積累,建立容錯機制
筆者認為經歷“錯誤”是積累數學活動經驗的關鍵,數學活動經驗的積累需要一定的過程才能實現,也就是說要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認真感悟,通過體驗學習活動中的“錯誤”來積累經驗。那么,我們如何讓學生通過經歷有效的數學活動積累相應的數學活動經驗呢?筆者認為,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讓學生經歷“錯誤”,只有錯誤才會讓學生明白自己的不足,才會明白哪里是真正的“堵點”,才能為以后的學習活動積累經驗。
例如,在小學數學“三角形的三邊關系”部分教學中,筆者發現,很多學生對勾股定理的存在是持懷疑態度的,認為隨便3條邊就能圍成一個三角形。面對學生的種種質疑和大膽猜想,筆者投以贊許的目光,鼓勵他們積極發言,各抒己見。在第二節課教學伊始,筆者找出10根長短不一的小木棍,讓每組的一號同學進行三角形的組合實驗,在大家關切的目光中,有的學生輕松組成了三角形,有的則無論如何也組不成三角形。通過大膽“容錯”使學生明白了自己的錯誤所在,使學生明白了自己的“短板”在哪里。俗話說“對一萬遍不如錯一遍”,通過對錯誤的再理解、再認識,從而促進學生發現自己的短板,發現自己的欠缺,輕松達成了“通過有效的數學活動促進數學經驗積累”的目標。
小學生數學活動經驗的積累和數學核心素養的提升是一項細微、復雜、艱巨的工作。對于學生數學思維的培養、數學觀念的形成、質疑思想的產生、創新能力的培養都有著十分關鍵的作用。教師要通過教學理念的轉變、教學方法的豐富,讓學生在有效的學習經歷中逐步積累數學活動經驗,為學生學習更高層次的數學知識夯實基礎;使學生在數學學習的過程中體驗到數學之美,感悟到數學之妙,從而有效完成積累數學活動經驗、提升學生核心素養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