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瑞芳
可能在很多外行人心中數學老師是這個樣子:戴著厚厚瓶底的眼鏡,一副嚴肅的表情。而數學課堂仍是喋喋不休的“咒語”、“催眠曲”或者“火星語”。也許在知識的傳達上我們做得毫厘不差,但在情感的傳遞與交流上是否已經傷害了孩子對該學科的感情呢?
在我的心中,數學課堂至少應該是這個樣子:如同和孩子們一起合奏,一起去探索,感受成功與成長的樂趣!我認為,每一門課程更應該是一種文化與智慧的傳遞。
數學對于多數學生而言,無疑是抽象與困難的。讓孩子們學直觀的數學,學快樂的數學,學有用的數學,一直是我的學科教學理念。我主張,也認真地去踐行孩子們在多種活動中的“做數學”。因此,我的數學課經常變成下面的樣子。
一、小磁鐵,大作用
開學初,我們一年級數學組就申請給每班購買了10個小磁鐵。別看它們的個頭兒小,它們的作用可真不小,比如,在《加法的認識》中,求合起來一共有多少的加法需要用到它;在《減法的認識》中,求去掉幾個還剩多少的減法還用到它;一圖四式中也用到它。添上、去掉、移動,真方便!
二、情景劇,演數學
孩子們都喜歡聽故事,更喜歡演故事。在學習《比多少》時,讓學生按照男女生排兩隊站一站,孩子們在一一牽手前進中不但對誰多、誰少分辨分明,更對“一一對應”深有體會。又如,在學習《幾和第幾》《大雁排第幾》時,讓學生排排隊親自演一演,孩子們不但理解深刻,而且興趣盎然。
三、講故事,說數學
學數學,還要會講故事。例如,加法中孩子們會講:原來有兩只小蜜蜂,又飛來3只小蜜蜂,合起來一共有幾只小蜜蜂?然后我問:把蜜蜂換成蝴蝶你會講嗎?換成蘋果呢?你還想換成生活中的什么?光飛來嗎?飛走行不行?加法、減法故事一起講,就這樣,數學課經常變成了故事會。孩子們會把蜜蜂用“替代”法變成任何東西了,就學會了舉一反三,還用做很多題嗎?
四、說口訣,記數學
孩子們喜歡記數學,恰當的口訣可以幫助學生鞏固知識。學完“>”“<”,孩子們總是分不清。有了口訣:大于號,小于號,誰大向誰開口笑。他們還會混嗎?又如,在學習用湊“十”法計算進位加法時,孩子們對比后得出拆掉小數湊十比較簡單,我又編制了口訣:拆小魚(數),喂大魚(數),大魚(數)變成食(十)人魚。幫助他們鞏固結論。
五、玩游戲,用數學
孩子們不愿意上口算練習課?那得看怎么上!“開小火車”的游戲低年級經常用,同時對著開兩輛小火車的“海底救援”大家見過嗎?一個出題,一個算,算完后出題者先給出判斷,然后其他同學最終判斷,誰錯就站在原地等待大家“救援”。救援分為兩種方式,一種指定一人,但同時答錯會牽連救援人;第二種采用搶答形式,不會牽連到自己。要想救援別人,自己得有過硬的口算本事。孩子們對這種救援行動樂此不疲。看到孩子們如此高的計算熱情,你一定猜不到他們在干什么,這是在玩模擬小商場游戲。教室里沒人認領的鉛筆、橡皮,貼上標簽立馬拍賣,口算對了就獲得獎品。家長說這些舊東西孩子都當寶貝舍不得用。
如何上完整的一課?以《加法的認識》一節為例:課前,我用謎語熱身。出示謎語:遠看一女子(打一字),學生只有通過將兩個字合起來,才能形成新的漢字“好”。這樣的活動不但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更是上課伊始就讓學生對“合起來”的活動有了初步的感受。然后我動態出示情境圖,讓學生根據情境圖提出“一共有幾只小猴”的問題,再引導學生通過演一演、說一說“一共”是什么意思。為了讓孩子們體會求“一共有幾只小猴”就是將3只小猴和2只小猴合起來,我又引導他們合作探究。我為他們提供大量的觀察、操作、實驗、思考與交流的機會。通過用小棒代替小猴實際擺一擺和用圖形代替小棒畫一畫的直觀辦法,加深他們對“合起來”過程的理解,還培養了他們物—形—數的抽象思維和“一一對應”的思想。又動態展示“一共有幾個桃子”“一共有幾個小朋友”“一共有幾朵花”等情境,既加深學生對“合”的理解,又讓學生感受將幾和幾合起來的寫法太麻煩了,我們急需要一個更加簡潔的符號來表示“合起來”的過程,這時用“+”表示兩個數合起來的想法呼之欲出,從而輕松地幫助學生建立加法模型,又讓孩子們經歷了符號化的過程。
如何檢驗學生掌握了新知識呢?我設計了以下練習。
第1題是看圖列算式,屬于基本題,通過動態或靜態呈現情境圖,讓學生列出加法算式,檢驗孩子們能否根據實際情境列出正確算式。
第2題是根據算式講故事,每一個算式后面都隱藏著一個生動的數學故事,講故事的過程也是運用加法模型的過程。
能否將加法模型或用數學的意識應用于課下呢?我又設計了課后實踐,將生活中的加法小故事講給爸爸媽媽聽,旨在建立數學與生活的聯系,培養學生主動應用數學知識的意識。根據以上我設計3級評價標準,如果能根據實際情境列出加法算式,為一級;如果能根據加法算式講一個加法小故事,為二級;如果能主動根據所學知識解釋應用于生活,為三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