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源 程雁群
【關鍵詞】反外國制裁法 域外適用法律體系 “一帶一路”國際商事爭議解決機制
【中圖分類號】D921 【文獻標識碼】A
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重要講話中提出,推動共建“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以中國的新發展為世界提供新機遇。在這樣的頂層設計之下,就某些西方國家和組織違反國際法和國際關系基本準則,粗暴干涉中國內政,對我國和我國公民和組織進行“單邊”制裁的狀況,我們的應對應該分為三個層次:短期見效的直接應對策略是近日公布并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反外國制裁法》(下文簡稱《反外國制裁法》),直接針對“單邊”制裁采取反制措施;中期策略是完善域外適用法律體系建設,保護我國國家利益和公民、組織合法權益;長期發揮作用的策略則是繼續推進“一帶一路”建設,落實國際商事爭議解決等機制和相關路徑,突破西方對我國的遏制和打壓,推動建設新型國際關系和國際秩序。
2021年6月,《反外國制裁法》公布并實施。相較于中國商務部在2020年9月和2021年1月先后出臺的《不可靠實體清單規定》和《阻斷外國法律與措施不當域外適用辦法》行政命令,《反外國制裁法》是有力反擊外國對中國濫用的制裁和長臂管轄的法律武器。該法是典型的阻卻法,規定了采取反制措施的情形和反制措施適用的對象、反制措施、反制工作機制以及有關組織和個人的義務。作為占全球經濟比重17%以上的世界第二大經濟體,2020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超100萬億元,全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近40萬億元,《反外國制裁法》的出臺實施意味著我國所采取的相應反制措施具有主動權和威懾力,可以在拿起法律武器更好維護自身利益的同時,獲得切實的外交談判優勢,達到“以斗爭求團結”的目的。
《反外國制裁法》旨在保護我國主權、安全、發展利益以及我國公民與組織的合法權益。就直接或者間接參與制定、決定、實施歧視性限制措施的個人、組織,以及相關個人和組織,我國可以采取的反制措施包括:不予簽發簽證、不準入境、注銷簽證或者驅逐出境,查封、扣押、凍結在我國境內的動產、不動產和其他各類財產,禁止或者限制我國境內的組織、個人與其進行有關交易、合作等活動,這些都是在我國境內采取的反制措施。此外,還有“其他必要措施”這一兜底條款,從而為我國利用雙邊或多邊條約,和其他國家聯合采取反制措施留出了空間,也意味著反制措施可能不限于境內。
《反外國制裁法》第十二條規定,任何組織和個人均不得執行或者協助執行外國國家對我國公民、組織采取的歧視性限制措施。這條規定表明“任何組織和個人”的范圍不限于境內組織和個人,也包括境外組織和個人,而且后者執行或者協助執行外國國家對我國公民、組織采取的歧視性限制措施的行為也有可能發生在境外?!斗赐鈬撇梅ā愤€規定,前述組織和個人如侵害我國公民、組織合法權益,我國公民、組織可以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要求其停止侵害、賠償損失。我國公民、組織的合法權益既包括境內的合法權益,也包括境外的合法權益。該法與此相似的規定還有:任何組織和個人不執行、不配合實施反制措施,依法追究法律責任。這就意味著《反外國制裁法》這條規定是具有域外效力的,并且賦予了我國法院域外管轄權,涉及到對境外組織和個人在境外行為的管轄,以及對我國公民、組織境外合法權益的保護。我國法院就境外組織和個人在境外侵害我國公民、組織境內合法權益的行為管轄,實質是基于影響原則,即發生在一國境外的行為對該國境內有影響,該國可以主張對該境外行為的管轄權。就境外組織和個人在境外侵害我國公民、組織境外合法權益的行為管轄,則是基于保護原則。
此外,《反外國制裁法》在實施過程中還涉及到與《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銜接的問題。我國現行民事訴訟制度對于管轄權的規定過于保守,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我國法院對境外當事人行使管轄權,需要以下任一地點在我國境內:合同簽訂地、合同履行地、訴訟標的物所在地、可供扣押財產所在地、侵權行為地或者代表機構住所地,并沒有基于影響原則或保護原則行使管轄權的規定。我國法院是否能直接依據《反外國制裁法》,對境外組織和個人在境外的行為進行管轄,對我國公民、組織境外合法權益進行保護,不無疑問。由此可見,為使《反外國制裁法》具有域外效力的條款得到切實實施,需要對相關法律作出修改完善,構建更為積極的司法管轄權體系。
當前,就外國國家對我國進行遏制、打壓,以及對我國公民、組織采取歧視性限制措施的狀況,我國依據《反外國制裁法》采取的相應反制措施,常常是被動的,也是碎片化的。為全面保護我國國家利益和我國公民在境內、境外的合法權益,需要進行域外適用法律的體系性建設。適度的法律域外適用,不僅可以保護我國國家利益和我國公民合法權益,還可以促進國際治理和國際新秩序建設。這也是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堅持統籌推進國內法治和涉外法治”的重要內容。
回顧法律域外適用的歷史,美國對其內國法廣泛的域外適用為其他國家創造了先例。歐盟、法國、德國、韓國等都頒布了具有域外效力的法律。其他國家開始運用自己的內國法作為推行其外交政策的手段。在很大程度上以內國法處理跨國爭議已經成為一種國際范式。在某些情況下,內國法作為國際治理的工具開始替代國際法。法律域外適用在各個法律領域、在世界各地迅速擴展,更多當事人將國際問題訴諸內國法院。美國率先行使并不斷擴展其法律域外適用,從反壟斷法和證券法到其他商事法律,進而擴展到非商事法律,具有域外效力的法律領域不斷擴大,從人權、環境到勞動領域,大有以其內國法替代國際法進行國際治理的趨勢。美國憑借其超強的經濟地位,迫使其他國家接受其法律域外適用,以犧牲其他國家利益為代價謀求政治、經濟利益。
國內法的域外適用條款也有其積極意義,在缺乏法律規則的領域,具有域外效力的法律條款可以填補這一漏洞。在全面系統的國際協議達成之前,具有域外效力的法律條款可以作為暫時的替代。與此配合的域外管轄為受到侵害的原告提供了尋求救濟的場所。域外管轄權的行使還可以促進其他國家對條約義務的遵守。中國的大國擔當也體現在以國內法適度域外適用促進國際治理,兼顧與其他國家具有域外效力法律的協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