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樂泉
【關鍵詞】古代體育 以人為本體育精神 體育文化
【中圖分類號】G812.9
【文獻標識碼】A
在世界所有的古代文明中,都曾有過不同形式的體育文化形態。而有著數千年歷史發展進程的中國古代體育,不但以其豐富的運動形式、獨具東方文明的精神內涵以及多樣的文化特質,為中華民族發展注入青春活力,而且作為東方體育文化的主體,對世界體育文化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從詞匯學的角度來講,中國古代并沒有詞意同今的“體育”一詞,它是由日本引入的,出現在中國人的生活中僅有100多年的歷史。但是在中國古人的運動中,蘊含體育之意的實踐活動卻早已有之。中國古代體育,是隨著古代社會政治、經濟、科學、文化的發展而逐漸傳承、豐富起來的,并在歷史的進程中最終形成了一套獨特而完整的身體運動體系。根據中國古代體育活動演進及其本身的特點與活動方式,可以分為如下五大體系:
第一類,由生產實踐與軍事訓練及戰斗技能轉化而來的體育活動內容。其形式如射箭、射弩、跑步、跳躍和投擲,由人類最初自身防衛手段發展而來的角力、角抵、相撲與摔跤,展現身體技能的練力與舉重,駕馭車馬技能的御術與馬術,水域地區的弄潮、游泳、跳水、潛水,以及流行于北方寒冷地域的滑冰、拖冰床和滑雪等。
第二類,具有技擊和保健特色的武術與養生體育。前者如傳統的武術器械、徒手技擊術以及徒手與器械結合的器械對練;后者包括了由古老醫療保健活動發展起來的以呼吸鍛煉為主的行氣術、以引伸肢體為主的導引術和以舒筋活絡為主的按摩術。
第三類,具有娛樂競技特色的球類運動。諸如蹴鞠、擊鞠、步打球、捶丸、踏球、十五柱球及其他球類活動。
第四類,從春秋時期就已相當普及,具有益智特點的棋牌博弈類活動。如以圍棋、象棋、廣象戲、三人象棋、三友棋為代表的盤上棋戲,以六博、樗蒲、雙陸、打馬、象戲、彈棋為代表的骰戲,以葉子戲、酒牌、馬吊、宣和牌、麻將為代表的紙牌戲,以攤錢、關撲、敲詩、骰寶、壓寶、花會、闈姓為代表的猜射戲。
第五類,具有地域、民俗時令和休閑特點的民俗民間體育。如龍舟競渡、舞龍、舞獅、蕩秋千、打陀螺、拔河、跑旱船、登高、踏青、放風箏、抖空竹、跳百索、垂釣、捉迷藏等民族特色濃郁的活動形式。
上述五大體系基本展現了古代體育活動形式的概貌。根據近年來我們對相關文獻并結合文物考古資料的分析,在古代不同時期流行的體育活動形式達到了200余項。古代體育發展、演進與最終體系化的歷程,始終與人類社會生活中的軍事、舞蹈、雜技、教育甚至宗教等文化形態保持著不可分割的聯系,這就使得古代體育在發展與演進過程中,既受到中華傳統文化的浸潤,也同時為不同的體育運動形式嵌入了德、藝相兼的東方傳統文化烙印。
中國古代體育作為一種與人類生活密切相關的文化形態,是古代中華民族有目的、能動地改造人類社會及人類自身的一種客觀活動。其所蘊含的競技、娛樂、科學和教育價值,亦同時積淀出了具有獨特東方人文特點的體育精神。
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發軔于先秦時期的“天人合一”思想,源于《莊子·外篇·山木》的“人與天一也”的理念。這種“天人合一”的理念,在古代體育中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體現,如由人類生產生活實踐中演化而來的跑、跳、投等早期體育活動,其動機和活動的范圍,均顯示出對自然的順應和人類與自然的和諧。再如蹴鞠、捶丸、禮射、保健養生、武術等體育活動,在表現形式和競賽規則等方面,均將“天人合一”視為人類通過體育活動而獲得健康發展的哲學基礎和理論基石。正因如此,古代體育追求的并不是人與自然的對立與挑戰,而是兩者的協調與順遂,并在此基礎上追求身體和精神于同一過程中得到頤養。這也是以中國古代體育為代表的東方體育文化追求的獨特價值準則與理想境界。
自強不息的積極進取精神。中國古代體育作為古人一類實用主義意義上“利用安身”的身體活動,亦處處體現著“自強不息”的積極進取精神。在古代體育的龐大運動體系中,以武術、保健養生乃至形式多樣的球類活動為代表的運動形式,無論是它們的活動特點還是規則要求,均體現著古人一往無前地對自己命運不屈不懈的抗爭,這實際上是古人對“生生不息”之天賦稟性生命追求的展現。從《呂氏春秋·盡數》之“流水不腐,戶樞不蠹,動也”的“生命在于運動”理念的提出,到千年之后中國體育大師顏元“養身莫善于習動”、日動而日強的“日益精壯”(《顏習齋先生言行錄》卷下)的主張,均將“自強不息”的積極進取精神融進了中國古代體育的發展之中。
身心兼修的生命整體優化觀。身心并育的生命整體優化模式,最突出地體現在中國古代體育動與靜、神與形、勞與逸這三對基本矛盾的統一中。正是這種既科學又實用的生命整體優化觀,構成了古代體育健身功能的理論精華。如保健養生術就注重強調人的機體內運動與外運動的高度統一,而這種通過整個身體運動使自我意識得以調控,進而使動作達到松靜自然、身隨氣動、氣由意領、動靜結合、渾然化一的運動方式,就是身心并育這一生命整體優化模式的展現。古代體育中的太極拳、五禽戲、八段錦等健身養生功法,雖然各自的功能和鍛煉方法具有不同的特點,但終極目標皆是通過身心并育的整體優化功能,使人體動作能力和身心健康達到俱佳水平。
循規守禮的傳統道德規范。德育為先,德禮并重是中國古代體育的一大特點。如商周時期盛行的射禮,就被孔子解釋為“君子無所爭,必也射乎!揖讓而升,下而飲,其爭也君子”(《論語·八佾》)。將射禮這一重要的集體性體育活動提升為一種外在社會規范,內化為一種行為習慣,使循規守禮的體育形式轉化為教化民眾的重要手段,并成為融入道德傳統的標志。再如以“君子之爭”模式框定的御術(駕車)、龍舟競渡、捶丸等項目,在其競爭過程中也被打上禮儀規范的烙印。其實,如果透過其表面而尋其內涵,這類古代體育中循規守禮的傳統道德模式,亦不失為古代體壇上最佳的“維穩”工具,因為它在一定程度上使古代體育實現了持久的等級和諧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