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兵?オ?
摘要:
運用文獻資料法和邏輯分析法,對高校體育文化內涵、特點、功能、發展方向進行深入研究,提出高校體育文化建設的對策:加強組織領導,建立管理機構;加大宣傳力度,培養學生體育文化意識;加強體育文化硬環境的建設;建立有效的組織保障體系;充分發揮學生在校園體育文化中的主人翁作用;盡快建立校園體育運動與文化宣傳網站,繁榮校園自己的體育文化市場。為高校體育文化建設提供理論參考。
關鍵詞:體育教育;體育文化;高校
一、高校體育文化的內涵
“高校體育文化”,從廣義上講,是指在高?,F存環境中,師生員工在高校體育教育、學習和活動等過程中創造出來的物質與精神的所有內容。從狹義上講,高校體育文化是指在高校教學環境下,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在各種體育活動中相互作用創造出的高校文化形態之一,包括體育精神、體育的價值觀念、體育道德、體育行為和體育能力。高校體育文化是高校這一特殊社區的體育群體意識。
高校體育文化是體育精神文化、體育制度文化、體育物質文化所構成的完整體系,其中體育精神文化是中心,體育制度文化是保障,體育物質文化是基礎,三者相互影響,相互促進,共同推動高校體育文化的發展。
二、高校體育文化特點
(一)時代性
文化是時代的產物,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著時代的特征,并隨著時代的發展而發展。高校作為實施教育的一個機構,不可能脫離社會政治、經濟大環境的影響而獨立存在,社會政治、經濟大環境對校園體育文化的形成與發展會產生一定的影響,因此,鮮明的時代特征構成了校園體育文化的時代內涵。
(二)滲透性
高校體育文化作為一種意識形態和價值觀念,以其濃郁的體育文化氛圍培養和造就人才,影響著學生的思維方式、思想追求和行為習慣。高校的教學和科研活動是高校的主體文化,而體育文化則是校園主體文化的必要補充,并在主體文化的推動下滲透到所有領域。
(三)客觀性
高校體育文化是在長期的教育實踐中逐步形成的,是一種文化的歷史積淀。它是在社會文化環境和學校本身發展的合力作用下形成的。盡管不排除人們的主觀努力,但從總體上看是客觀的,獨立的。教育界有個共識 : 凡是育人工作有特色、對外聲譽高的學校,一般都有優良健康向上的體育文化。
三、高校體育文化發展方向
(一)科學化發展方向
高校體育文化作為一種精神文化形態要跟上時代步伐,獲得持續性的發展動力,就必須不斷吸納新的科學知識,運用先進科學方法和整合當代科學精神,使其自身呈現出一種科學化發展方向。高校體育文化中凝結和體現許多科學知識,通過“體育學術報告”,“健身知識講座”等校園體育文化活動,使學生了解、掌握多種科學健身的方法,并在鍛煉中受益。
(二)人文化發展方向
高校體育文化自始至終都體現著一種人文本質和人文精神,蘊涵著一種人文目標,昭示著人文價值。人文與人文教育是緊密相連的,通過全面綜合的人文教育培養和提高人文素質,鑄造人文精神是面向 21 世紀世界高等教育發展的一種趨勢。高校體育文化作為社會一個特殊的體育文化市場對大學生人文素質的綜合影響是顯而易見的,因此,創造豐富多彩的校園氛圍、營造良好的體育教育環境,是高校體育教育發展的方向。
四、高校體育文化建設存在的問題
雖然近年來高校體育文化建設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是高校體育文化建設仍然面臨著很多困難,存在很多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
(一)功能性弱
社會往往把高校體育的目標任務限于身體素質的鍛煉,割裂了與高校整體教育的本質聯系,甚至認為體育培養人才的作用不大。體育工作者的地位得不到應有的認可,他們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無法得到充分發揮,學生的骨干帶頭作用也同樣沒有充分發揮。
(二)體育意識不強
在中國傳統文化和教育理念中,是輕視體育的。這是造成體育說起來重要,做起來次要,學習起來不重要的歷史積淀的反映。另一方面,學生自身體育意識的淡薄,與人們傳統的體育理念是密不可分的。例如 : 體育意識不強,在我國人們的生活條件的改善和提高,飲食結構、生活節奏、健康觀念、健康意識、健康消費等已逐漸被人們認同和接受,但高校學生還需加強這種體育意識。
(三)缺乏必要的物質保障
體育設施、體育器材設備等體育物質資源是高校體育文化建設的基礎,然而目前許多高校體育經費不足,體育設施、場地嚴重不足、師資隊伍薄弱,尤其是高校擴招以后,學生數量急劇增加,導致現有的體育資源與學生的需求嚴重失調,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高校體育文化建設。
五、高校體育文化建設對策
(一)加強組織領導,建立管理機構
轉變觀念,加強組織領導,建立管理機構,構建校園體育文化的運行網絡。使領導和廣大師生充分認識到校園體育文化在高校中的地位和作用,把工作、研究和探索的問題集中到這個尚待進一步開發的地方,有計劃、有步驟地開展校園體育文化工作。
(二)加大宣傳力度,培養學生體育文化意識
在高校校園體育文化建設中,應充分運用黑板報、宣傳欄、校園廣播電臺、校報等宣傳媒體,宣傳我國體育健兒為國爭光的事跡,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和民族自豪感。宣傳公平競爭的體育道德精神,介紹體育鍛煉對人體的影響及科學健身的方法等,通過廣泛而深入的宣傳,達到潛移默化的作用。在體育課堂教學上,要適當加大理論課教學時數,加強體育基本知識、健身原理、科學鍛煉的方法,衛生與保健、體育醫療以及體育欣賞等方面的知識,使學生具有全面的體育文化修養,增強體育文化意識。
(三)加強體育文化硬環境的建設
體育文化硬環境的建設主要是體育場館、器材設備的物質建設。這些物質環境不但要具有使用價值,而且還應有文化底蘊。學校應重視學校體育場館和體育器材的建設,加大場地設施的建設力度,增強對體育文化環境的投入。要充分合理利用學校空間,合理布局體育場館,因地制宜地開展體育文化活動高校體育,建立有償服務機制,合理開發體育場館,盡可能通過各種俱樂部開展余暇體育。提倡大學生積極參與社會體育,廣場體育等大眾健身活動,成為社會體育的倡導者,成為高校體育第二課堂支持者。
[參考文獻]
[1] 馬萬風.試論高校校園體育文化的特征及功能[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 2003(4).
[2] 林萍仙.試論高校校園體育文化及其構建[J].體育文化導刊, 2003(3).
[3] 王愛華.論高等學校校園體育文化環境建設[J]. 北京體育大學學報, 2004(9).
[4] 白莉.高校體育文化內涵與構成的研究[J].黑龍江高教研究, 2005(6).
(作者單位:遼寧對外經貿學院,遼寧 大連116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