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潤澤
摘 要:中學生民樂社團校本課程,因其活動性、藝術性,深受學生的喜愛。社團活動給予學生展示才能、合作實踐的良好平臺。如何順應新課程改革的評價觀,完善評價策略,開發課程活動,最終提升課程效果,值得思考與探究。
關鍵詞:課程評價;民樂校本課程;新課改
新課改背景下的評價觀提出,應促進發展,豐富評價方式,對學生的全面素質進行評價。我國正處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關鍵階段,以學生為本的教育思想要求我們的教學要有創造性,重在培養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民樂社團課作為校本課程,因其藝術性、活動性,成為學生展示自我的活動平臺。然而現有樂團課程評價維度僅為是否完成既定的作品訓練任務,或是否準確呈現譜面任務,維度過于局限。改善樂團課程的課程評價,將有助于學生在藝術中提升素養,在活動中充分實踐,也幫助教師對課程的設計展開更多的思考。
一、課程評價存在的問題
1.評價維度局限
社團活動中,樂器的練習及多聲部合奏作品配合是課程中的主要內容。因此,在評價中,僅僅參考學生出勤率、是否按既定計劃完成排練任務、練習進度作為評價的維度。常以“完成任務”的心態參與,而并非強調個人體驗與發展。
2.評價標準統一
僅僅將作品譜面完成情況作為課程評價的主要標準,而忽略了學生的情感投入、團隊合作意識或以個人進步為基準的多標準評價。學生的器樂能力有強有弱,學期中的練習時間與接受狀況也大不相同。僅僅參照譜面完成,無法關注學生個性發展及自主性體現。
二、重視課程開發,挖掘評價功能
1.豐富課堂形式
傳統的樂團課程進行方式為:學生排練,老師指揮;老師發譜,學生練習。形式局限,評價方式單一。應以學生為本,設計更多學生可以參與、組織、體驗,甚至學生自發設計、組織的課程環節,并及時評價。
例如:“我來做指揮”——邀請學生提前“備課”作品選段中的某一處難點,或規劃10~20小節的練習計劃。課前老師加以輔導與引領。鼓勵學生分工體驗指揮的樂趣。樂團自治分工——組織學生樂團設立譜務、后勤組、聲部長、團長等崗位。鼓勵學生以團隊合作的方式鉆研譜面,規劃課余時間,自主練習。藝術活動中,搬運道具,物品歸整,后勤協調。“作品講解員”——根據所排練的作品,鼓勵學生就作者、作品風格、時代背景等維度收集資料,展示自我,提升素養。豐富的課堂形式設計,給予課程評價更多的維度,也給予教師更充分了解學生的契機。
2.以“評價”做無形的指揮棒,引導學生全面發展
豐富的課程活動中,穿插學生的自評、互評、過程性評價、檔案袋式評價。評價的方式可以是評語,可以是分數,可以是等第,可以是音像制品留念,提升了學生的參與熱情,也鼓勵了學生在自己感興趣及擅長的方面展示自我個性,尊重了學生的差異性,鼓勵學生的全面發展。
三、中學生民樂校本課程學生評價策略
1.評價內容多元化
評價過程不應僅是教師評價。指導教師可作為引導者,鼓勵學生互評,例如,通過演奏能力較強與稍弱學生間的“師徒結對”重奏作品的小團隊配合,讓學生彼此之間重奏配合,或是小型音樂會展示,給予學生自我總結、建議、評價的機會。
利用特殊節假日契機,讓學生參與活動:“一花一曲送母親”“走進敬老院”“我為班級獻歌一首”,鼓勵家庭、同學,甚至社會人員參與學生的評價。讓學生在實踐中收獲快樂,在技能提升之余,更有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
2.評價方式多樣化
重視教育評價與教育教學活動相結合、定性和定量相結合的評價。例如,“我來做指揮”活動中,學生的參與狀況與排練效果便是評價內容。也可活動結束后及時評價,例如,“一花一曲送母親”可將母親的鼓勵與祝福同樣以“檔案袋”的形式收納,作為每次的過程評價。亦可展開小組間的比賽、互評。例如,聲部同學自由組合,完成重奏作品,以完成度、作品難度、舞臺呈現劃分“A、B、C、D”完成等級。或是在“個人音樂會”活動中,鼓勵學生個性的評價。例如,技巧能手、樂感達人、氣氛最燃、進步之星等評價,讓學生在教育教學活動中探尋自我發展。
3.重視過程性評價
過程性評價原則要求把對課程實施的方式、結果、學生各方面表現的評價與反饋貫穿于活動的始終,且對各個評價客體在活動的各階段給出實質性評價,既有社團課常規的教學目標中作品的完成情況做終結性的評價,例如完成度、風格把控;或結合學期活動參與、團隊配合等進行分值、等第分配落實終結性評價,又有在課程過程中,通過不同的活動或設立的環節,留下學生參與的資料與多元評價內容。
四、結語
沒有中考的指揮棒,民樂社團課程本就是藝術課程外鼓勵學生參與藝術生活、展示自我的沃土。基于新課標,完善課程評價,給予了老師精煉課堂、完善活動的動力。豐富的活動形式開展,來自伙伴、家人甚至社會的多元評價,也鼓勵學生在書本外的藝術課堂、社會課堂尋找自信和感知生活的樂趣。
參考文獻:
[1]梁勵.對高中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評價原則的思考[J].廣西教育,2016(22).
[2]羅琴.論音樂教學中的表現性評價[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