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霞
摘? ?要: 潘懋元是我國著名的教育家,其教育思想與實踐對我國高等教育的發展影響深遠。本文通過梳理潘懋元高等教育思想,探究其理論價值,并結合新時代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的實踐,探討潘懋元高等教育思想的實踐啟示,為推動高等教育的理論研究和實踐研究添磚加瓦。
關鍵詞: 潘懋元? ?高等教育思想? ?理論內涵? ?實踐啟示
潘懋元是我國高等教育學的奠基者、創始人,在其漫長的教育生涯中,始終貫穿著對中國高等教育學學科建立和發展的理論研究與實踐推動,并形成了博大精深、內蘊豐厚、體系完整的高等教育思想。尤其是改革開放之后,以《高等教育學》出版為標志,發表了數百篇學術研究,幾乎涵蓋了高等教育研究的所有領域,提出了諸如高等教育學科范式思想、大眾化思想、職業教育思想、民辦教育思想、終身教育思想、課程教學論思想等,至今仍然熠熠生輝,影響我國高等教育的發展。潘懋元高等教育思想的形成,以馬克思主義理論為基礎,彰顯“理論源于實際,高于實際”的實踐理性,突出了“教育必須與社會發展相適應”的價值情懷,凸顯了服務中國特色高等教育發展的理論價值和實踐價值。本文以潘懋元高等教育思想為視角,探尋其內在的理論內涵,并結合高等教育發展的實際,梳理其對高等教育發展的實踐啟示,為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添磚加瓦。
一、潘懋元高等教育思想的理論內涵
每一種思想理論的產生都有其產生的特定歷史背景、理論支撐及對實踐經驗的總結,潘懋元高等教育思想也不例外。高等教育史的發展,歷經前學科時期和學科化時期。潘懋元自二十世紀五十年代開始,研究高等教育學科建設,成果豐碩,其學術思想是我國高等教育學發展的基石。具體而言,潘懋元高等教育思想主要涵蓋以下幾個方面:
(一)高等教育學科范式思想。
何謂“范式”?美國著名科學哲學家托馬斯·庫恩通過系統研究指出,范式是一種被公認、廣泛認知的模型、定律及公式。在高等教育“前學科”時期,高等教育并非被認為與其他教育存在特殊性[1](5-11)。然而,潘懋元卻敏銳覺察到,高等教育與普通教育應存在區別,二十世紀五十年代中期,潘懋元組織編寫《高等學校教育學講義》,并在其中明確提出“高等教育與中小學教育明顯不同”的觀點,倡導高等教育應與國民經濟各部門的專業性直接掛鉤,建立專業化的教育模式。同時,針對高等教育的定義、特點、問題和方法等進行深入研究,為高等教育學科化范式的建立和發展提供思想基礎。在其看來,建立高等教育學科是實現高等教育發展急需解決的現實問題,并提出“高等教育學”的概念,通過系統的理論研究與實踐推動,改革開放之后,“高等教育學”作為一個二級學科得以確定,并逐漸走向成熟,這與潘懋元對高等教育學結構化、體系化的總結與歸納是分不開的。
(二)高等教育大眾化發展思想。
新中國成立之初,我國的文盲率達到80%以上。彼時,美國學者馬丁·特羅敏銳地覺察到人才培育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正向推動作用,提出了著名的“高等教育大眾化理論”。該理論認為,當一個國家高校毛入學率達到15%之后,便進入“大眾化階段”,關于高等教育的觀念、功能、模式、管理等必然發生顯著變化,可見兩國教育之間的巨大差距。改革開放之后,我國高校的毛入學率穩步提高,但即使到了1996年,高校毛入學率也僅為8%左右,與“高等教育大眾化理論”理論所提倡的15%毛入學率仍然存在差距。然而,潘懋元從我國高等教育發展的實際及趨勢出發,運用教育外部關系規律,對“高等教育大眾化理論”進行適度修正,提出我國高等教育“適度超前發展”的觀點,即“高等教育大眾化”。在其看來,高等教育發展可以是“量變引起質變”的過程,亦可以是“質變先于量變”的發展,這為中國這樣的“后發”國家高等教育發展提供了適應性理論[2](40-60)?;诖?,我國于1998年進行“高校擴招”,實現高等教育由“精英化”向“大眾化”轉變,為現代化建設培育數以億計的高素質人才,這與潘懋元的大眾化思想是分不開的。
(三)終身教育思想。
何謂“終身教育”?顧名思義,即“活到老,學到老”。這一思想是法國學者保羅·朗格朗于1965年提出的,并在全世界范圍內達成共識。潘懋元是我國對“終身教育”思想關注最早的教育學家之一,并將終身教育思想與高等教育相結合,開展結合性研究。在其看來,終身教育與高等教育存在緊密聯系,終身教育甚至預示高等教育發展的未來。潘懋元指出,現代遠程教育、自學考試和職業技能培訓等可能會成為學習者在經過大眾化教育之后終身學習的機會,也就是說,高等教育將會成為終身教育的一個部分。此外,在終身教育的實現方式上,潘懋元從中國的具體國情出發,結合高等教育大眾化的理論和實踐研究,提出遠程教育、自學考試、脫產培訓等多種教育形式,這是對我國宏觀教育發展的長遠規劃。事實上,當下我國學習型社會建設正是以終身學習理念為基礎,聚焦于“活到老、學到老”的主題,開展具有中國特色的終身教育實踐,無疑,潘懋元的理論研究是具有開創意義的。
(四)高校課程與教學論思想。
高校以培養人才為核心價值,課程與教學是實現人才培養目標的核心變量,對于課程與教學的研究始終是貫穿高校教書育人工作的核心領域。自二十世紀中期以來,潘懋元對高校教與學的基本問題進行深入而長遠的研究,得出具有原創性和科學性的理論概括和實踐總結。在《高等教育學講座》一書中,潘懋元揭示高等教育的本質,其中,教學過程的特殊性是高等教育的本質內涵,要求在教與學過程中注重一般認識過程和特殊認識過程相結合、學習已知和探索未知相統一。同時,高等教育課程與教學必須堅持科學研究和社會實踐,脫離社會實踐的教學是無力的[3](13-22)。此外,通過對高等教育規律、學生成長成才規律、高等教育特點等方面的研究,潘懋元提出高等教育教學的十項原則,主張制訂具有中國特色的高等教育學分制課程教學計劃與管理方案,為高校具體教學內容整合、教學方法創新、教學組織安排等提供實踐參考。
二、潘懋元高等教育思想的實踐啟示
理論是實踐的指南。潘懋元在數十年的教育工作中,對中國高等教育進行深入而持久的研究,其理論成果已經演化為現實,指導中國高等教育實踐。因此,在實現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的實踐中,必須充分結合潘懋元高等教育思想的成果,推動高等教育的科學化、系統化發展。
(一)注重學科范式,實現學科專業化發展。
潘懋元倡導高等教育學科化發展的理念,提出“高等教育學”概念取代“高等學校教育學”,使“高等教育學”成為高等教育的二級學科。實際上,潘懋元關于學科范式的研究是高等教學專業化發展的典型體現。因此,在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的實踐中,仍然要遵循潘懋元的高等教育學科范式與學科建設思想,根據經濟社會發展的變化,針對不同的研究對象,揭示不同學科發展之間的不同規律,創立具有自身學科特性的專業化學科。譬如:在“互聯網+”時代,具有自身特殊研究對象的學科得以涌現,諸如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車、虛擬現實、區塊鏈等,都是學科范式發展的成果。馬克思主義認為,事物是運動發展的。高等教育學科與高等教育實踐緊密相關,需要吸收潘懋元“學科范式論”背后的問題意識與研究方法論,探索高等教育與市場經濟、高等教育與信息技術、高等教育與傳統文化、高等教育與人才培養等一系列問題,以此作為高等教育學科體系、體制和整體結構調整的依據,拓寬學科口徑,提高學科的適切性,形成體系完整、結構清晰的學科群、問題域和方法體系,充分實現學科發展的價值。同時,在學科課程設置中,要對接學科范式,明確學科發展對人才知識能力的需求,梳理不同學科大學生知識能力的標準,實現專業化細分,并結合通識化教育的趨勢,開展跨界融合式人才培養,實現高等教育跨越式發展。
(二)突出宏觀研究,形成中國化高等教育。
對我國高等教育進行宏觀研究是潘懋元高等教育思想的特色。潘懋元認為:“宏觀的理論研究、宏觀的政策研究是重要的,它為高等教育的改革、發展指明了方向?!被诖耍隧獜暮暧^的視角研究并提出了高等教育大眾化、終身教育等思想,為高等教育發展提供了決策參考。然而,開展高等教育研究并不是為了依附哪一國家的道路,而是要走出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發展道路。習近平同志指出:“人才培養體系必須立足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這個根本問題建設,可以借鑒國外有益做法,但必須扎根中國大地辦大學。”在潘懋元關于高等教育的學術研究中,雖然對西方教育理論存在借鑒,但從根本上來看,立足中國實際,提出具有中國特色的高等教育解決方案,是潘懋元始終堅持的原則。譬如:在關于高等教育大眾化、終身教育等研究思想中,無一不是對未來中國發展的教育主張。當前,我國高等教育推進“雙一流”高校及學科建設,從本質上而言,就是要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高校及學科,使其為現代化建設服務,這與潘懋元的中國化教育主張不無關系。同時,對于高等教育的研究,要按照潘懋元的研究方法,善于從宏觀到微觀、從外部到內部,既要關注高等教育發展的一般問題、普遍問題、特殊問題,又要關注高等教育的發展方向、變革路徑,確保關于高等教育理論的不是“空中樓閣”“抽象建構”,而是擲地有聲、符合國情的理論。唯有如此,才能有效指導中國高等教育發展實踐,增強綜合國力。
(三)堅持能力本位,開展產學研合作教育。
潘懋元認為,應用型高等教育是中國高等教育的中堅。事實表明,近年來,我國在加大普通本科院校向應用型職業院校轉變的步伐。2019年1月,國務院印發《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明確指出:“到2022年,職業院校教學條件基本達標,一大批普通本科高等學校向應用型轉變?!睂ξ覈叩冉逃M行重新定位,明確要培育應用型、職業化人才,為實現“大眾創業? ?萬眾創新”國家戰略、“一帶一路”倡議等輸送創新型人才。據此,培育大學生實踐能力已成為高等教育發展的核心命題。對于這一點,潘懋元提出“產學研合作教育”的理念,使大學生生產、學習、研究有效結合,培育與時代發展需求相適應的應用型創新人才[4](165-168)。對此,在高等教育中,必須創新人才培養模式,以培育有高深學問的精英人才和符合市場需求的應用型創新人才為導向,積極創新教育教學模式,轉變傳統以培養“理論學術型”人才為主體的學科教育思路,走出“理論學術型”人才培養模式的桎梏,將人才培養與社會服務相結合,以服務行業與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為目標,靈活設置學科、專業和課程,采用與大學生成長成才規律相適應的教學方法,大力推動教育信息化,推動工學結合、校企合作、產學研深度融合,形成“線上+線下”“課內+課外”“校內+校外”相互配合、相互促進的教學模式,引導大學生“在學中做,在做中學”,致力于大學生實踐運用能力的培育,使大學生的實踐運用能力與市場需求、社會發展所需人才相匹配,真正成為“一技之長+綜合素質”的復合型人才。
三、結語
潘懋元是當代關于高等教育研究的一面旗幟,對具有中國特色高等教育發展影響深遠。因此,在關于高等教育的理論研究與實踐推動中,必須注重學科范式,實現學科專業化發展;突出宏觀研究,形成中國化高等教育;堅持能力本位,開展產學研合作教育。唯有如此,才能彰顯服務中國特色高等教育發展的理論價值和實踐價值。
參考文獻:
[1]陳興德.從生命自覺、學術自覺到文化自覺——“自覺意識”與潘懋元教育思想關系研究[J].高教探索,2017(07).
[2]董立平.試論潘懋元高等教育思想的理論來源、實踐基礎與理論核心[J].中國高等教育評論,2020,12(01).
[3]余小波,黃好,劉瀟華.潘懋元高等教育管理思想探析[J].大學教育科學,2020(04).
[4]楊清.對潘懋元高等教育思想文獻的研究[J].教育評論,2019(01).
[5]董立平.高等教育科學發展的理性選擇——兼與展立新、陳學飛商榷[J].大學教育科學,2014(01):10-19.
[6]王琪,車如山.潘懋元高等教育思想體系的宏觀結構特征掃描[J].中國高等教育評論,2020(01):61-73.
[7]姚煙霞.新形勢下加強和改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對策和路徑探析[J].教育現代化,2019(95):249-251.
[8]潘懋元.中國高等教育研究的歷史與未來[J].中國地質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05):1-6.
[9]毛鵬程.試論潘懋元先生高等教育史治學思想及其啟示[J].中國高等教育評論,2020(01):161-176.
[10]張應強.像潘懋元先生那樣做高等教育學大學問[J].高等教育研究,2010(08):1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