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新
摘? ?要: 獨立學院的鋼琴教學照搬高師、音樂學院的教學模式存在一定的弊端,應從學生的就業實際出發設計符合獨立院校發展的教學模式。從制定務實的鋼琴教學目標、運用多種教學組織形式、選用合適的鋼琴教材、重視即興伴奏與編配課程的教學與實踐、開設藝術歌曲伴奏課與教學法課程、完善學生鋼琴成績的考核及優化硬件設施六個方面研究獨立學院的鋼琴教學改革策略。
關鍵詞: 獨立學院? ?鋼琴教學? ?鋼琴伴奏
獨立學院是民辦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近幾年飛速發展。南京師范大學中北學院是1999年經教育部批準,百年名校南京師范大學下屬的二級獨立學院,由南師大和南師大教育發展基金會合辦,下設有音樂系等八個系。在高等專業音樂教育中,鋼琴課具有其他基礎課不可替代的地位,對強化學生的音樂技能、音樂審美能力、提高綜合素質有著極重要的作用。“獨立學院采用母體高校的教學資源、運作機制,從某方面來講實現了高起點快速發展,但不是長遠機制”①(2)。當今社會的發展需要多元化的應用型、復合型人才,生搬硬套南師大或其他公辦音樂學院的鋼琴教學模式并不符合獨立學院的實際情況。為了適應目前社會多元化的人才需求,提高獨立學院音樂專業學生的就業率,必須對獨立學院的鋼琴教學進行改革和調整。
一、獨立學院鋼琴教學照搬高師、音樂學院教學模式的弊端
高師音樂教育以培養中小學音樂教師為主要目標,鋼琴課程設置一般是鋼琴主專業的學生一人一節課,其他專業的學生兩到五人一節課。音樂學院的鋼琴教學以培養鋼琴專業化人才為主要目標,培養學生大多走鋼琴演奏家的道路,鋼琴授課模式以“一對一”的教學模式為主。獨立院校學生的生源質量一般,一些學生在入學之前沒有學過鋼琴,只有個別學生具備一定的鋼琴演奏能力,與音樂學院的學生相比差距甚遠。
效仿高師或音樂學院的教學模式會導致課程成本高、教學頻率低,不適用于獨立院校的鋼琴教學。獨立院校應從學生的就業實際出發,調整鋼琴教學模式,使其適應獨立院校的發展情況。
二、南京師范大學中北學院鋼琴教學改革的策略
1.制定務實的鋼琴教學目標
中北學院的鋼琴教學不應該照搬音樂學院或師范院校的培養模式,應該從“實際”出發,以職業需求為導向。獨立學院音樂專業畢業的學生有部分從事中小學音樂教育,有部分到各音樂培訓機構從事鋼琴教學。針對他們的就業方向,以社會鋼琴基礎教學為主要培養目標,為社會培養合格的鋼琴基礎教學教師。根據這一培養目標,開設一些相關課程,除了現有的鋼琴演奏、即興伴奏課程外,還要開設藝術歌曲伴奏、鋼琴教學法等相關課程,盡可能給學生創造鋼琴教學實踐機會,為培養合格的鋼琴教師奠定堅實基礎。
2.運用多種教學形式
目前,高校音樂專業“一對一”的鋼琴教學形式比較普遍。這種教學形式比較有針對性,可以根據每個學生的具體情況因材施教,適用于有一定鋼琴演奏水平的學生,可以幫助他們更好更快地提高演奏水平。但是對于獨立院校音樂專業的學生而言,有鋼琴基礎的學生人數較少,大部分是鋼琴“零基礎”的學生。針對這部分學生如果運用個別課的教學形式,勢必會產生”重復”教學多、學生興趣不濃厚、教學進度慢、教師教學負擔過重、教學資源浪費等一系列問題。
筆者以為中北學院的鋼琴教學可以根據學生程度分為“一對一”、小組課、集體課等多種教學形式。
(1)“一對一”教學形式
“一對一”簡單來說就是一個教師面對一個學生,教師可以直觀、及時、準確地掌握學生的吸收情況,因材施教。能夠針對學生存在的問題及時進行示范指導,有助于強化鋼琴演奏技能。針對有一定鋼琴演奏水平的學生,個別課的優勢顯而易見,中北學院音樂系鋼琴教研室采用入學后第一學期不分主專業,所有學生全部上鋼琴集體課,根據第一學期的期末考試情況從第二學期開始針對能達到鋼琴專業水平的學生安排個別課。這樣可以最大限度地保證鋼琴專業的學生通過四年的鋼琴學習強化自身的鋼琴演奏技能。
(2)小組課教學形式
鋼琴小組課的人數不宜過多,只能3人—5人。分組要按照學生的程度,把程度相近的學生安排在一組。中北學院鋼琴教研室從第二學期開始安排小組課,把程度相同的學生劃分到一個組,演奏相同的曲目,學生之間可以互相觀摩、取長補短,觀摩的學生要找出上課學生的優點與不足,并給予評價。同時結合自身問題,找到改正的方向。包括演奏的基本姿勢、演奏技巧運用及演奏的情感表達等。同時,小組課學習還可加入鋼琴教學法方面的知識,可以利用小組課培養學生的教學能力。
(3)集體課教學形式
集體課的人數設定一般是10人—15人,教師琴房不適用于集體課教學,一般采用數碼鋼琴教室進行教學。為了避免互相打擾,學生在練琴時可佩戴耳機。這種教學模式減少了學生的人均課堂時間,提高了教學效率。中北學院音樂系鋼琴教研室把集體課安排在入學的第一學期,因為大部分學生都是鋼琴“零基礎”,需要從頭學起,講授的內容是一樣的,這種教學形式可以避免教師重復教學。大家一起學習還可以互相觀摩、互相促進、共同進步。
(4)觀摩課教學形式
觀摩課是指學生可以通過聽講座或觀看音樂會等形式學習,對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有很大幫助。每學期規定每位學生必須完成的觀摩數量,讓學生有選擇地完成。聽講座、參加大師班或觀看音樂會后,學生要寫學習心得。通過觀摩學習,學習演奏者的演奏技巧和舞臺經驗,做到學以致用。
(5)實踐課教學形式
實踐教學在整個教學計劃中是必不可少的,學生只有具備相當的實踐能力才能在社會上立足,才能稱之為“實用型人才”。中北學院音樂系鋼琴教研室每學期都會組織一場不同主題的鋼琴專場音樂會作為學生的實踐教學內容。比如已經舉辦過的“練習曲音樂會”“中國作品音樂會”等。學生通過練習、到音樂廳一遍遍彩排再到最后演出,逐步豐富舞臺經驗。實踐課是鍛煉學生上臺表演的最有效途徑之一。
3.選用合適的鋼琴教材
獨立學院鋼琴教學必須選用具有實用性的鋼琴教材。首先,對于鋼琴啟蒙階段的學生,鋼琴演奏基礎要打好,就要選用《拜厄》《哈農》《車爾尼599》《車爾尼849》等訓練演奏技巧的鋼琴教材。除了注重給學生打牢基礎外,還要注重學生視奏能力及實踐能力的培養。要讓學生大量接觸不同時期不同風格的鋼琴作品。對于大量演奏樂曲的積累,可以提高學生的識譜、視奏能力,增加學生的學習興趣。目前被普遍認可的高師《鋼琴基礎教程》,曲目量還遠遠不夠滿足鋼琴教學的需要。如果讓學生買十幾本不同作曲家的鋼琴作品從中選曲的話,則會增加學生的教材費用。針對這個情況,中北學院音樂系鋼琴教研室購買了一些常用作曲家的鋼琴作品作為教學資料,學生需要彈哪首樂曲就自己復印。既能節約成本,又能滿足學生瀏覽大量樂曲的需要。
4.重視即興伴奏課程的教學與實踐
獨立院校音樂專業的學生百分之八九十以上都是以聲樂方向為主要專業的,中北學院音樂系的學生也是如此。近幾年對畢業生的跟蹤調查發現,很多學生發現在工作中最實用的是鋼琴伴奏能力,而最欠缺的也是鋼琴即興伴奏技能。這就要求獨立學院音樂學生的培養必須重視鋼琴即興伴奏與編配課程的教學與實踐。
筆者認為,學生必須能夠熟練演奏大小調及五聲調式音階、和弦;同時把握歌曲的風格;正確選擇和聲與織體;要具備與歌唱者配合的能力。只有具備以上能力才能學好即興伴奏,這些能力的培養不能單純靠課堂教學實現。目前,為了讓學生更好地掌握即興伴奏技能,中北學院音樂系把即興伴奏課由每周的兩節課增加至每周五節課,最大限度地保證學生的學習質量。同時,為了增加學生的實踐機會,每學期會組織一到兩場即興伴奏作品音樂會,讓每名學生都有上臺展示的機會,為提高學生的即興伴奏能力搭建很好的平臺。
5.開設藝術歌曲伴奏課及鋼琴教學法課程
根據獨立院校鋼琴教學培養目標,學生除了需要掌握即興伴奏能力外,還應掌握正譜伴奏能力。為此,中北學院音樂系為學生開設了藝術歌曲伴奏課程,該課程要求鋼琴專業的學生必修,非鋼琴專業的學生可選修,期末考試的形式是學生為聲樂考試的學生彈伴奏,教師根據現場伴奏的情況給出期末考試成績。通過這門課的學習,可以提高學生的正譜伴奏能力,為學生今后就業做好鋪墊。同時,還需開設鋼琴教學法課程。獨立學院有相當一部分學生畢業后會去少年宮、文藝館或一些藝術培訓機構從事鋼琴教學工作,這要求他們必須掌握鋼琴教學法知識。通過這門課程讓學生掌握如何進行鋼琴啟蒙教學,如何訓練基本功、如何選擇教材、如何“因材施教”等。
6.完善鋼琴成績的考核
鋼琴成績的考核是檢驗學生鋼琴彈奏技能及理論知識掌握的重要手段,是鋼琴教學工作的重要環節。筆者認為,考核的內容應包括鋼琴演奏的技能技巧、藝術歌曲伴奏能力、即興伴奏能力、鋼琴教學理論知識的掌握等幾方面。同時,采用平時成績與考試成績相結合的考核辦法,平時成績占總成績的40%,考試成績占總成績的60%。平時成績是由任課教師依據學生平時的學習態度及作業完成情況給出的,這種考核辦法避免學生只練習考試曲子忽略平時練習的情況。
7.硬件設施的優化
鋼琴教學需要的教學設備一般包括教師上課用的鋼琴,學生課后練習用的鋼琴,鋼琴集體課用的數碼鋼琴、投影儀、耳機、電腦、黑板等,學生開音樂會用的三角鋼琴。隨著中北學院的發展,學院已經給學生琴房配備了全新的雅馬哈鋼琴,最大限度地滿足了學生課后練琴的需求。目前,數碼鋼琴教室還需完善,缺少投影儀、電腦和耳機,影響上課效果。教師琴房每人還要增加一臺鋼琴,以便雙鋼琴教學使用。
另外,音樂系還應該建立獨立的圖書室及多媒體音頻資料庫,方便教師和學生搜索資料,在提高教師專業水平的同時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綜上所述,獨立學院的鋼琴教學應按照自己的特點,依據“以學生為本”、培養“應用型人才”的原則,選擇適合獨立學院發展的鋼琴教學模式。筆者從教學目標制定、教學形式、考核方法、教材選用、課程開設、硬件設施的改進等幾個方面提出了改進意見。針對南京師范大學中北學院做個案研究,并沒有對其他獨立院校展開調查,在以后教學過程中將不斷探索、研究、深化獨立學院的鋼琴教學改革。
注釋:
①徐冰冰.關于獨立學院辦學定位及人才培養模式的思考[D].大連:大連理工大學,20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