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旭陽
摘? ?要: 近年來大學英語教學改革已成為重要話題之一。越來越多的學者認為在大學英語教學中應該加入英語語用學教學。而言語行為理論的實用性能夠使中國英語學習者恰當使用所學的英語知識,因此對于言語行為理論如何指導大學英語教學是非常值得研究的。
關鍵詞: 言語行為理論? ?民辦獨立院校? ?公共外語教學? ?指導作用
一、言語行為理論
言語行為理論最初是由英國學者奧斯汀于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初在大學上所做的一系列講座上提出來的。1962年奧斯汀去世后由他的學生整理了講座上的內容并以How to Do Things with Words為書名出版。后來美國哲學家賽爾進一步發展了他的理論,逐漸發展成為語言哲學研究中的重點研究內容。
奧斯汀認為語言既可以用來描述事物又可以“以言行事”,也就是通過說事來做事。他認為語言本身就是一種言語行為。這種“以言行事”的重要思想是語言行為的理論基礎,并且這一理論打破了人們以前對于語言的性質和功能的認知。奧斯汀認為施為性話語雖然在語法上可以構成陳述句,但是可以不具有陳述或者描述性功能。奧斯汀區分了“言有所述”和“言有所為”。他認為“言有所述”只是涉及詞匯意義和語法意義,而“言有所為”則是詞匯的本身含義,代表了某些特定的行為。奧斯汀認為話語具有話語意義和施為意義兩層含義。話語意義指的是詞匯字面上的意思,是對于事物的客觀性陳述;施為意義指的是說話一方的話語在聽話一方達到了某種效果,比如陳述、請求、允諾、建議、命令或者警告等。奧斯汀在此基礎上把話語分為表述句和施為句。表述句意在“以言指事”,施為句是“以言行事”。
比如說:
(1)I go to work from Monday to Friday.
(2)I teach Chinese.
(3)I watch movie once a week.
例(1)、例(2)和例(3)都是表述句,說話者不是要去做某事,只是想要表達一個事實,因此三個例子都是表述句。
(4)I do.
(5)I apologize.
例(4)和例(5)都是施為句,這兩句話完成了特定的言語行為。例(4)是完成了結婚過程中的宣誓行為;例(5)是完成了做錯事向別人道歉的行為。這些話語在說出的同時完成了這些行為,也就是所說的通過說事來做事。
隨著不斷的研究探索,奧斯汀最終發現和施為句一樣,表述句存在真假和恰當與否的問題。他深入研究后提出了言語行為三分說:言內行為、言外行為和言后行為。這三種行為中最為學者感興趣的是言外行為。后來美國哲學家賽爾將言語行為理論對單獨的話語的研究發展到對于人類交際行為的研究。賽爾認為語言就像人類的其他活動一樣,是一種有限制的有意圖的行為。他認為人類的言語行為也可以歸類為言內行為、言外行為和言后行為。他把言外行為分為新的四種類型:表述句,這一類型指的是說話者對于自己所說出的話語里做出了對于某件事情的表態,做出了對于內容的真假判定;指令類,指的是說話者讓聽話者按照說出的話語做事;承諾類,指的是說話者對其將來的行為采取不同程度的許諾;表達類,指的是說話者的話語內容包含某種心理狀態;宣告類,指的是說話者說的話語內容符合客觀發生的事實。賽爾認為每一類行為都有適從方向,也就是說話者所說的言語與客觀世界之間的對應關系。
在闡明言語行為新的分類標準以外,賽爾于1975年提出了間接言語行為理論。間接言語行為的選擇既是語言對顯示的順應,又是對社會規約的順應,還是對人的心理動機的順應。直接的言語行為是一個人直接通過話語形式的字面意義實現其交際意圖,但是當通過話語表面意思取得了潛在意義的效果時,就是間接言語行為。間接言語行為理論說明要想真正理解話語的真實意思,只依靠分析句子結構和分析語義證實句子的真假是遠遠不夠的。因為話語只是想要表達某種意圖的行為。例如:Can you close the window? 或者Can you pass me the salt? 說話者說這兩句話的字面意義,看起來是詢問聽話者是否具有開窗或者遞鹽的能力,但是真實用意不是字面意義,而是言外之意,也就是說話人想通過這兩句具有歧義的請求話語來請聽話者幫助自己關窗或者幫助自己把鹽遞過來。這兩句話不僅表達了說話者的問題,還提出了聽說話者的請求,也就是關窗或者遞鹽這一動作。說話者通過言外之意達到潛在請求。
二、民辦獨立院校大學英語教學現狀
民辦獨立院校的大學英語教學可以從學生和教師兩個方面分別分析。學生是學習主體,是學習效果最重要的決定因素。目前多數民辦獨立院校的學生英語基礎普遍比較薄弱,學生的成績得不到提升,學習積極性就會降低。雖然部分學生認識到學習英語的重要性,但是由于在中小學時期英語學習多以語法學習和詞匯學習,因此沒有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和技巧。民辦獨立院校的學生多以個性發展為主,不喜歡傳統的教學方式,增加了教師的教學難度。民辦獨立院校的英語授課班級人數過多,基本人數都在60人—70人,有的班級人數甚至超過70人,加大了取得預期教學效果的難度。在有限的課時中無法有效鍛煉學生的交際能力。正是由于學生人數的原因,導致部分教師選擇傳統的教學方式,也就是以教師為中心或者教師一言堂的教學模式。在這樣的課堂中,學生只能被動學習,無法進行有效的聽說讀寫鍛煉,導致學生厭學,教學效果不好。
三、言語行為理論對民辦獨立院校大學英語教學的指導作用
聽說讀寫是每種語言學習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國更注重讀寫方面的教學。從小學到中學甚至到大學英語的教學都圍繞單詞和語法,題型只限于翻譯、閱讀和作文。對學生的聽說能力的檢查只是局限于課本或者課文背誦等。學生在實際生活中根本不知道如何用英語與人進行交流。人際交往中要獲取說話人的言外之意和言后之意,言語行為理論對于高校大學生的英語教學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人際交往中,聽和說往往是最常用的兩種方式。聽說這兩個方面是英語語言教學的重中之重,也是高校英語教學的困境之所在。目前雖然大學生學習英語的重點都放在讀寫方面的學習,普遍缺乏聽說方面的學習,學生只在英語聽力課上能聽懂,在真實人際交往中無法獲取有效信息。言語行為理論既可以使學生注意到說話人的話語本身信息,也就是言內之意,又可以使學生獲取話語的隱含信息,也就是言外之意。很多聽力材料都隱含了很多內容。要想清晰透徹地理解聽力材料的意思,必須懂得言內之意和言外之意。例如A說:Would you like to have a cup of coffee?B回答:I have a date with Ada. 這段對話中B的言外之意就是對A的邀請的一種委婉的拒絕,因為和朋友有約,所以不能和A一起去喝咖啡。如果A沒有理解到B的言外之意,就會造成雙方的交際失敗,可以看到話語的言外之意對于人際交往的成功與否產生了重要的作用。在實際交流中還要考慮周圍的環境,也就是所謂的語境。語境指的是語言環境,指的是說話雙方在說話的時候所處的狀況和狀態。在日常生活中交際雙方所說的話往往依賴語境,因此交際雙方要掌握語境知識,才不會出現交際失敗的結果。一直以來我國的英語教學都偏重于書面學習,忽視學生的口語能力。但是現在越來越多的場合需要使用英語,因此口語教學刻不容緩。教師在口語課上應該教授學生言語行為理論的相關知識。在真實的交際過程中都是有語境存在的。語境會影響話語的含義。學生要掌握好交流過程中的語境,根據語境理解說話者真實想表達的意思。教師在口語課上可以模擬很多場景,讓學生根據不同場景進行角色扮演,讓學生知道在不同場景該使用什么樣特點的說話方式。比如,在日常生活中就可以使用比較口語化的語言,但是要注意文化之間的差異導致的對同樣的話語不同的理解。比如說中國人見面常常會說,“吃飯了么?”或者“這是要去哪里???”等寒暄語,并無其他言外之意,但是這在英國人或者美國人看來是對于個人隱私的打探或者一起吃飯的邀請,會造成交際雙方的誤解,導致交際失敗。外國友人來中國家庭做客,吃飯的時候覺得飯菜好吃一般會說:“The food is very delicious.”主人聽到后就會中國式委婉回復:“哪里哪里,一般一般?!边@種回答對于中國人來說是正常的,但是在外國友人看來就是主人對自己的贊美表示了懷疑。這就是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異造成的。教師不僅要讓學生張開嘴說,還要讓學生了解不同國家的風俗習慣及文化背景,幫助學生理解對方話語的言外之意,達到交際的目的。
閱讀是作者通過作品和讀者進行交流的過程,是讀者從作品中獲取作者想要表達內容的過程。這是一種隔空的交流,讀者可能會以個人的角度理解作品,可能產生一些誤解。語言在某種程度上能夠反映某個社會的文化,這種語言傳達的內容取決于文化的變化。一個人對母語材料的理解更加容易不是因為他具有良好的閱讀能力,而是因為他對母語文化更加熟悉,他對這個材料具有更加直觀的認識。但是,當人們閱讀作為外來語的閱讀材料時,因為缺乏外來語文化背景知識,往往無法理解材料的言外之意。材料的言內之意無法滿足他們的需求。由此可以看出,在英語閱讀教學中要引入文化背景知識,這樣學生們才可能理解英語閱讀的言外之意,才能達到交際的目的。否則,學生只能是因為無聊、缺乏理解甚至誤解的原因導致對英語厭學。
閱讀的目的是解讀有意義的信息,而不是解讀單個單詞的意思。學生的閱讀目的不是學習單詞的意思而是獲取文本的信息,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鼓勵學生將閱讀當做一個整體的對具有意義的句子或者篇章進行理解的過程。通過言語行為理論可以知道文化背景知識影響所有的理解過程。一個人越熟悉這個材料的背景知識,對文章的理解就越好。
四、結語
大學英語教學是一項由多個因素共同影響的綜合工程,沒有一種方法能夠適用于這個工程。教師應該根據教學實際情況不斷調整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培養學生的實際交際能力尤為重要,應該選取合適的教學材料和有效的教學方法。
參考文獻:
[1]Austin, J L. How to Do Things with Words[M].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62.
[2]Searle, J R. Austin on Locutionary and Illocutionary Acts[J]. Philosophical Review, 1968(4).
[3]何兆熊.新編語用學概要[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0.
[4]黃剛.言語行為理論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的創新應用[J].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016(10):128-130.
[5]楊平.言語行為理論及其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的應用[J].現代交際,2016(2):203-204.
項目來源:吉林建筑科技學院校級科研項目“英語‘直接請求的語用策略研究”,項目編號:??谱帧?019〕03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