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江蘇揚州是我國絨花工藝的起源地之一,揚州絨花艷麗多姿,是一種雅俗共賞的傳統藝術品。作為一種非物質文化遺產,揚州絨花的傳承面臨著諸多問題。本文對揚州絨花的法律保護現狀與對策提出建議。
關鍵詞:揚州絨花;現狀;對策
中圖分類號:J52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1)13-0-02
2018年《延禧攻略》的熱播,不僅引發了追劇熱潮,更是將原已鮮為人知的傳統工藝——絨花帶入了人們的視野。劇中妃嬪們頭上佩戴的一個個做工精細的花朵式樣的首飾便是絨花。絨花通“榮華”,多采用優質蠶絲為原料,通過染色加工等技藝加工而成。絨花寓意美好,制作精美,并且歷史悠久,早在唐朝就已進入宮廷。江蘇揚州是絨花工藝的起源地之一。
1 揚州絨花藝術概述
1.1 揚州絨花藝術的淵源
揚州作為絨花工藝的起源地之一,早在唐朝就以絨花作為貢品上貢朝廷。隨著絨花工藝的不斷發展,絨花從宮廷進入尋常百姓家。宋人王觀在《芍藥譜》中說道:“揚人無貴賤,皆戴花。”此花即絨花。從宮廷到百姓家,絨花不僅受眾廣泛,需求量也巨大,說明了當時揚州制花產業的繁榮。到了元代和明代,揚州絨花的品種更為豐富。清代時,更是出現了以絨花為主,通草花、絹蠟花、紙花等多種形式并存的產業局面[1]。
1.2 揚州絨花藝術的特征
相較于北方絨花的粗獷大氣與不失細致,南派絨花更顯精致小巧。揚州盛產絨花與絨鳥,揚州絨花更是絨花中的“小家碧玉”。在原料上,與北京絨花常采用的紫銅絲不同,揚州絨花更多采用的是黃銅絲。在絨花工藝的發展過程中,揚州絨花經歷了四代更新。絨花從僅作為頭飾到王以仁創作的立體絨花,再到利用絨花制作材料造型能力強的特點,制作成掛屏。第四代產品由絨花藝人王繼康制作成了“絨制盆景”[2]。由此可見,揚州絨花在歷史發展過程中,不僅與時代特點相適應,而且與別的絨花流派相比,自有其藝術特征。
1.3 揚州絨花藝術與南京絨花藝術的區別
揚州絨花藝術與南京絨花藝術同為南派絨花,主題都以花鳥魚蟲為主。但南京絨花多選擇流行事物作為主題,在創作出簡潔生動的形象之外,更以諧音與雙關的表現形式來表達人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與向往。南京絨花以花卉主題為主,造型清新典雅,如有梅花、白蘭花、芙蓉花等。制作上多用中、小絨條,花朵勻稱、穩定、和諧。并且有多種形式,如帽花、戲劇花、胸花等等。
與之相比,揚州絨花則以絨雞、絨鳥最為出名。在制作上精練其形神,用以簡勝繁的高超手法賦予其栩栩如生的形態。不僅整體造型細膩,而且擁有“絨制盆景”等帶有揚州地方特點的表現形式[3]。
2 揚州絨花法律保護現狀
2.1 國際層面
絨花作為一種歷史悠久的傳統工藝,具有活態性、綜合性、傳承性、流變性、民族性、地域性、積淀性的特點,具有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特征[4]。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公布的《保護非物質文化公約》條例中明確指出非物質文化遺產包括以下五個方面:一是口頭傳統與表現形式,包括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媒介的語言;二是表演藝術;三是社會實踐、禮儀、節慶活動;四是有關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識和實踐;五是傳統手工藝[5]。毫無疑問,揚州絨花作為一種傳統手工藝,屬于非物質文化遺產范疇。同時,該公約規定締約國應該采取必要措施確保其領土上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受到保護。這也就從國際法律層面確立了國家在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方面的責任與義務。揚州絨花應當受到法律的有效保護。
2.2 國內層面
我國現行法律對揚州絨花的保護主要從三個層面出發,即憲法、法律以及地方性法規。我國《憲法》二十二條規定:“國家保護名勝古跡、珍貴文物和其他重要歷史文化遺產。”憲法從根本上對以揚州絨花為代表的歷史文化遺產作出了原則上的規定。同時,自2001年昆曲申遺成功,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口頭與非物質遺產代表作”之后,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便拉開了序幕。經過2005年至2009年第一次大規模地開展全國性的非遺普查活動后,我國首次較為全面地掌握了全國非遺文化遺產的發展狀況。2011年2月25日,中華人民共和國第十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九次會議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該法對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作出了明確規定。
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積淀深厚的區域,江蘇省政府針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已進行多年。早在2006年,揚州絨花與南京絨花就一同入選江蘇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同年11月,江蘇省在全國率先制定并實施了《江蘇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條例》,從地方性法規層面對揚州絨花等非物質文化遺產給予保護。同時,《揚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條例》也于2019年1月1日起施行?!稐l例》明確規定,對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中的項目實行重點保護。
2.3 揚州絨花法律保護現狀與發展現狀不協調
一是樣式與品類較為傳統,難以滿足現代人多樣的消費需求。二是面臨技藝失傳的危險。絨花工藝制作復雜,對傳承人要求較高,不僅需品性堅毅、能吃苦,而且要有一定的藝術修養?,F代年輕人多認為做一個絨花手藝人費力不討好,很少愿意從事絨花制作工藝。三是絨花銷售渠道較少。從過去主要靠外銷,到今天已經有一部分通過網絡平臺銷售,絨花的銷售渠道仍然較少較窄[6]。四是絨花作為藝術作品、商品,對自身知識產權的保護還存在不足。如何通過法律手段規避抄襲的問題還有待解決。
在《延禧攻略》熱播之際,絨花通過電視劇再次進入大眾的視野。電視劇里的絨花制作,是由南京絨花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趙樹憲先生與其弟子根據故宮博物院的相關收藏制作而成。絨花再次受到大眾關注本應對揚州絨花的發展起到促進作用,但某購物平臺上一家名為“揚州絨花”的店抄襲劇中絨花飾物引起了一場風波。該店主不僅抄襲絨花款式,并且冒充揚州絨花非遺傳承人。在揚州絨花本應受到法律保護的當下,抄襲與冒名頂替傳承人的行為都是不應該發生的現象。揚州絨花應該更好地得到法律的保護。
3 保護揚州絨花的對策
3.1 探索發展方向
未來的揚州絨花應該朝著什么方向發展,要從當前時代的特點入手。絨花市場的沒落,一方面來自塑料花等更為廉價的材料的競爭,另一方面來自絨花樣式與品類的局限性。
《延禧攻略》的大火,或許指出了揚州絨花未來發展的一個方向。與工業時代流水線產品比較,揚州絨花的工藝與匠人的制作過程,使其代表著傳統文化的傳承,更是藝術的一種表現形式。與流水線的工業產品區別開來,才是揚州絨花應該努力的方向。求專求精,結合市場需求,制作精品揚州絨花。
3.2 完善傳承人制度
2008年11月,由江蘇省文化廳公布的第二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名單中,揚州絨花的代表性傳承人是楊家惠女士。小時候跟隨父母住在制花廠的她,對絨花的制作工藝可謂耳濡目染。因為自身對絨花的熱愛,到真正接班母親進入制花廠后,她不同于普通工人一般只專注于絨花制作過程中的某一道工序,而是主動學會了絨花制作中的所有工序。因其擁有揚州絨花制作的精湛技藝,當之無愧被選為揚州絨花的代表性傳承人。由于絨花制作工藝復雜,對于年輕的手藝人來說,難以短時間內習得這門技藝。同時,在長時間的學習過程中,單靠制作絨花難以保障年輕手藝人的生活。在此背景下,楊家惠僅收了一個徒弟。由此可見,揚州絨花傳承艱難。
針對以上問題,首先,應當承認楊家惠的揚州絨花代表性傳承人的身份及社會地位。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代表性傳承人,楊家惠女士理應受到尊重,侵犯其名譽權的行為也應受到法律的規范。為使揚州絨花得到更好的傳承,政府應當按照《非物質文化遺產法》為其授徒、傳藝、交流等活動提供必要的經費資助。
其次,在培養揚州絨花傳承人方面,應參考南京絨花的培養模式。在傳統的“師傅帶徒弟”模式上,南京絨花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趙樹憲先生將絨花技藝傳承與高校相結合,使絨花傳承走進了職業學院。2017年,南京非物質文化遺產專業學院在南京市莫愁中等專業學校開設了“南京絨花”“剪紙”等課程。與傳統的授徒模式相比,與高校相結合的傳承方式在傳承人數量上得到了突破,緩解了難以找到傳承人的局面。揚州絨花的傳承也應借鑒該路徑。讓揚州絨花走進校園,普及絨花的制作工藝,增加絨花下一代傳承人數量。
3.3 拓展銷售渠道
改革開放以來,揚州絨花的銷售一度主要依靠外銷。在國內市場上,現在的揚州絨花一部分運用網絡平臺銷售,總體銷售渠道較窄較少。為了改善揚州絨花的市場現狀,拓展銷售渠道勢在必行。
2020年3月,由揚州市司法局公示的《關于對<揚州市旅游促進條例(征求意見稿)>公開征求意見的公告》中提出,要加強揚州絨花等具有地方特色和文化內涵的旅游商品的研發、包裝和推介,提升特色旅游品牌效應。在政府政策的引導下,打造揚州絨花的品牌效應是拓寬市場的重要條件。揚州絨花產業應積極利用好楊家惠女士揚州絨花代表性傳承人的身份,轉變思路,根據市場規律,如與影視單位等合作,制作揚州絨花精品,打造揚州絨花的代表性作品,形成品牌效應。
要拓寬銷售渠道,就必須提升揚州絨花的知名度。要提升揚州絨花的知名度,不僅需要絨花制作的相關傳承人的努力,更應得到政府政策與平臺的扶持。近年來,揚州教育局推行“非遺文化進校園”活動,使揚州的本地學生在課堂上就可以了解并學習揚州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年輕一代加深對揚州絨花工藝的了解僅僅是第一步。要提升揚州絨花的知名度,還需加大對其的宣傳與保護力度。
圍繞揚州絨花代表性傳承人楊家惠女士開設揚州絨花工作室,不僅可以向對非遺文化感興趣的人展示揚州絨花的制作工藝,也能帶動揚州絨花的銷售。雖然揚州已開設有工藝美術館等非物質文化遺產聚集區,但如何為揚州非物質文化遺產以及揚州絨花引來更多的客流量,引起更大的市場關注,仍然是政府需要思考的問題。
針對非物質文化產品銷售,除了現場銷售外,也有探索利用網絡平臺銷售的先例。政府可以組織開設聚集揚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專門的網購平臺,發揮集聚效應,提升揚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知名度,加大市場對揚州絨花的關注。
3.4 加強法律保護
隨著市場對揚州絨花關注度的提升,銷售量增加的同時,對揚州絨花給予法律保護必不可少。在揚州絨花發展的過程中,對于代表性傳承人的民事權利,絨花的知識產權保護以及地方法規上的行政法律保護都值得關注。
提升揚州絨花的品牌效應,尊重揚州絨花代表性傳承人的社會地位與名譽是首要前提。侵犯揚州絨花代表性傳承人的名譽權的冒名行為應受到法律的規范。為了揚州絨花擁有一個良好正面的宣傳形象,打擊侵犯揚州絨花知識產權的行為應得到重視。如何明確揚州絨花的專利權、實現知識產權的轉讓或者許可等法律問題都是在對揚州絨花的實際保護過程中不能避免且需要解決的問題。同時,為了更好地落實對揚州絨花的保護,讓揚州絨花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得到更好的傳承,嚴格落實地方法規是重要保障。
不僅對揚州絨花應加強法律保護,揚州絨花的傳承人也應增強自身的法律意識。保護作品的知識產權不受侵犯,堅持作品的原創性,積極利用法律保護自己的合法權利不受侵害。
4 結語
揚州絨花作為優秀的民族傳統文化的一部分,不僅代表著一種精湛的技藝,更是一種文化的延續與傳承。揚州絨花經歷了從盛而衰的過程,面臨著傳承斷層、受眾面小等一系列問題。針對揚州絨花的法律保護也面臨著一系列問題。要將揚州絨花繼續傳承下去,延續寶貴的傳統文化,需要傳承人、政府、社會的共同努力。
參考文獻:
[1] 陳星宇.揚州絨花文化的生存現狀剖析與創新生成路徑探索[J].美與時代,2020(04):42.
[2] 李瀟云,田海濤.國內絨花傳統手工藝研究綜述[J].綠色科技,2016(17):134.
[3] 潘璐,范麗,張華.淺談南京絨花與揚州絨花的區別[J].紡織報告,2021(02):124.
[4] 李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法律保護[D].濟南:山東大學,2008:6-9.
[5]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Z]. 2003-10-17.
[6] 封榕云.從揚州絨花生存現狀看非物質文化資源的開發與利用[J].大眾文藝,2016(06):3.
作者簡介:張詩雨(1992—),女,四川成都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憲法學、行政法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