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玥琦 孫玲
摘要: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人們開始追求多元化的社交,視頻博客(Vlog)逐漸成為媒體界的新寵,在短視頻火爆的浪潮中突出重圍。Vlog源于國外YouTube平臺,被國內Vlogger本土化改造后,因其優質內容的輸出和精耕細作的表達迅速占領短視頻審美高地。本文以Vlog的國內發展為研究重點,全面梳理Vlog本土化特點和受歡迎的原因,并為其今后的傳播提出合理化建議。
關鍵詞:互聯網;短視頻;Vlog;Vlogger;本土化
中圖分類號:G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1)12-00-02
2018年被稱為中國Vlog元年,從這一年開始,國內市場開始興起一股Vlog熱潮,以頭部玩家為代表的各類Vlogger開始高頻率地曝光在大眾視野中。相較于短視頻,Vlog依靠內容升級的故事、專業的拍攝設備、剪輯軟件的潤色加工生產出更具審美價值的視頻作品;炫酷的優質畫面和獨特的個性表達更能吸引大眾的注意力。其以更具真實性、互動性和人格化的特點,迅速占據我國短視頻品牌傳播戰略的高地。
1 Vlog的國內發展概況
Vlog,中文名叫視頻博客,又被稱為視頻日志,起源于YouTube,是指“以個人為內容生產和呈現的主體,以其生活中的某一時間段或某一事件為拍攝單位的一種短視頻形式。Vlog集文字、圖片和音頻于一體,剪輯美化后,能夠展現創作者的日常生活或表達人格化”[1]。近兩年,Vlog在國內迅速躥紅,這與短視頻的發展密不可分。短視頻在中國的萌芽要追溯到2011年3月,GIF快手成立,用于制作分享GIF圖片。截至2021年,十年間,中國短視頻行業經歷了萌芽期、探索期、成長期和成熟期四個階段,現在流量紅利見頂,短視頻行業競爭格局基本穩定。短視頻是“以秒為單位,能在移動終端制作和分享并單獨成片的視頻形態”[2]。對比兩者概念里的核心要素,個人創作、記錄生活、剪輯美化、人格化被Vlog著重凸顯出來,一方面,清晰地展現Vlog自身創作的特點;另一方面,明確解釋了Vlog在短視頻同質化和審美疲勞現象嚴重、急于尋找突破口的階段,能夠迅速占領短視頻審美高地的原因——其內容更加真實深刻、形式更加立體生動、剪輯更加精煉有趣。
2 Vlog的本土化特點
2.1 具有中國傳統文化色彩
國內Vlogger在創作作品時,必然要受到自身文化環境的影響和熏陶,尤其是儒家、道家文化的精髓,如孝親、禮儀、誠信、明理、崇德、善德等都會在Vlogger的旁白或自述中潛移默化地體現出來。Vlogger以主觀視角對著鏡頭說話,用戶在屏幕的另一端默默觀看,兩者之間存在著一種特殊的精神互動——“雖然隔著屏幕,但心理和思維已經發生多次碰撞”[3]。Vlogger之間存在文化共性的交流,Vlogger在與觀眾或粉絲互動時,其言行和舉止也會直接受到監督和評論,在一來一往之間就在文化、觀念、態度等方面完成了認知的沖突、碰撞、融合乃至同化。因此,國內Vlog帶有濃郁的中國傳統文化色彩,既滋養了Vlog的文化內涵,又傳播了中國文化,提高了中國文化在世界的影響力。
2.2 更注重情感表達
一方面,Vlogger進行場景體驗并分享觀點,與用戶之間進行深層的精神互動,為了達到理想的效果,必然要使用情感這張萬能牌。另一方面,國內Vlog在專業拍攝工具、高級拍攝技能和炫酷剪輯制作上都有所欠缺,為了彌補形式上的不足,就要在內容上下功夫,要求故事更有看點,情感更加真實?,F階段,國內Vlog雖然也非常關注有新意的內容和有創意的主題,然而都會把傳達真實情感當成品質保證之一。對于Vlogger來說,讓自己的作品充滿人情味是消除與觀眾之間的陌生感的有效手段,更容易樹立個人形象,博得觀眾的好感與認同。
2.3 多聚焦煙火氣重的日常生活
Vlog以記錄真實生活為主,刨去前期編排和表演化處理,Vlogger把日?,嵥橹凶钫鎸嵉囊幻嬲宫F給觀眾。健身、旅行、烹飪、寵物喂養、打掃衛生、整理衣櫥,這些都是非常熱門的內容,Vlogger與用戶參與彼此的生活,樂此不疲地分享著一切,生活與真實在Vlog中達成最和諧的契約。Vlog看似生活本身,又遠比生活本身有趣;Vlog看似平淡無奇,又總有亮點閃爍其中。Vlog更像是個人生活的連續劇,將沒有粉飾的日常生活呈現給觀眾,更容易獲得大眾的信任,收獲粉絲和關注。不同于國外的Vlogger經常把鏡頭聚焦在探險、獵奇、極限運動等富有挑戰性的內容上,中國的Vlogger更愿意把日常生活作為拍攝和分享的重點。在家做美食、收拾家務、參加婚禮、親朋好友歡聚一堂等等其樂融融的畫面經常在Vlog中出現,引得無數人圍觀。
2.4 更注重個體在群體中的存在意義
與國外Vlogger愿意高調表現個性生活不同,國內Vlog里體現的社會和家庭觀念是非常明顯的,這與中國幾千年的傳承密不可分。當今社會,在互聯網這個大平臺上,個體與群體、信息生產者和消費者之間的關系被持續重構著,個人在展現自我、表達意見的同時,與群體之間的關系不但沒有疏離,反而日益緊密。一個Vlogger在展現個人生活,尋求點贊關注的時候也是在尋求個體存在的意義和價值。當一個Vlogger對著鏡頭哭訴自己生活不幸,賣慘往往不會獲得點贊或關注,展現遭遇生活不幸后的蛻變,強調個體存在的意義和價值,才能獲得大多數人的認同和共鳴。
3 Vlog在國內受歡迎的原因
3.1 “意見領袖”的崛起
新媒體時代,互聯網改變了原有的信息傳播架構,Vlog的興起更是促成了一種體驗型“意見領袖”的崛起。有學者認為“Vlog的內容開放性和主題多樣性使得受眾很容易找到與自己社會身份、生活經歷相似的內容生產者,從而尋找身份認同和群體歸宿,增強了粉絲社群由下至上的凝聚感和Vlogger在垂直群體領域中的權威性。由此,在這種特別的場域中,‘體驗型意見領袖自然產生”[4]。Vlogger在自己營造的特殊場域中,或自說自話,或與受眾聊天,分享個人經驗,話語權明顯提升,當Vlogger根據用戶的反饋調整內容生產時,用戶也間接獲得話語權。由此可見,在以Vlogger為主導的場域中,話語權可以在兩者之間流動,這種相互作用的機制正是基于Vlog這種新的意見表達方式?!耙庖婎I袖”的崛起需要有一個前提,即粉絲數量從量變飛躍到質變。一旦粉絲規模達到質的變化,“意見領袖”就會在網絡場域中發揮其特有的角色作用。
3.2 碎片化閱讀習慣的形成
Vlog的特點之一就是敘事碎片化。早在2012年美妝博主詹姆在YouTube平臺上發布了一支“碎碎念”的問答視頻,結果收獲了極高的點擊率,這也成為YouTube上第一支Vlog。由于要記錄真實的生活情景,Vlog不能有過分夸張的情節和預先的排演,而生活中樸實直白的內容多是碎片化的敘事邏輯,這恰好構成了其區別于表演型短視頻的獨特之處。網速的提升和快節奏的生活讓大眾慢慢培養出了碎片化的閱讀習慣,大眾可以利用移動終端充分使用碎片時間,在電梯里、地鐵里,甚至等人的時候都可以獲取信息、參與討論。因此,Vlog的躥紅除了與自身屬性和特點有關之外,也與信息消費環境的發展和改變密切相關——信息碎片化時代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人們閱讀的碎片化。
3.3 心理的缺失與滿足
雪莉·特克爾在《群體性孤獨》中提到,“社交機器人的發明說明人類兜了一個大圈子,還是無法擺脫對親密關系的渴望。‘人們永遠不用獨處則是互聯網社交帶給人們的三大幻覺之一”[5]。社會的高速發展無形中增加了人的壓力,尤其是對于年輕人而言,無歸屬感、焦慮感、孤獨感、迷失感……似乎成了他們身上常見的標簽。虛擬空間打破了時空的限制,網絡社交讓人們可以大大緩解孤獨感帶來的負面效應,熱衷于向公眾展示自己是這個時代年輕人青睞的表達方式。從文字、圖片到視頻博客,形式在不斷進步,但背后的心理機制卻表明了這個時代空巢青年心理缺失的加劇,“云陪伴”從而顯得格外重要。此外,對他人隱私生活的窺視以及替代性滿足,都使Vlogger與受眾原本陌生的關系在虛擬空間發生著微妙的變化。Vlog中有很多普通人無法體驗的生活,對這種欲望的滿足會驅使受眾沉浸在對作品持續分享的期待中。
3.4 社交屬性和個性表達
現階段,Vlogger和受眾以“95后”“00后”的年輕人為主,他們行動力強,敏感且內心豐富;他們渴望獲得對自己價值的認同,試圖找到與自己“三觀”相契合的圈子;他們不再被動接受,而是主動參與到互聯網中。Vlog這種完全由個人掌控的視頻形式使他們掌握了話語權,既滿足了他們的圈層需求,也給他們提供了充分表達個性的平臺,使他們的Vlog呈現出獨特的人格化屬性。年輕網民的思想比較開放,容易接受新鮮事物,自我表達欲和分享欲都比較強,熱衷于參與網絡社交。但同時,他們對于精神層面的交流也有一定的標準和要求,喜歡“通過消費符號、內容區隔來標記自己的品位和階級”[6]。通過互聯網,年輕一代人尋找與自己同圈層的個體或群體,并逐漸形成相對穩定的圈層文化,在這種文化形態的影響下,年輕人既可以展示和表達自我,又可以獲得他人的呼應和支持,實現自我價值認同。
4 Vlog國內傳播發展趨勢
4.1 加強政府監管,堅持傳播正確的價值觀導向
互聯網時代,大眾越來越敢于表達個性,從最初的個人形象展示或才藝表演,變為人生觀價值觀的輸出。很多國內Vlog在畫面質量和剪輯技巧上不占優勢,就更加注重獨特觀念的表達,正因如此,政府更應加強對內容生產者的監管,引導Vlogger始終保持積極心態,用真實的自我和樂觀向上的人生態度去感染大眾、正確引導大眾。除了政府監管,平臺也應負起艱巨的責任,既要維護好公民個人自媒體賬號的合法權益,也要為自媒體倫理建設提供肥沃的土壤。
4.2 加強優質內容輸出,堅持打造原創本土特色
無論什么時代,“內容為王”始終是不變的定律。對于Vlog來說,堅持“內容為王”主要指堅持原創,跟風、模仿只能成為創作過程中的某一階段,絕對不能成為創作的目的和終點,因為只有原創才能真正保持個性。原創,并不等于隨意創作,而是要有優質內容。一方面,加強優質內容輸出可以鼓勵類型化創作,尤其是對優質博主和高品質視頻作品而言,平臺應給予一定獎勵的和宣傳,引導Vlogger朝著這個方向努力。另一方面,還應該堅持原創,創新融合中國本土特色,提高Vlogger專業水平,避免同質化現象的進一步加劇。
4.3 加強商業化運營,實現優質內容的營銷
現階段,國內大多數賬號的運營都依靠平臺補貼,如果后期想要獲得穩定的發展,則需要具有長期穩定輸出優質內容的能力,加強商業化運營,逐漸摸索出成熟可靠的盈利模式。為此,Vlogger可以借鑒影視創作,將廣告植入日常生活的記錄中,未來甚至可以考慮付費頻道,真正打開自媒體商業化運營的“大門”。除了平臺的運作之外,Vlogger也要學會推銷,做好優質內容的營銷,一方面,要提高自身的專業化水平,提高拍攝和編輯技能,用高超的攝像和專業的剪輯吸引大眾;另一方面,要注重融入中國本土化元素,講好中國故事,拍攝具有中國屬性和特色的Vlog。
5 結語
有學者認為,Vlog是一種新型語言形式,是用視頻、圖片和文字表達作者的思想、情感和個性。中國視頻博客的發展需要國家、平臺和創作者的共同努力,要共同利用好網絡時代帶來的便利,推動這種新型語言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 吳洪莉,劉夢嬌. VLOG:短視頻下一個爆發點——基于B站的熱門Vlog視頻內容生產策略分析[J].湖北第二師范學院學報,2018(06):58-61.
[2] 張燕.短視頻背景下視頻博客發展策略研究[D].蘭州:蘭州財經大學,2019.
[3] 范思齊.基于Vlog的品牌傳播策略探討[J].科技傳播,2019(10):38-39.
[4] 張宇昭,唐穎.“體驗性”意見領袖的崛起——基于視頻博客Vlog的實證分析[J].中國傳媒科技,2020(04):22-25.
[5] [美]雪莉·特克爾.群體性孤獨[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4:258-265.
[6] [法]讓·鮑德里亞.消費社會[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6:128-130.
作者簡介:王玥琦(1999—),女,遼寧沈陽人,本科在讀,研究方向:廣播電視編導。
孫玲(1978—),女,遼寧鐵嶺人,碩士,副教授,研究方向:影視文學、新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