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 哲 張春亮 [韓]李炫錫
(1.韓國東西大學影像內容學系,韓國釜山 47011;2.濰坊科技學院建筑與設計學院,山東濰坊 262700)
擬真的概念可以追溯到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的模仿論。他認為:現實事物是理念的摹本,摹仿現實事物的藝術作品是摹本的摹本。隨著時代的變遷,它開始被重新解釋。與他的老師柏拉圖不同,亞里士多德認為現實和真理是通過人的經驗所發現的事物和真實的普遍性質。弗里德里希?尼采提出了在上帝死了的時代應該過什么樣的生活的哲學思考。他指出形而上學和基督教是虛構的代表,并將它們定義為二元論。以二元論分離的靈魂和肉體重新和解是永恒的回歸。永恒回歸的循環不是回歸同一事物,而是新事物的重復復制。本雅明說明了原真性與技術復制。在原作中,“靈韻”是通過悠久的傳統形成的。隨著大規模復制成為可能,照片和電影等藝術作品的變化使“靈韻”消散。被復制意味著從原作中脫離出來,賦予了重新定義復制的擬真的固有性。到了后結構主義時代,則指的是福柯的類似和相似的概念。18世紀的工業革命帶來了許多變化。一直持續到20世紀的信息化社會,媒體時代的到來使人們脫離近代的思想,人類思維通過后現代主義延伸到各個領域。現代哲學家中特別是德勒茲顛覆了擬真的概念,形成了新的意義。他將擬真與柏拉圖的理念分開來,并將它們與后現代主義所追求的認識聯系起來,超越了認識論問題,打破了被稱為“對客觀真理的否定”的真理邊界。擬真通向擬像,讓?鮑德里亞以此來審視現代社會的本質。
鮑德里亞在《象征交換與死亡》和《惡的透明》中將擬像分成了四個等級:第一等級為仿造,指從文藝復興到工業革命的古典時期的主要模式;第二等級則是生產,指工業時代的主要模式;第三等級則是擬真,指目前這個受代碼支配的階段的主要模式;第四階段則是碎片,指“擬像量子物理學的新粒子”,在其中“沒有任何(價值)參照物,價值借助純粹接觸的又是在所有方向輻射,占領所有縫隙。”超真實就是誕生于擬像的擬真階段,在碎片階段,得以完全顯現。超真實是指“一種無本原和真實性的真實”“比真實還要逼真的超級真實現象”。以符號的話語來看,現代社會中作為能指的虛擬仍然是指涉作為所指的真實。當進入碎片階段時,虛擬便只會指涉虛擬,虛擬使得真實的永久離場。其根本原因在于“虛擬比真實更加真實。”
擬人化(Anthropomorphism)是指將人類的形態或性格賦予到動物、事物上。所以擬人化動物角色指由人類創造的,不僅是融入了人類多樣的肢體動作、生活習慣、語言,更是賦予了其面部表情、性格情緒等特點,是人格化了的動物。早在三萬年前的史前,人類就用猛犸象牙塑造了人與動物相結合的“獅子人”形象,可以說它是人類最初的擬人化作品。隨著人類歷史的發展,受萬物有靈論的影響,擬人化已成為人類普遍觀念和情感認知方式。擬人化的動物角色形象可以看作是這種認知方式的藝術化表現手段。美國電影中的擬人化動物形象可以追溯到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的歐美兒童文學作品和漫畫。《愛麗絲夢游仙境》(1865)中穿著背心的兔子,《柳林風聲》(1908)中充滿虛榮的蟾蜍先生等。這些高人氣的擬人化動物形象都是以動物的面部,完全模擬人類衣著,根據人類職業所設定的服裝,直立行走,用人類的語言進行對話,思考和行動比起動物來說更像人類。擬人化的動物角色在20世紀初期風靡美國,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一只叫菲利克斯的貓。這只貓表情豐富,擁有人的思維模式。在菲利克斯的啟發下,美國著名動畫大師迪斯尼也相繼推出了幸運兔奧斯瓦爾德、唐老鴨、小鹿斑比等擬人化角色。并受到粉絲的大力追捧,成為美國商業電影的主流。
本文所說的擬真動物是指,那些外形雖然與真實動物沒有區別,但依然具備人類語言思維的角色。隨著數字技術和虛擬現實技術的發展,擬人化動物逐漸擬真化。初期階段像《誰陷害了兔子羅杰》(1988)等2D動物角色和實際場面相結合。1999年由羅伯?明可夫執導《精靈鼠小弟》成功將3D動物角色與實際拍攝相結合,片中斯圖亞特除了模仿人類表情外,整體質感已經接近真實的老鼠角色。之后出現的真人加CG動畫《加菲貓》(2004)、《納尼亞傳奇》(2005)、《鼠來寶鼠》(2007)、《瑜伽熊》(2010)、《拯救小兔》(2011)等作品,可以說《精靈鼠小弟》引領了真人加CG動畫電影制作的熱潮,但是從角色造型來看,動畫中的角色更傾向于擬人化。2016年,喬恩?費儒導演的電影《奇幻森林》更是采用了先進的動作捕捉和CG技術,使電影中動物角色頭發、身體動作等與真實動物更為接近,從而達到擬真化的效果。
喬恩?費儒執導的《獅子王》是2019年上映的一部美國真人音樂劇動畫。根據1994年同名動畫電影改編。雖然與原作相比幾乎沒有變化,但創作者通過使用虛擬實拍技術,將原作的所有動畫場面以真實的動物世界的形式進行還原。1994年的擬人化的動畫角色,在2019年以新的技術力塑造了擬真化的動畫角色。喬恩?費儒導演在2016年執導的另一部電影《奇幻森林》中的角色也是擬真類型的,但從表情和身體的演繹方面來看,在某種程度上保留了擬人化的元素。在《獅子王》(2019)中通過探索世界萬物的運作規律,把握背后的物理法則和數學運算法則,并對生物、物理運動、現象、光照等真實模擬,用電腦再現這一切的視覺性感知,生成了超真實化的圖像。并利用這些技術消解了現實和虛擬的邊界,達到了用實際攝像機進行無法拍攝到的故事。而且不僅是角色形象的擬真,在動畫表演方面也最大限度地抹去了人的痕跡。在表現最豐富的感情的瞬間,觀眾們也看不到動物角色的臉部表情的任何變化,仿佛像是在看一部動物紀錄片一樣。這是一部完全沒有人類角色的擬真動物動畫電影。
另外,《獅子王》的敘事是典型的英雄之旅模式。故事的核心是復仇和成長,辛巴的旅程經歷了啟程、歷練、回歸三個階段。并在擬真效果和夢幻般的敘事中體現了超真實的特征。CG動畫片《獅子王》中擬真的視覺吸引觀眾只不過是“宏大的現實反映”。接下來,觀眾們根據英雄之旅的敘事結構沉浸在劇情之中,這時的虛擬世界與現實世界不同,開始進入“與宏大的現實不同”的階段。根據觀眾隨著劇情的變化陶醉在虛擬環境中獲得快感,而這一瞬間的虛擬世界,已經“隱藏了宏大的現實的不在場證明”。它讓觀眾接受虛擬世界的獨特設定,完全忘記現實世界中的事物。觀者沉浸在虛擬世界中,并與虛擬世界成為一體,他們遇到的不是真相,而是偽裝成真相的擬真。
CG動畫《獅子王》(2019)從1994年的2D制作到3D制作,從CG制作到VR制作,從真實到非真實,從非真實到超現實,高科技技術力給人一種不可思議的視覺感受。然而我們透過高科技技術所看到的并不是一個真實的世界,是以這種方式來認識世界,真正的真實已被消解,我們所看見的就是被高科技技術所操控的符碼組成的“超真實”世界。我們在以這種方式獲取認知,也可以說是超真實以符號的形式取代了真實,真實與符號的指涉關系不在,符號本身就是真實。那么真實世界便是一個由符號決定的世界。因此,作為后現代主義概念的超真實是指比真實更加真實的超級真實的狀態。正如學者Manuel Castells所言:“CG動畫是‘真實的虛擬文化(the culture of real virtuality)’,超真實美學是這種‘真實虛擬文化’的重要表征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