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佳竹
(魯迅美術學院大連校區,遼寧大連 116000)
宋元時代的首飾與隋唐時期相比,發生了較大的變化。首先在首飾的裝飾題材上,更豐富,工藝技法多元。五代十國戰亂紛擾終于在宋代得到統一和平,重文輕武的政治主張,文人士大夫階級的興起,繁榮富庶商業經濟,豐富市井娛樂,奢靡之風盛行,這些都推動首飾在宋元時代進入新階段。較之隋唐首飾的富麗華貴,宋元時期的首飾無論是在工藝還是審美趣味上都達到了一個嶄新的高度。
南朝的《后漢書?祭祀志下》:“廟以藏主,以四時祭,寢有衣冠幾杖象生之具,以薦物?!睆拇藯l文獻看,象生最初的意義,是指代亡者生前所用之物,屬祭祀用具。死者的家眷在死者去世后,想為死者重現生前情形,將其生前所用之物為祭具以侍奉亡靈,寄托生者的哀思。與之發展到后世,象生慢慢成了一種藝術形式的概念。這時候的“象生”與最初含義發生了明顯的變化,在藝術方面有了全新的詮釋。各式的象生瓷器,還有仿生花,像南京絨花等都是對這種藝術概念的不同形式的演繹。
首飾的“象生”題材主要是植物動物或一些代表祥瑞的龍鳳。秦漢時期首飾紋樣偏抽象繁復,隋唐時期紋樣開始具象化,宋元錘鍱工藝為象生首飾開辟新道路,到來明代達到了頂峰。
像生,探究的是對自然的演繹,追求自然背后的理念,或可稱之為“真”。自然中的“真”可以通過不同的介質和方式與主觀的理念相共鳴以達到“惟妙惟肖”“栩栩如生”的藝術效果。如何“以假亂真”需要從兩個方面研究。一個是型,指在外表形體上上對自然的全面深入的逼真描摹,這種寫實手法發展到極致會展現植物表面細微的肌理,讓人嘆為觀止。另一種,所謂象生即像生,就要突出生之動態。有時候寥寥幾筆的寫意就可以躍然紙上。象生也要突破外表的形態,真實描摹出自然中生命狀態。萬物皆有靈,草木亦有心。
宋元代的象生首飾或以單一植物的素雅樣式,如竹節釵,套用傳統的折股釵形式。釵子頂端為竹節造型。與之相似的還有流行于元代的金葫蘆耳環。這些首飾造型簡潔生動,非常符合那個時代的文人審美。尤其是那個時代流行的荔枝簪。荔枝簪由一整片材料鍛造錘揲浮雕效果,荔枝表面的紋理都會精細的展現。中間的荔枝與旁邊圍繞著花葉成團,兩個荔枝中間由少許的葉子相隔,其間的空隙會穿插花葉,有時候甚至是鳥。由此可見,這個時候工匠對自然花果觀察的細致入微,對造型精確把握和工藝技法融會貫通。例如石家莊元史天澤家族墓出土的金荔枝簪。
像生闡釋的角度可以是上文那種微觀,也可以是一種宏觀式的場景渲染。即是將日常生活里的花鳥魚蟲,亭臺樓閣等自然景色組織紋樣,構成一幅小景。元代比起宋代更加善于將前代遺留下的裝飾題材加以組合。這樣的組合一方面各個元素之間有了聯系,產生敘述性。在布局的形式上,難得是元人在讓整體圖案化的同時,會突破固定的形式,讓空間中各個元素產生聯系,使靜態的畫面產生動態的效果。這種效果主要通過底片與裝飾件之間形成高低差形成立體感。底片與小件之間用小撐連接,錯落有致。
荷葉簪是元代簪子的典型樣式之一。其中較為經典的是滿池嬌荷葉簪。用小薄片鍛造的鴛鴦,游魚,龜,蛙,水藻,慈姑葉粘綴焊接在底片荷葉上,成為荷塘小景。
如湖南攸縣桃水鎮元代銀器窖藏的銀鎏金滿池嬌紋簪,簪首依舊是一幅荷塘小景,兩道連珠紋勾出花葉的形狀的邊框里。中間是一幅風卷荷葉的場景,邊緣處裝飾著慈姑葉和水泡。荷葉的上下左右是并蒂蓮和飛起的水禽。整個簪首的構圖,一上一下,一左一右,水鳥的動作,花葉的擺放,都讓整體呈現旋轉流動之勢,也使畫面“活”起來,達到了由形到意的轉變。
相似的還有現藏于美國國立博物館的元代純金鏤空飛天雕飾。是一個凌空飛舞的供花先人形象。頭戴寶冠,霓裳羽衣,彩帶披帛的形狀和隨風飄動的位置也是精心設計,與天人動態相適宜。著重突出人物動態之美。
這種“象生”造型的塑造工藝有錘鍱,鏃鏤,累絲。首先,從現出文物來看,宋元時代的首飾制作主要以錘鍱為主。鍱意思是打成薄片的鐵或其他金銀。所謂的錘鍱最直接的含義就是在金屬片上敲打。利用金屬的延展性,將金屬錘打成片,成型。錘鍱工藝在商周時期萌芽,隋唐時期發展,宋元時期達到鼎盛。這種工藝不僅節省材料,減輕首飾的重量,而且有著雕塑般的立體感。
除此之外,粘綴,累絲,黏綴,鏨刻這些工藝的運用都在錘鍱的基礎上,更能增加首飾的精細度。粘綴是將立體小件金銀片焊在襯底相對應位置;鏨刻是用錘子敲打鏨子在素胚上走行刻出花紋。在宋元時代,鏨刻與錘鍱工藝搭配使用。在錘鍱后成型的金屬片上,鏨刻出動物或植物的細節紋理。
宋人用“象生”手法描繪了自然的形與神的時候就不免會蘊含創作者思想見解和藝術品位。宋元首飾受同時期繪畫的影響深遠。宋朝時期的繪畫不光會寫實塑真,而且極為重視意境。原先繪畫是一種匠人技藝,到宋代成為士大夫和文人雅士的閑情消遣甚至是謀生手段。而這些人具有較高的詩詞素養,因而他們的繪畫作品格調高雅,品味不俗。宋代畫院的選拔制度是以古人詩詞為題,要求畫與詩意境相符合。在此影響下,宋代繪畫具有明顯的文學化傾向。這種繪畫詩意之美讓這個時期的工藝美術呈現出一派優雅清麗之色。株洲攸縣丫江橋元代金銀器窖藏的金掬水月在手腳簪,一幅衣帶飄飄的美人掬月圖,這個圖樣脫胎于詩句“掬水月在手,弄香花滿衣”。首飾的圖樣不再拘泥于吉祥紋樣,動物花卉。聯系上文,首飾的題材偏向場景描繪,為詩意美學貫入首飾設計創造條件。有詩意,有故事性,有背景,這與當代敘事首飾的設計思想不謀而合。
2018年寶詩龍在Nature Triomphante自然饗宴頂級珠寶系列中展示一系列花朵造型的戒指。這些戒指的材料有鈦金,玫瑰金,藍寶石,黑色尖晶石,彩色藍寶石以及天然花瓣。寶詩龍將天然花瓣防腐,覆蓋金屬造型上,涂上保護層,中心花蕊部分鑲嵌寶石或在背面鋪鑲彩鉆。這種像生手法直接采集自然材料,現代技術彌補了舊時金銀首飾在展現材質質感的局限性。寶詩龍的永生花則借助自然材料的質感,通過簡化造型來平衡其與真實花朵之間的界限。寶詩龍的這款設計無論在設計上還是工藝上無疑都達到了極高的水平。其工藝精致,格調高雅是商業首飾品牌的典范,這種注重工藝的,偏向大眾審美點的設計思路是否走在首飾設計浪潮的前端呢?近年來,新興首飾品牌的誕生暗示出消費者的審美偏向于多元化。首飾風格的獨特性與多樣化會更加滿足消費者的心理需求。
相較之下,國內原創首飾品牌sulive就沿襲了宋代的審美品位。該品牌在設計題材的選擇上偏向于花朵,亭臺樓閣,蝙蝠等古典的,帶有中國文化傳統的元素。而且在此基礎上還將風箏,皮影,窗欞等非傳統首飾題材也加入設計中去。在材質的選擇上,宋代首飾因為技術手段有限,無法切割寶石,寶石不易加工成規則的形狀,所以多采用珍珠做裝飾。到了元代,元人將天然礦石的自然形態加以利用。彌補了宋代首飾材質的匱乏?,F如今,受當代首飾設計思潮的影響sulive品牌材料的選擇不僅有貴金屬,還包括玉石還有木頭等。傳統文化的復興的加持下,這種傳統創新型首飾在國內開拓市場,贏得消費者的青睞。sulive品牌的成功在于其品牌設計立足于中國傳統美學。它的受眾是受過古典文化熏陶或熱愛傳統文化的消費者。首飾設計思想與消費者情感越來越近,工藝的精致或許是商業首飾打開市場的必要條件。但首飾蘊含的情感因素漸漸影響消費者原本首飾等同于精致貴重的主流觀念。
技術發展為當代首飾設計展示自然語言提供新的途徑。在工藝上,首飾像生可以借助鑄造工藝把一些植物材料翻模。這不僅可以完全保留其造型原始的自然狀態,而且不需要手工雕琢。當代首飾整體呈現多元化傾向。像生不僅可以通過雕蠟鑄造,像澳大利亞首飾設計師,瑪麗安.霍斯金就運用壓印,切割鏤空等幾種不同工藝制作首飾,她的作品注重表現植物表面豐富細膩的紋理。首飾整體達到一種淺浮雕等效果,二維圖形的形式拉近了觀賞者與自然之間的距離。
另一個值得商榷的是,當代像生首飾如何體現人類的情感價值。上文提道過宋代首飾可以通過繪畫性的表達來展示詩意。宋代首飾剝去外表的保值價值和裝飾價值所展現是獨特的情感價值。首飾中呈現的詩情是當時社會文化在工藝領域的衍生產物。宋代首飾所闡述的自然清新,婉轉悱惻的詩情是那個時代文人士大夫一類的審美傾向。當代敘述首飾則更加表現極具私密性的個人體驗,手法材料更加多元。無論是大眾審美還是個人體驗。情感表現是像生首飾的精神歸宿。通過寫實的手段打造強烈的故事性,其目的也是抒發設計師自我的真實情感。
首飾的像生并非僅僅是如何模擬自然,而是經歷著由物到心的過程,抒發作者的真情實感。如何由“形”到“意”?設計師要學會如何寓情于景成為當代像生首飾如何發展的主要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