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旭偉 張伊凡
(山西大同大學音樂學院,山西大同 037009)
手風琴是一件西洋樂器,傳入我國已有百年歷史,但其發聲原理卻是來自中國的古老民族樂器——笙,可以說,手風琴與笙是“同根不同枝”,都屬于“活簧類氣鳴樂器”。手風琴于20世紀20年代傳入我國,經歷了萌芽——發展——蕭條——多元化發展的較為漫長的歷程,在此過程中,通過老一輩手風琴專家的努力,手風琴始終扎根于人民群眾,在歌詠活動、節日慶典、文體活動中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在祖國大地開花結果。近幾年來,隨著社會文化的不斷發展,手風琴以它獨特的藝術魅力越來越多地展現在大家的面前。
當手風琴傳入我國后,它已經有了全新的面貌,作為一件外來的樂器,深深吸引了一些音樂愛好者。在當時條件的限制下,不可能迅速普及,只是作為群眾性文藝活動的輔助樂器聲部進行演奏,但這恰恰成為手風琴普及、被大眾認知的開始。
20世紀20年代,上海“口琴會”在樂隊演奏中,就初次使用了手風琴。之后,在上海的歌舞廳、咖啡館里面,手風琴作為輕音樂樂隊的主奏樂器,開始為歌手伴奏或演奏樂曲。此外,手風琴在東北的普及面也是比較廣的,經常出現在各類舞臺上,為豐富人民的音樂文化生活和傳遞音樂作品的情感內容做出了重要貢獻。當時,在哈爾濱還吸引了世界上的一些著名專業音樂團體來演出,如:德國的“警察樂團”、蘇聯的“莫依賽夫民間歌舞團”中均有手風琴的節目,許多哈爾濱人就是在他們的影響下開始學習手風琴的。
新中國成立前后,開始出現演奏家們在廣播電臺錄制歌曲伴奏或樂曲獨奏,他們的演奏都具有相當高的水準,音響清晰、技術精湛,受到越來越多聽眾的歡迎與喜愛。一些條件較好的城市,如:上海、天津、沈陽等地,陸續開展了專業和業余的手風琴教育,涌現出許多杰出的藝術家,如:石人望、宋興元、曹子平等。
“文革”時期,這是一個特殊的時代,除手風琴之外的其他樂器都被禁止,鑒于當時的情況,各地文藝宣傳隊伍的演出大量增加,客觀上為它的進一步普及提供了良機。一些作曲家、鋼琴家也轉行背起了手風琴參加到演出中去,他們的加入,對手風琴獨奏、伴奏、合奏能力的提升起了巨大的推動作用。前輩們深入部隊、廠礦及群眾中,改編創作了大量優秀的作品,如:《師長有床綠軍被》(楊文濤)、《連隊生活歌曲六首》(韋福根)等。
經過前輩們艱辛的努力,手風琴在20世紀九十年代后進入了繁榮的普及發展期。從那個時代過來的人都會發現,逢周末時,大街上都是家長帶著孩子趕往少年宮、藝術學校等單位去學習手風琴,這樣的“浪潮”在國內至少持續了3—5年。由于手風琴普及形勢大好,所以作曲家、演奏家們開始朝著多元化、多樣化的方向去改編、移植、創作音樂作品,創作的欲望被大大地激發出來。他們深入群眾進行采風,積極尋找創作的人物、體裁等,一大批具有新時代特色的作品應運而生,如:《北京喜訊到邊寨》《紅葉抒懷》《中國風15首》等,體現出手風琴藝術已經與中國傳統文化相結合,深深扎根于中華大地。
2000年后,社會蓬勃發展,各門類藝術百花齊放,手風琴的普及受到了較大的沖擊,個別地區甚至出現了無人學琴的現象。2006年,上海之春國際手風琴藝術節中,中國手風琴學會會長李聰教授指出:“中國手風琴要走多元化發展的道路,讓手風琴重新回歸大眾”。這一觀點的提出,大大鼓舞了業界的專家、學者,他們總結經驗,不斷探索,不斷創新,為手風琴的普及尋求著新的發展之路。
手風琴之所以受大眾普遍歡迎,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它相較其他樂器,技術難度不是很大。手風琴要想在群眾中擴大普及面,首先在演奏中應該降低技術難度,學習好音色與風箱的處理方法即可,而且能夠實現在短期內掌握相關的演奏技術。
(1)波音的訓練
波音、顫音都是手風琴非常重要的技術,在很多作品中都加以運用,對于專職演奏者來說,這并不是問題。但對于業余愛好者而言,要想把顫音訓練好,難度較高。筆者在教學時,主要以波音為主,普及過程中,愛好者們演奏難度降低,容易接受。
(2)風箱的訓練
風箱是手風琴的靈魂,它運用的恰當與否,直接影響演奏者的演奏效果。風箱的運用技術主要有揉風箱、抖風箱、頓風箱等,演奏者需經過大量的訓練才可以掌握。在普及教學中,筆者選擇了這些技術以外的訓練方法,即:保持氣息,用最穩定的方式推拉風箱。這是普及教學中最易接受的演奏方法,通過訓練短期內可以很好地掌握。
手風琴網站的建立,為其迅速傳播創造了良好的群眾基礎。目前,國內有中國手風琴在線、中國巴揚手風琴網、手風琴之家、中國手風琴曲譜網、中國手風琴音樂網等知名網站,它們的內容非常豐富,從演奏家、教育家的介紹、曲譜的創作與改編、手風琴賽事的推廣、演奏與教學的視頻等多個層面為手風琴愛好者提供了學習、溝通與交流的平臺。尤其是1998年建立的中國手風琴在線,第一次系統的把手風琴歷史、演奏家、國內外比賽、學術研究、前沿動態等梳理出來,為教學、演奏與研究提供了強大的平臺支持。在互聯網迅猛發展的今天,這一舉措對手風琴的普及具有重大的作用與意義。另外,部分省市還成立了手風琴愛好者俱樂部,大家自發地利用業余時間學習、練琴,在國內舉辦的手風琴藝術節中,成人手風琴藝術團、青少年手風琴藝術團成為一道靚麗的風景線。
如果說手風琴網站的建立對手風琴在國內的普及起了巨大的促進作用,那么,國際手風琴藝術節的舉辦,使中國的手風琴藝術走向世界,同時,也把國外的藝術家們引入到中國,對東西文明的碰撞與融合起了重要的推動作用,真正地做到了“西去東來”。
20世紀九十年代后,首先在新疆舉辦了“金雪蓮”國際手風琴藝術節(1993年8月),此后從1993年起,在北京連續舉辦多屆中國國際手風琴藝術節,在國際手風琴界引起很大轟動。俄羅斯手風琴藝術家里普斯、謝苗諾夫,德國手風琴教育家莫澤爾,法國流行手風琴演奏家德尚等許多具有影響力的專家們紛紛來到中國講學、演奏,使國內手風琴界對歐洲各時期手風琴藝術作品的音樂風格和技法有了更深的了解與認識。國內的手風琴家們也通過這樣的活動,進行觀摩、比賽、學習,吸收了國際優秀手風琴演奏家的教學經驗,也有部分專家、學者受邀擔任國際比賽的評委,與世界頂尖水平進行交流,促使國內手風琴的教學與演奏水平提高到了新的層次,并逐漸系統化。
2016年起,由山西省手風琴學會、河北省手風琴學會、內蒙古古手風琴學會、甘肅省手風琴學會共同舉辦的“金杯之聲”手風琴藝術節在國內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對手風琴的普及產生了舉足輕重的作用。每一屆的參與人數不斷增加,尤其是在山西太原舉辦的金杯之聲三晉琴韻國際手風琴藝術節,參與人數達2000多人,足以說明在群眾心中,手風琴被再一次接受!
近幾年來,手風琴已經為幾十部影視劇錄制了音樂和插曲,如:《潛伏》《父母愛情》;為電影《芳華》錄制插曲等。另外,手風琴也開始與國內大型綜藝節目合作,為知名歌手配樂,如:《我是歌手》中演奏家吳瓊為歌手李健演唱的《貝加爾湖畔》配樂、演奏家阮明園為歌手白雪、鐘艷麗演唱的《晚風吹過哨塔》配樂、為歌手陳明演唱的《梨花又開放》配樂等。隨著大型綜藝節目的熱播,手風琴的配樂也火遍了全國,它悠揚的旋律、豐富的表現力、多變的音色,為觀眾展現出獨特的藝術魅力!
2017年,中央音樂學院第三屆國際手風琴藝術節中,業界專家們正式提出了手風琴協作藝術這一概念,將手風琴從獨奏的形式解放出來,把重奏、室內樂、伴奏以及與其他樂器、藝術門類的合作統稱為協作。協作的提出,大大地擴展了手風琴的藝術空間,增強了藝術表現力與感染力,使這件樂器從群眾生活的各個層面得到發展,被大家所認可。尤其在群眾歌詠比賽中,手風琴充分發揮出它的優勢,在紅色經典歌曲的伴奏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反過來講,手風琴伴奏對其在群眾中的迅速普及也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山西省手風琴學會會長陳劍一教授的“讓手風琴走向更廣闊的社會大舞臺”這一學術觀點的提出,更體現了手風琴緊跟時代、服務人民的理念。
今年是建黨100周年,很多歌頌黨、歌頌祖國的經典歌曲用手風琴伴奏則更具藝術魅力。其實在之前就已經進行過相關的音樂會或活動,2019年,由山西省音樂家協會、山西省手風琴學會共同主辦,在山西大同舉辦了《獻禮70周年謳歌經典旋律——手風琴協作藝術》音樂會,在省內乃至全國引起巨大反響,音樂會中《光榮與夢想》《我愛祖國的藍天》《我和我的祖國》等膾炙人口的作品,在觀眾中引起巨大的反響,許多觀眾表示,手風琴為歌曲伴奏,原汁原味,很接地氣,尤其是手風琴樂團的出現,打破了以往一臺手風琴伴奏的模式,從音響效果、舞臺表現力來講,不亞于一個交響樂隊。此外,在各地成立的成人合唱團中,用手風琴伴奏也成了特色,如:青島老戰士合唱團、湖南十二音律合唱團等,這一切都說明,手風琴已經深入到群眾生活中的每一個角落。手風琴在群眾中的普及,經歷了不斷摸索、不斷成熟、不斷創新的過程,為此,業內專家與學者們進行了大量的研究與實踐,手風琴緊跟時代,開拓進取,與多種藝術門類相融合;全國各地,東西南北,各項普及活動精彩紛呈。不論在專業教育還是業余普及方面都取得了不俗的成績。在老中青三代手風琴人的共同努力下,相信手風琴一定會茁壯成長,越來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