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險峰(《國際商務財會》雜志社 北京 100061)
根據財政部、銀保監會發布《關于進一步貫徹落實金融工具相關會計準則的通知》(財會[2020]22號)要求,執行企業會計準則的非上市企業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新金融工具相關會計準則。自此,財政部于2017年3月31日修訂發布的金融工具相關會計準則,按照統一推進、分步實施的要求,進入了全面實施階段。本文以《企業會計準則第22號——金融工具確認和計量》(以下將修訂前的簡稱為舊準則,修訂后的簡稱為新準則)為依據,著重探討金融資產的分類和重分類問題,以為首次執行新金融工具相關會計準則的企業提供參考。
根據新準則,企業應將金融資產劃分為三類。決定金融資產應分入哪一類,有兩個主要標準和一個次要標準。兩個主要標準是企業管理金融資產的業務模式和金融資產的合同現金流量特征。一個次要標準是企業是否運用公允價值選擇權。
企業管理金融資產的業務模式,是指企業金融資產的現金流量來源。業務模式往往在組合層面上確定,并與金融資產的管理方式密切相關。具體可以分為三類:業務模式1:收取合同現金流量。在此類業務模式下,企業管理金融資產的目的,是通過在金融資產存續期內收取合同付款來實現現金流量,而不是通過持有并出售金融資產來獲利。業務模式2:同時兼顧收取合同現金流量和出售金融資產。在此類業務模式下,企業管理金融資產的目的,是同時兼顧收取合同現金流量和出售金融資產。業務模式3:其他業務模式。在此類業務模式下,企業管理金融資產的目的,不是收取合同現金流量,也不是同時兼顧收取合同現金流量和出售金融資產。
金融資產的合同現金流量特征,是指企業金融資產的現金流量屬性。合同現金流量特征一般基于單項資產,并與該資產的經濟特征密切相關。具體也可分為兩類:現金流量特征1:“本金+利息”,即相關金融資產的合同現金流量僅僅包括本金和以未支付本金為基礎的利息。現金流量特征2:其他,即相關金融資產的合同現金流量不符合“本金+利息”的特征。
要確定金融資產的合同現金流量特征,必須進行合同現金流量測試。能通過合同現金流量測試的,即為現金流量特征1;不能通過合同現金流量測試的,即為現金流量特征2。
合同現金流量測試主要是看交易合同當中產生的現金流量是否僅僅只是“本金+利息”的付款額。例如A銀行向B企業提供五年期貸款,簽訂合同、約定年利率、每年付息、到期還本,這里本金、產生的利息都是合同現金流量。對于A銀行的這筆貸款來說,期初本金固定、年利率固定,所以通過合同現金流量測試。
這只是最簡單的情況,實際上合同現金流量測試是一個非常復雜的問題。在某些情況下,金融資產形式上具有“本金+利息”的合同現金流量特征,但并不能通過合同現金流量測試。例如,合同條款規定,金融資產的現金流量盡管包含本金和收益兩部分,但收益與通過特定收費公路的車輛數量掛鉤,則該合同現金流量與基本借貸安排不一致。又例如,發行人可能利用多個合同掛鉤工具(一般稱為“分級”)來確定向金融資產持有人付款的優先次序。對于某一分級的持有人,只有在發行人能夠產生足夠的現金流量以滿足更高等級分級的支付時,才具有收取“本金+利息”的權利。對與合同掛鉤工具持有人來說,既需要測試合同掛鉤工具本身,又要“穿透”基礎金融工具組合進行測試。
合同現金流量測試過程中,較難理解的是貨幣資金和應收款項如何能通過測試。庫存現金沒有利息之說,其他貨幣資金大都不計利息;應收賬款、應收票據一般也不計利息;其他應收款可能不計利息,更可能收回的期限都很長。此處的關鍵是如何把握“本金+利息”合同現金流量概念的核心。所謂“本金+利息”,不在于利息有沒有、有多少,而在于未來收益是否固定或可確定。只要固定或可確定,即使利息為0,也符合“本金+利息”的合同現金流量特征,能夠通過合同現金流量測試。
公允價值選擇權有兩項:選擇權1:指定以公允價值計量且其變動計入當期損益的選擇權。即在初始確認時,為消除或顯著減少會計錯配,企業可以將一項金融資產指定為以公允價值計量且其變動計入當期損益的金融資產,并以公允價值為基礎,對該資產進行管理、業績評價和向關鍵管理人員報告。選擇權2:指定以公允價值計量且其變動計入其他綜合收益的選擇權。即在初始確認時,將非交易性權益工具投資指定為以公允價值計量且其變動計入其他綜合收益的金融資產。
需要注意的是,運用公允價值選擇權,有著比較嚴格的限制,只能應用于一項金融工具整體,而不能是其中的某一個組成部分。
根據以上兩個主要標準和一個次要標準,新準則將金融資產分為三類:分類1:以攤余成本計量的金融資產;分類2:以公允價值計量且其變動計入其他綜合收益的金融資產;分類3:以公允價值計量且其變動計入當期損益的金融資產。具體分類標準和分類結果如表1所示。

表1 新準則下金融資產分類標準和分類結果表
舊準則將金融資產為四類:以公允價值計量且變動計入當期損益的金融資產、持有至到期投資、貸款和應收款項以及可供出售金融資產。新舊準則關于金融資產的分類,既有顯著的區別,又有一定的內在聯系。
舊準則關于金融資產的分類標準多重,且內在邏輯不統一,主要根據企業管理者的持有意圖和能力,并結合金融資產的合同特征,以及企業經營特點和風險管理要求,進行金融資產的分類。例如“以公允價值計量且其變動計入當期損益的金融資產”是按持有意圖分類,“持有至到期投資”是按持有意圖和能力分類,“貸款和應收款項”是按照合同特征分類,“可供出售金融資產”是剩余兜底項,分類標準不夠明確。舊準則采用多重分類標準且彼此之間缺乏聯系,降低了會計信息的可比性。
新準則變革了金融資產的分類方法,按照統一的分類流程將金融資產簡化為三分類。新的分類方法是將業務模式(管理層的持有意圖)和合同現金流量特征(合同的經濟特征)統一在分類流程模型中。金融資產的分類更加嚴格和細化,很多時候要通過業務模式和合同現金流量特征的組合來進行細分。基于不同的組合,同一金融資產可能分類為不同的類別。雖然分類情況更加復雜,但新準則提高了金融資產分類的客觀性和會計處理的一致性,提升了會計信息的可比性;同時將會有更多的金融資產被要求以公允價值進行后續計量,提升了會計信息的決策相關性。
從業務模式評估角度看,舊準則下的四分類也涵蓋了業務模式的測試。以收取合同現金流量為目標的,基本上被劃分為“持有至到期投資”及“貸款和應收款項”;以出售為目標的,基本上被劃分為“以公允價值計量且其變動計入當期損益的金融資產”;同時以收取合同現金流量和出售為目標的,基本上被劃分為“可供出售金融資產”。從合同現金流量特征角度看,只有債權類金融資產才能通過合同現金流量測試;而且在舊準則的分類中,債權類金融資產既包括所有的“持有至到期投資”及“貸款和應收款項”,也包括部分“以公允價值計量且其變動計入當期損益的金融資產”及“可供出售金融資產”。實際上,在新舊準則轉換日,針對企業賬面上存在的舊準則分類下的金融資產形態,基本上都能找到最可能的新準則分類下的對應類別,并進行相應會計政策變更下的重新確認、計量和追溯調整。
將新舊準則下金融資產分類進行對應,可以總結如下:(1)舊準則中的“以公允價值計量且其變動計入當期損益的金融資產”,在新準則中仍然維持原有分類不變,計入分類3。(2)舊準則中的“持有至到期投資”及“貸款和應收款項”,在新準則中可以分別情況進入三類:合同現金流量特征為1、業務模式也為1的,在新準則中進入分類1;合同現金流量特征為1、業務模式為2的,在新準則中進入分類2;合同現金流量特征為2,或初始指定以公允價值計量的,在新準則中進入分類3。(3)舊準則中的“可供出售金融資產”,其中大部分權益類工具投資,進入分類3;合同現金流量特征為2的債務工具投資,進入分類3;合同現金流量特征為1的債務工具投資,進入分類2(可轉損益);非交易性權益工具投資可以初始指定為分類2(不可轉損益)。
金融資產的具體形態多種多樣,實際分類時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準確進行分類和列報。根據不同的金融資產項目,其分類以及會計科目、報表項目如下頁表2所示。

表2 新準則下金融資產明細分類表
概括地講,舊準則關于金融資產重分類的規定主要有如下三項:(1)以公允價值計量且其變動計入當期損益的金融資產不能重分類為其他三類金融資產,反之亦然。(2)對于持有至到期投資,如果企業沒有意圖或能力持有至到期,當處置或重分類的金額在總額中所占比例較大時,企業應當將其剩余金額重分類為可供出售金融資產,并且在以后兩個完整的會計年度內,不能再將其重新劃分為持有至到期投資。(3)對于可供出售金融資產,如果企業有意圖和能力持有至到期,或者其公允價值不再能可靠計量,以及從持有至到期投資重分類轉入后,期限超過了兩個完整的會計年度,可以重分類為持有至到期投資。
根據新準則,金融資產的重分類僅僅在企業改變其管理金融資產的業務模式時才會發生。
需要注意的是,企業持有特定金融資產的意圖改變、金融資產特定市場暫時性消失從而暫時影響金融資產出售、在企業具有不同業務模式的各部門之間發生的金融資產轉移,不屬于企業管理金融資產的業務模式改變。一般說來,受制于合同的事先約定和客觀條件的限制,企業不會也不能隨意地改變其管理金融資產的業務模式,只有當企業開始或終止某項對其經營影響重大的活動,例如企業收購、處置或終止某一業務線時,其管理金融資產的業務模式才會發生改變。
從重分類范圍上看,表面上新準則對金融資產重分類的要求好像更寬松,三類金融資產相互之間都可以進行重分類,而舊準則不允許以公允價值計量且其變動計入當期損益類金融資產與其他三類金融資產之間進行重分類;但從重分類條件上看,新準則對重分類的要求更加嚴格。舊準則中,持有至到期投資和可供出售金融資產之間滿足條件時可以進行重分類,而新準則中,因為業務模式不會輕易地發生改變,一般只有能夠通過合同現金流量測試的債務工具投資才能進行重分類,其他金融資產則不涉及重分類問題。因此,在新準則實際執行過程中,金融資產進行重分類的情形應該會更少。
全面學習和深入理解新金融工具相關會計準則,準確把握會計職業判斷,順利實現新舊準則轉換,對于首次執行新金融工具相關會計準則的企業來說,是企業財務人員面臨的一項重大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