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永霞 楊 聰 林 楠 韓 穎 張淑艷
(鄭州大學軟件學院 河南·鄭州 450000)
21世紀以來,全球科技創新進入空前密集活躍期,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正在重構全球創新版圖、重塑全球經濟結構。[1]中國社會也正處于經濟轉型與經濟結構調整同步推進、傳統工業化與現代化并行的關鍵時期,[2]特別是在《中國制造2025》《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綱要》等一系列國家戰略的實施以來,迫切需要創新型人才的培養。為了更好的適應社會發展的新需求,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教育部印發《關于推進高等教育學分認定和轉換工作的意見》。在新形勢下,高校傳統學分認定方式需要重新思考,引入創新實踐成果學分置換機制,激發學生創新實踐的原動力,促進創新型人才培養進程。本文將以我院物聯網工程專業為例,對創新型人才培養目標下的創新實踐成果置換學分進行探索和研究。
為了適應社會發展對新一代人才創新能力和個性化素質的新要求,在教育部積極推動高等教育實施學分置換,繼續深化高校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和我院物聯網工程專業培養創新型工程科技人才的雙重目標下,如何改變傳統學分評定模式,進一步激勵學生在本科學習期間自發有序進行創新實踐,增強其創新實踐能力,向創新型工程科技人才的培養目標進一步靠攏,是當前我院聯網工程專業本科培養模式中孜待解決的一個問題。
“以人為本,個性發展”,有助于實現高等教育改革宗旨。創新實踐成果學分置換有利于良好創新實踐創新活動平臺的構建,促使每一個大學生充分認識到大學階段的學習并不局限于課堂知識的學習,更是認知能力的發展、主動學習意識的形成,專業學習能力,創新實踐能力提升的一個重要階段,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學習觀,循序漸進培養學生的創新實踐的能力,助力“以人為本,個性發展”高等教育改革宗旨的實現。[3]
踐行國家創新人才戰略,優化人才培養模式。受傳統教學模式的影響,我院物聯網工程專業較為集中的實踐教學部分安排在大四上學期到企業實習,這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理論學習與實踐活動脫鉤的矛盾,但這對于學生充分了解行業動態及需求仍顯不足與滯后,創新實踐的意識難以在早期形成。因此,優化人才培養模式,轉化教學理念,強化學生創新實踐能力培養,從大一起始階段逐步培養學生的創新實踐意識,樹立良好的創新實踐理念,從而將創新實踐活動貫穿于整個大學教育全過程,引領學生在大學時期不同階段進行創新實踐就非常有必要。
提升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助力創新型人才的培養。現階段高校學生獲取知識的來源不再僅僅局限于課本和課堂,在獲取知識渠道多元化的環境下,學生能否自主有效的利用好學習資源,學會獨立學習,從“要我學”轉向“我要學”,取決于是否有清晰的學習驅動目標。[4]創新實踐成果置換學分為學生的課外學習以及創新實踐增加了內在驅動力,為知識學習和積累已達標學生提供學分修習的新渠道,解除了要同時兼顧創新實踐和課程學分傳統修習的矛盾,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增強學生創新能力和實踐精神。
創新型人才培養是以強化學生的創新能力,提高創新素質,激發創新精神,優化創新人格為基本出發點,使其成為適應知識經濟時代發展和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需要的創新型人才的創新教育。[5]我院物聯網工程專業是面向我國物聯網新興產業戰略發展需求,于2017年經教育部審批建立,省級一流專業。目前,本專業在校本科生共870余人,擁有一支年齡、學歷、職稱、學緣結構合理,科研和教學能力較強的專兼職師資隊伍,擁有基礎實驗室12個,專業實驗室8個,此外,我校創新創業基地也位于本學院所在校區,因此,從師資力量到教學硬件設施以及學校提供的寬松的創新創業環境,本專業具有培養創新型人才的基礎條件和良好的教育環境。
目前,我院物聯網工程專業對有興趣和意愿進行創新實踐的本科生,給予必要的創新實踐場地和設備支持,分組配備指導教師進行創新實踐指導,發揮教師創新引導作用,啟發學生發現問題和研究問題,幫助學生在創新實踐成果形成和推出等方面做出合理判斷;其次,物聯網工程專業現有科研團隊選拔有意向本科生加入,形成了由導師團隊、博士生、碩士生以及本科生高低搭配的學習科研共同體,導師通過指導學生參與自己的科研項目、學科競賽和大學生創新創業基地訓練項目等方式,以此帶動本科生的創新實踐積極性,挖掘學生的創新能力潛質。
物聯網工程專業本身是一門交叉學科,涉及計算機、通信技術、電子技術、測控技術等專業基礎知識,以及管理學、軟件開發等多方面知識。物聯網行業具有產業鏈長、涉及多個產業群的特點,其應用范圍涵蓋多個行業領域。因此,物聯網方向創新型人才的培養需要打破傳統學科之間的壁壘,增強不同學科之間的相互聯系、相互促進與相輔相成。我院物聯網工程專業積極探索教師跨學科雙聘制,采取顧問指導、項目合作、短期招聘等方式,拓寬人才引進渠道,本專業現有兼職PI 3人,企業導師12人,不同院校和專業兼職教師15人以及本專業專職老師32人,形成了一支多層次多學科的融合的師資團隊,以此帶動基礎學科、應用學科交叉融合,促進文理滲透、理工交叉、農工結合、醫工融合等多形式交叉,形成創新新生點,激發創新活力。
我院物聯網工程專業與多家企業具有良好合作關系,實現把優秀的企業老師引入校園課堂,將企業需求引入校園,啟發學生的創新實踐思路,推進校企聯合研發,同時,進一步深化校企合作,加強學生到企業交流、鍛煉、實習的實戰機會;基于我院物聯網工程專業,學校與漢威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達成戰略合作,共同成立物聯網研究院,立足于漢威實際需求,結合學科研究進程,引導學生進行創新實踐,助推創新型人才培養質量的全面提升。此外,本專業與多家醫院、農作物種植基地、牲畜養殖基地、交通運輸部門、科研機構以及政府相關部門等均有良好合作關系,已初步建立具有較強生命力的協同創新新生態。
根據上述分析,我院物聯網專業創新型人才培養具有較好的基礎。根據國家創新型人才培養戰略和教育部推進學分置換的教學改革進程,為了進一步激發學生創新實踐的積極性,解除學生進行創新實踐時的對于傳統學分修習顧慮,實現學分修習渠道的多元化,提出以創新實踐成果置換課程學分的培養模式,激發學生的自主學習、自主創新的積極性,促使學生主動摸索與解決新問題,掌握新知識,以提高學生創新實踐能力,推動本專業創新型人才培養的進程。
在物聯網工程專業培養方案中,明確創新實踐成果學分置換的培養模式,并規范學生創新實踐成果的學分認定。創新實踐成果包含公開論文發表、出版著作、各類競賽獲獎、專利權取得、軟件著作權取得、主持或參與科研項目研究和自主創業等,根據創新實踐成果的不同等級對標不等的學分置換。此外,為保障本科生公修課、專業基礎課和專業核心課的正常修習,可置換學分課程限定為本專業培養計劃中的專業拓展課和綜合實踐環節,專業拓展課總學分為15學分,綜合實踐環節總學分為32學分,擬定其中的16學分可用于學分置換。
成立由教學主管院長為首,系主任、創新創業基地主任、物聯網工程專業負責人、任課教師、輔導員和教學辦相關老師共同組成的學分置換委員會,并出臺創新實踐成果學分置換細則。該委員會包含創新成實踐果評定小組、學分置換管理小組,其中創新成果審定小組的主要職能是接收學生的學分置換申請,并在一周內完成創新實踐成果的學分認定工作,符合學分置換要求的發送至學分置換小組進行學分置換。
在學期開學一周內,由學生向學分置換委員會提交創新實踐成果學分置換的申請表,申請表中明確申請置換學分數和擬置換課程,并同時提交相關證明材料。學生需對申請表所填寫內容以及所提交證明材料的真實性負全責。申請書和相關材料由學分置換委員會創新實踐成果評定小組對其申請進行評審,評定通過者,申請書由教學主管院長簽字后發送至學分置換小組,進行學分置換手續的辦理,評定未通過者,則退回其學分置換申請。
隨著本專業學生創新實踐的不斷推進,在學分置換實施過程中,對于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學分置換委員會要及時的進行探討、改進和完善,確保創新實踐成果學分置換合理性和可操作性,切實通過創新實踐成果學分置換充分調動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提高學生進行創新實踐學習的投入時間比,促使學生自身知識和技能結構的多元化,促進創新型人才的培養。
創新型人才培養是緊密對接國家戰略和社會需求,優化人才培養,布局高層次人才培育工作的重要切入點和推手。以創新實踐成果置換學分為高校大學生創造更多的自主學習和參與實踐的時間與空間,促進學生自主創新實踐活動和創新學習,增強學生的科研意識、實踐能力、團隊精神與綜合素質,鼓勵和吸引更多學生參與到科研創新中來,提升創新型人才的培養質量,具有較強的現實意義。我院物聯網工程專業創新型人才的培養已初有成效,但培養目標的實現不可一蹴而就,以創新實踐成果置換學分為抓手的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需要通過不斷的實踐來完善和優化,更需要從學生到老師,從學院到學校,從校內到校外,層層推進,多方聯合,樹立良好的創新實踐理念,營造更好創新實踐環境,扎實踐行創新型人才的培養國家戰略,提升創新型人才的培養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