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艷紅
(鄭州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 河南·鄭州 450000)
2020年6 月教育部印發了《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指出讓所有高校、所有教師、所有課程都承擔好育人責任,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各類課程于思政課程同向同行,將顯性教育和隱形教育相統一,形成協同效應,構建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高校要深入挖掘各類課程和教學方式中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1]作為培養學前教育師資的高職院校,其學前教育專業課程思政建設就顯得尤為重要。“幼兒園社會教育活動設計與指導”課程是高職以及高等師范專科學校學前教育學生專業必修課,通過幼兒社會教育課程思政的教學探索,豐富學前教育課程思政建設途徑,提升學前教育師資素養,最終促進學前教育事業健康發展。
課程思政是新形勢下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必然要求,特別是培養學前教育師資的高職院校,培養的學生未來將從事幼兒教育事業,學生的政治思想、價值觀念、道德品質等會影響到幼兒發展,因此,思政教育至關重要,其專業課需要與思政課一樣肩負德育的任務,才能培養出適應幼教事業發展需要的高素質、高品質人才。作為幼兒園五大領域課程之一的“幼兒園社會教育活動設計與指導”,是學前教育專業的核心課程之一,也是幼兒教師職前培養過程中的一門重要課程,課程具有理論和實踐雙重性,和幼兒園教育教學聯系密切,通過課程學習可以幫助幼師生了解幼兒社會性發展知識,提供促進幼兒社會性發展的方法和途徑等知識,而掌握并有效運用這些知識的前提就是幼師生首先要掌握并具備良好的社會認知、社會情感和親社會行為,才能在幼兒教育中潛移默化的影響幼兒的社會性發展,同時,當幼師生具有良好的政治覺悟、愛國情感、道德品質、文化素養等,才能對幼兒起榜樣作用,才能在幼兒社會教育教學中有效的促進幼兒社會性的發展,實現社會教育的目的,并在幼兒教育中實現社會文化的延續,促進幼兒積極、完整的發展并成為未來合格社會公民。因此在“幼兒園社會教育活動設計與指導”中有機融入課程思政,是非常有必要的。
“幼兒園社會教育活動設計與指導”倡導的“與同伴友好相處”“具有自尊自信、自主的表現”“遵守基本的行為規范”“具有初步的歸屬感”等的培養,符合思想政治教育中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的教育,也契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涵。同時課程內容中的自我意識、人際交往、社會環境和規范、多元文化等包含了豐富的思政元素,比如“友好”“道德”“社會規范”“傳統文化”等,在學習中培養和強化幼師生的社會責任意識,潤物細無聲地提高幼師生的政治覺悟、道德品質、愛國情懷等。
高職院校以就業為導向,以“培養應用型人才”的目標,其關注點往往落在對學生知識和能力的培養,輕視或者忽略對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的養成教育。“幼兒社會教育活動設計與指導”作為理實一體的課程,同樣存在以培養學生的職業認知和職業能力為主要目標,忽視了社會教育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培養的問題。這就出現了在教育教學過程中,老師只停留在對學生知識的傳授和解惑,停留在技能的修煉上,忽視了課程背后的思政教育的思考,未對教學內容蘊含的思政元素深入挖掘,缺乏系統的思政內容設計。[2]隨著高職院校課程思政工作的推進,幼兒社會教育與活動指導課程中開展思想政治教育也開始起步,有的老師在教育教學過程中雖涉及一些立德樹人的教育,但還沒有形成系統、完整的課程思政體系和模式。課程中缺乏對幼兒社會教育思政總體目標和每一章節思政目標的定位,同時,對課程中每部分教學內容思政元素挖掘的深度和廣度不夠,而且,課程評價仍停留在對知識和技能的考核上,沒有及時更新加入思政考核內容,導致即使融入了課程思政,但是效果不佳。
“幼兒社會教育活動設計與指導”課程目的是培養學生的幼兒社會教育的能力,即使學生依據幼兒身心發展規律和社會性發展特點,結合社會實際發展需要,設計合理的幼兒園社會教育活動方案并能有效實施。課程思政教育意味著教育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在幼兒社會教育課程中融入思政元素、思政理念等,不僅要關注學生獲得的學科知識和專業技能,還要引導學生關注社會的變化、學習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學習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需要等,使學生在未來幼兒社會教育中能培養符合社會需要又能適應社會并因此體驗到幸福的人。[3]
具體來說,可以從專業知識、課程思政兩個角度對課程教學目標進行重新定位,實現知識傳授、能力培養與價值引領的有機統一。課程教學目標重新定位為:專業知識和專業能力教學目標:(1)全面、科學、系統認識幼兒社會教育;(2)設計符合幼兒年齡特點和規律的社會教育活動,撰寫規范的幼兒社會教育活動方案并能組織實施;(3)依據科學的教育觀評價和反思社會教育活動的實施。課程思政目標:(1)堅持立德樹人,圍繞“幼兒為本、師德為先”的教育理念,引導學生熱愛幼兒、熱愛幼教事業;(2)引導學生在設計幼兒社會教育活動中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弘揚中國傳統文化和優秀品質;(3)培養學生社會責任意識,在幼兒社會教育中做幼兒價值觀的引領者。
“幼兒社會教育活動設計與指導”課程在思政育人上擁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基于“大思政”理念,可以梳理和深挖課程中的思政元素,凸顯課程中的愛國主義教育、價值信仰引領、傳統文化陶冶、社會責任等內容。如課程中社會環境與社會規范、社會文化、人際交往等課程內容中飽含著大量的思政元素,可將德育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課程的講授中,使幼兒社會教育課程與思政教育緊密結合,對當代大學生形成社會責任感、愛國主義情感、建構完善的人格有著潛移默化的作用。所以將“價值觀教育”“道德教育”“文化教育”分別導入相應的章節中,在授課時引導學生感悟中國社會特色的價值觀、“真、善、美”的道德品質、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并通過創新實踐畫龍點睛式、融合滲透式、元素化合式、知行合一式等“課程思政”教育教學新模式的探索,在潛移默化中完成本課程塑造人格、傳授知識、培養技能的育人目標。例如在“幼兒社會文化教育”這一章節的教學設計中,除了原有的教學內容是引導學生了解幼兒社會文化教育的目標和內容,掌握幼兒社會文化教育實施策略,體會傳統文化教育對幼兒發展的重要價值和意義;又挖掘思政育人元素,在完成原有的教學任務的同時,引導學生體會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產生民族自豪感和愛國主義情懷。
課程圍繞“塑造人格、傳授知識、培養技能”三位一體的教學目標,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為靈魂和主線,深入挖掘課程的思政元素,在知識傳授中進行價值引領,在價值傳播中凝聚知識底蘊,將思想政治教育“無痕”融入課程教學。[4]融入思政元素后,本課程按五個項目重新架構了新的課程教學體系,具體包括:幼兒社會教育概述、自我意識教育、社會環境與社會規范教育、人際交往教育、社會文化教育。
通過課程教學,使學生理解并掌握幼兒社會教育的任務和掌握幼兒園社會教育活動設計的基本方法:第一章的幼兒社會教育概述目標與內容是使幼師生了解幼兒社會發展的特點及社會教育的內涵和意義,明確幼師生的社會責任感和職業使命感;第二章的自我意識教育是使幼師生了解幼兒自我意識的發生發展并掌握幼兒自我意識培養的方法和途徑,能在活動中激發幼兒自我奉獻、自我實現的意愿;第三章的社會環境與規范教育是學習引導幼兒了解并適應社會環境,遵守基本的社會規范,能在活動中激發幼兒愛自己的家鄉和祖國,并對規則有敬畏之心;第四章的人際交往教育是在活動引導幼兒學習初步的人際交往技能,能在活動中引導幼兒學會待人真誠、團結友善,和諧相處;第五章的社會文化教育將結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活動中引導幼兒領略中國傳統文化瑰麗的同時,幫助幼兒建立文化認同和文化自信。
高職院校的學前教育肩負著培養優質的幼兒園師資的任務,不僅需要教師端正思想,提高意識形態,認真學習新時代習近平社會主義思想,以正確的思想對待教學,感染學生,在課程中潛移默化的融入課程思政,提升學生的道德素養和品質,同時,也需要在教育教學中鍛煉和提升學生在幼兒社會教育設計與指導中的課程思政能力,使之在進入幼兒園崗位后,將思政元素貫穿于幼兒園活動中,用自己的信念和行動去感染幼兒,用積極、穩定、健康的心態去對待幼兒,用自己的教育智慧去培養幼兒。只有合格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才能培養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合格建設者。例如請學生圍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來設計一些社會教育活動,并說說這些活動中突出了哪些核心價值觀,通過設計的“環保小衛士”(文明)、“微笑”(友善)、“每個工作都重要”(敬業)、“參觀烈士陵園”(愛國)等等活動,提升學生自身對幼兒社會教育的課程思政設計和實施能力,為將來在幼師崗位上幼兒教育中實施課程思政做好準備。
實施課程思政的同時,修正和完善對學生考核評價的內容和途徑,比如考核過程注重全程化,在課程實施中增加實踐素質和質量標準,培養學生的教師職業精神;考核內容綜合化,增加學生敬業、愛崗、耐心、細心的幼兒園教師職業素養的考核,以及小組合作考核,促進學生樹立合作共享、樂于奉獻的集體主義精神。通過全程化、綜合化的課程評價,促進課程思政在實踐中的落實,提升課堂的教學水平和質量,進而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和素質,實現學前教育人才培養質量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