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艷靜 莫雙瑗
(韓國又石大學 韓國全州 55339)
貴州、四川是中國西南地區地域遼闊的兩個省,擁有很多全國知名的大學本科院校和高職院校,有幾百萬的在校大學生。大學體育課將是提高大學生身體素質、增強體質、增進健康的重要途徑,是學生全面發展的保證。無論作為必修課還是選修課,大學體育課都是學校課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擔負著神圣的使命,不僅要求大學生學會自己的文化專業知識,還要通過體育鍛煉保持健康的身體作為工作、生活的支撐。只有不斷地創造優越的教育條件,不斷地提高體育教育教學質量,才會培養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大學生,才會滿足新時期社會發展的需要,使大學生成為合格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以四川省、貴州省兩個省省會城市部分高校的不同年級、性別的在校大學生作為研究對象。
2.2.1 文獻資料法
查閱博士畢業論文、碩士畢業論文、優秀期刊等相關文獻,為研究提供堅實的理論基礎。
2.2.2 訪談法
咨詢部分高校的體育學專家、教授,為合理設計調查問卷評價指標及分配指標權重提供參考。
2.2.3 問卷調查法
以目前高校公共體育課發展現狀為研究基礎,根據教師運動項目技能水平、教師結構、體育課程設置、體育課考核評價體系、大學生參與體育興趣、對體育課教學滿意度等變量設計調查問卷。通過部分高校教師的幫助,以網絡問卷形式發放問卷共計1000份,回收問卷958份,有效回收率95.8%。
體育課怎么上、采用什么形式、教什么,是高校體育的改革重點。高校必須保證在校大學生擁有充足的體育鍛煉時間,注重校內與校外體育活動時間的分配比重,讓大學生在運動中享受樂趣,讓大學生熟練掌握體育知識和技能,通過身體運動保持健康、健全人格和錘煉意志。通過調查發現,很多高校體育課開設2年,約130個學時,主要由3種方式呈現:大一為“公共體育課+體育理論課”,大二為“選項課+體育理論課”,大三、大四主要是以參加學校體育社團或體育俱樂部為主,要求大學生至少掌握2門及以上的運動技能。
通過調查研究,貴州、四川兩省高校開設體育課程學期基本都是2年,只是在基本形式上有所差別,有的高校大一以基礎身體素質課(田徑、籃球、排球等項目)為主,大二則根據自己喜歡的項目進行體育選項課(新興體育項目和傳統體育項目10余種);有的高校則是要求大一新生一進校就要選擇一門自己喜歡或擅長的體育項目進行2年的學習,并靈活掌握與運用。另外,大一新生進校展現出對體育課和體育活動極強的熱愛,參與度高,能夠在體育課中釋放壓力并收獲快樂;大二以后,大學生的積極主動性開始下降,自主練習和活動時間開始減少。大學生對體育課設置滿意程度調查具體如表1所示。

表1 大學生對體育課設置滿意程度調查表(n=958)
目前很多高校運用多樣的信息化手段對體育教師教學效果和大學生學習效果進行考核及評價。大一新生與大二學生對體育課的評價態度、角度截然不同,表2中的數據顯現出了大學生對體育課程的重視程度以及提升的期望。

表2 大學生對體育課考核及評價滿意度調查表(n=958)
通過調查研究發現(見表3),大部分高校校園環境優美,體育場地設施較為廣闊,擁有室內籃球場、多片室外籃球場、2片田徑場和足球場,以及兵乓球場及羽毛球場等,大學生可以自由選擇喜愛的體育鍛煉方式。專業體育院校校園占地面積小,體育場地設施緊缺,專業素科課班與班之間密集,影響教學效果,但還是基本可以滿足正常的教學任務和大學生的課余體育需求的。

表3 大學生對體育場地與設施滿意度調查表(n=958)
在校大學生對于公共體育課程設置滿意度較高,對體育教師的運動技能水平和上課態度滿意,對體育課評價與考核方式比較滿意度,對體育課場地、器材滿意度相對較低(見表4)。

表4 對部分高校體育教師滿意度調查表(n=958)
下文主要通過體育課程設置、體育場地設施、體育教材的選擇與使用、體育師資隊伍建設和教學方法與評價5個方面來闡述影響貴州、四川兩省高校公共體育課開展的制約因素,以期有針對性地提出相關建議。
調查發現,貴州、四川兩省高校體育課程雖然增加了一些項目,但體育課程設置與社會生活的吻合度較差,時效性滯后,跟不上時代發展賦予高校體育教育的新使命。同時,大學生對各種體育項目上的選擇也不盡相同,而高校體育課程在設置上還是延續了以前的傳統項目,如三小球與三大球,課程內容陳舊單一;在公共體育課程項目的設置上,沒有考慮到學生的性別比例的差異,如女同學比較偏愛體育舞蹈、健美操及瑜伽等柔美一些的項目,而男同學則比較喜愛球類中的三大球及富有冒險的極限運動等運動項目。由此可看出,我國高等院校的公共體育課程的設置的形式、內容未能充分關注學生的體育需要,無法滿足大學生對體育項目的需求,影響學生的個性發展[1]。
貴州、四川兩省高校體育在硬件設施上存在很大的差異,體育場地設施辦學條件受國家經濟和社會經濟基礎的影響。體育場地設施是學校體育教學訓練活動開展的物質基礎,同時也是高校體育教學工作、體育訓練教學、課外體育活動正常開展的重要保證,是高校大學生進行身體素質鍛煉必不可少的物質條件,還是檢查、評估及督導規范高校辦學質量的重要內容之一[2]。近些年,國家為大力支持體育教育事業的發展出臺了許多相關的政策扶持,也正是因為黨和國家的大力支持及教育部門的重視,兩省高校體育設施配備及硬件比往年有所改善,但隨著高校的擴招,體育設施的數量開始逐漸滿足不了體育教學的需求。場地設施配備不足或不完善,就會影響體育課程的合理化安排,學生喜愛的體育項目將無法開展,這樣會降低學生參與運動的積極性,也會阻礙高校體育教育目標的實現。
體育課程教材是為高校培養全面發展人才質量及體育教學質量的核心,也是體育教師和學生進行教與學互動過程的材料,更是深化當前高校體育教學改革的重點[3]。原有書本上的知識已滿足不了學生對體育知識的探尋,早年的一些教材內容陳舊,理念落后,跟不上時代發展需要。傳統的運動項目已激不起學生學習的興趣,那么隨著越來越多的新生代進入大學,體育課程的內容必須要以學生需求為基礎,結合社會現實以滿足學生個性發展的需要,但是這些運動項目不能單靠教師的經驗來傳授,還需要教材作為理論支撐。
高校體育教師隊伍建設中,具有體育學術能力的人數不足,其科研能力水平遠遠不能滿足現代高等教育發展的需求。一些體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教學方法相對單一、刻板,知識面陳舊、狹窄,這些問題日益突出,應提高和開發教師創造力,激發教師自身潛能。因此,應建立一種開放性、發展性的體育教師教育與培訓體制;要求教師不斷提升自身的知識儲備,除了具備體育專業相關知識及實踐技能外,還必須具備教育專業理論素養;要求教師完成職業角色的合理定位;在職體育教師必須再教育、再深造,以適應時代的發展及學生對體育課的需求,促進教師隊伍的管理,加強教師的專業素質知識,提高學校的教育質量[4]。
影響兩省高校體育課開展的因素之一是教師在教學方法和教學組織上過于單一、呆板,與學生對體育課的需求脫節,無法調動學生參與體育課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高校體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最普遍使用的教學方式是講解、示范、指導、糾錯。很少采用探究式、啟發式等新的教學手段與方法。因此,在教學中要提倡“激、思、導、練”,留給學生必要的自我設計、自我探究、自我評價和獨立思考的時間與空間;把嚴密課堂組織與生動活潑教學氛圍結合起來,把教師主導作用與學生主體作用結合起來,把“育體”和“育心”結合起來,營造生動、活潑、主動的學習氛圍[5]。
既要提高大學生體育覆蓋面和參與度,又要促進大學生開展豐富多彩的課余活動、競賽活動。但是僅靠體育課堂教學的力量是不夠的,這就需要體育課堂教學、體育社團或體育俱樂部的協調配合,所以鼓勵其發展,使體育社團和體育俱樂部成為重要的補充,與體育課堂建立有序的銜接,為在校大學生提供優質體育服務。同時,可以鼓勵體育教師積極參與到課外體育服務中來,制定體育教師的課余工作量和獎勵辦法,為社團發展做好指導,為大學生提供優質的運動項目培訓服務,并按照學校政策領取相應的報酬。
體育意識和形態的樹立與養成是一個長期、動態的過程,需要各方面的協調與配合才可以完成。我國高考制度下,成為大學生需要經過幼兒園、幼小銜接、中考、高考4個主要在校學習經歷,在這4個過程中,體育課或多或少不被一些學校、家庭重視,認為體育課會耽誤其他學科,影響升學。為了孩子提高身體素質,不生病,不死讀書,不成為書呆子,讓學生享受體育帶來的快樂與健康,就需要從小做好對學生體育意識的啟蒙,加強體育教育,通過體育活動、課余競賽等使學生進一步尋求自身多元化發展,樹立終身體育思想,更好地面對社會的各種挑戰與機遇。
體育教師是開展體育活動與體育競賽的組織者和實踐者,師資力量關系到一個學校體育教育的改革重點和發展方向。目前高校體育教師大多數都是碩士或博士研究生,掌握了豐富的體育理論知識具有較強的教學能力,但是卻存在很大的短板,理論與技能水平不相符,把主要精力放在體育科學研究上,忽視了本身運動技能的深造和繼續學習。學校要加強體育教師這方面的引導,體育教師應根據學校發展和學生需求,不斷提升自己專項技能、教學水平、指導與服務能力,以期取得最優化的教學和訓練效果。
高校應按照體育運動發展趨勢和發展內在動力,通過繼承優秀的現代體育項目、打造特色的新興體育項目、發揚民族傳統體育項目來吸引更多的大學生積極參與體育運動。每一所高校都擁有獨特的辦學特色、校園體育文化,為了促進學校體育事業的健康發展,就需要學校給予政策上的支撐,整合學校現有的師資力量、體育項目、場地設施等資源,在體育課程內容上有所創新,不論是體育項目覆蓋面廣還是少而精,都要以學校體育發展為根本,以大學生需要為中心,豐富完善體育教育體系建設,使學校的體育項目得到傳承,促進學校體育水平提高。
學校體育政策的實施與落實需要建立、健全相關的法律體系和制度。國家教育部、國家體育總局和地方教體局要根據目前高校體育發展現狀,不斷地修訂與制定《學校體育工作條例》《學校安全條例》《學校體育事故處理辦法》等相關文件,讓體育工作者大膽創新與實踐。同時,高校在教師培訓、職稱評定、繼續教育等方面應給予適當的激勵政策,繼續加大體育經費的投入比例,適當增加高校體育教學與訓練經費、場地場館規模和校內比賽次數等,進一步促進大學生體質健康監測的信息化平臺的建設,做好數據的分析、處理、反饋與監督。
公共體育課是高校學科課程中重要的組成部分,不僅要傳授給當代大學生體育知識、體育技能,更重要的是培養大學生長期體育鍛煉的良好習慣,增強學生體質,促進學生身心健康,從而提高大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2002年8月正式頒布了《全國普通高等學校體育與健康課程教學指導綱要》,該文件對于普通高等學校的體育課程的結構、內容、評價及指導思想等都做出了具體的要求,也對普通高等院校的公共體育課程的安排做出新的規劃。因此,高校要始終致力于體育教育教學的改革,不斷優化教學模式、教學環境、教學方法和評價機制等,從多方面促進高校公共體育教學質量的不斷提升,從而培養出身體素質好、心理抗壓力強、意志品質高尚的國家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