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雪萌
(北京中學 北京 100018)
所以,該研究的目的在于制定出一套符合新課標指導思想,以及面向所有中小學生的課程體系,以滿足中小學課程內容在民族傳統體育方向上的實際需求。
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是國家對中小學體育課程的統一標準。它是新課標指導思想的具體體現。它是在教學實踐中不斷完善起來的,是衡量課程設計與教學內容標尺,也是評價學生成績的具體依據。所以,課程體系的完善必須圍繞國家課程標準來具體實施。
由于我國為多民族國家,南北方文化差異較大,而舞龍的種類又多種多樣。所以在課程內容的設置上,應注重學生發展的大背景,并根據不同地域、不同環境,在保證學校完成課表內容的指定“共性”內容后,鼓勵各地區根據自身特點,發展本地特有的舞龍項目,以求創新。
教學一定要明確學生是教學主體,一切教學活動都要圍繞學生進行。而在中小學,學生的身心特點在各個階段都不盡相同,身心發展規律與學習態度等對學生掌握知識程度與學習效果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為使教學內容更具針對性,根據學生的身心發展特征劃分為4個學習水平,分別對應1~2年級、3~4年級、5~6年級和7~9年級,根據不同學習水平學生的身心特點設置不同教學內容,見圖1。

圖1 模塊劃分示意圖
由于在當今社會舞龍項目并沒有被大多數人所熟識,科研方面相較于其他大眾體育項目也相對匱乏,學校體育中還沒有一套完整科學的教學體系,因此舞龍課程體系的構建與實施就成了將舞龍課程推入中小學學校體育的關鍵所在,而課程內容與實施方案的確定便是其中最為核心的部分。
舞龍課程目標根據中小學體育學科核心素養與課程標準制定,共分為3個模塊。模塊一,知識理論基礎模塊,包含項目特征、分類、競賽規則等理論知識。模塊二,技能基礎模塊,主要包括舞龍技術與競賽套路等,體現運動技能維度核心素養。模塊三,傳統文化基礎模塊,主要通過舞龍項目學習滲透民族精神,享受體育鍛煉的樂趣,為終身體育奠定基礎。
根據學生的四個學習水平進行劃分,以這3個模塊為主線,每個水平的模塊內容難度逐級上升,可使學生在理論知識、運動技能及文化德育教育方面,逐步深入學習,在各個方面得到全面學習與發展,引導學生在理論、實踐與傳統文化上共同進步。
為了抽取出設計人員對特定構件在特定驅動因素下組合成組的偏好,需要對DSM和DPM/MIM分別進行聚類。聚類結果顯示了構件在不同視圖中的優化配置方案,為設計人員構建局部成組方案提供了洞察力和決策支持。通過分析和評估聚類結果,設計人員對所關注的構件根據最重要的驅動因素進行成組處理。以圖2中聚類后的模型為例,構件C2在模塊化驅動因素D4的驅動下與C4和C5配置在同一模塊中(如圖2a),而從耦合角度來看,構件C2又與C1,C3和C11配置在同一模塊中(如圖2b),設計決策人員更看重構件C2與C4和C5之間的相似性關系,因此設定它們必須配置在同一模塊中。
經過對10名專家進行訪問與問卷調查,結果顯示專家對此種課堂內容的模塊構建方式意見集中度較高,均表示較為合理。
根據中小學生的自身特點及需求,以及年齡與運動水平的不同,逐級設置不同內容、不同難度的舞龍課程單元教學計劃。
3.2.1 知識理論模塊內容的確定
學生在不同的年齡階段表現出的理解能力與認知能力都不盡相同,所以在知識理論設置上應依據不同學習水平來制定不同目標及不同學習任務。而舞龍的理論知識部分可大致分為舞龍運動概述、舞龍運動的技術體系及舞龍競賽的組織與規則三方面,可將其由淺至深、由易到難逐步貫穿到課堂教學內容當中。
水平一(1~2年級):由于處于此階段的學生認知能力有限,理論教學知識以介紹項目形成及主要特點為主,使其能夠對舞龍項目構成大體認知。水平二(3~4年級):這個階段的學生接受能力增強,理論教學以介紹舞龍競賽項目分類及功能價值為主,并結合介紹各民族不同舞龍習俗。水平三(5~6年級):此階段學生已有一定的發散性思維,理論知識重在培養學生理解舞龍技術的基本要素、表現形式及內容分類。水平四(7~9年級):此階段的學生學習認知能力已有較大的提高,理論知識教學以介舞龍項目的競賽種類及具體競賽規則為主。
經調查統計,10位專家均表示知識理論模塊內容的構建基本合理。
3.2.2 運動技能模塊內容的確定
運動技能模塊的教學內容分為主教材與副教材兩部分,而舞龍技術大致分為8字舞龍類動作、游龍類動作、穿騰類動作、翻滾類動作、造型類動作5種,根據不同年齡段的學習水平及舞龍技術動作的難易程度進行劃分,并將其依據主次分配至教學內容當中。
水平一的學生由于身體素質有限,技能教學內容應以教授簡單的基本技術,游龍類技術為主,同時輔以舞龍游戲培養興趣,在游戲中學習與鞏固目標技能;水平二階段多以9~10歲的學生為主,該年齡階段的兒童應適當培養靈敏性,技能教學主要以力量性、技術性要求較低,以相對簡單的娛樂性較強的穿騰類技術動作為主,并輔以簡單造型動作;水平三應注重發展學生的大肌肉群力量及部分小肌肉群力量,并注意男女生在此階段的生理、心理差異,因材施教,技能教學內容以一些需要進行簡單跳躍、力量與技術皆要求相對較高的8字舞龍類及翻滾類基本動作為主,輔以簡單的動作組合及較難的造型動作;水平四的技能教學,由于此前已有較強的基本功基礎,內容以舞龍6~7個動作簡單組合套路為主,輔以較難的8字跡翻滾類技術動作。
經統計,所參與調查的專家中,共9位專家對運動技術模塊內容的構建表示認可。
3.2.3 傳統文化模塊內容的確定
傳統文化模塊的學習可使學生了解舞龍運動在中國作為一個普遍的文化現象,與節日文化、民俗文化,以及宗教文化都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同時,通過舞龍課程的教學讓學生逐漸了解民族文化,做非遺文化傳傳承者,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培養愛國主義精神。
水平一的傳統文化教學,應以簡單易懂且富有趣味性的故事為主,題材可適當選取神話傳說或英雄故事,將其貫穿于教學過程中,使學生對中國龍文化產生崇拜意識,在腦海里構成初步認識,并培養學習興趣。在學習中得到自信,以鼓勵教學為主。水平二的傳統文化教學,應結合所學運動項目,以故事形式介紹項目歷史起源及項目禮節,學習節日文化與舞龍活動的關系,激發學生學習情趣,培養學生團結協作的精神。水平三的傳統文化教學,應結合所學運動技能,深入了解項目與民族文化及宗教文化的關系,可以口頭提問回答的形式進行教學反饋,此階段重點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及公平競爭精神。水平四的傳統文化教學,應以培養學生的民族榮辱心,民族精神為主,探究舞龍運動與中華民族精神的關系,并鼓勵學生努力發揚我國傳統民族精神,享受項目帶來的樂趣。
經統計,關于傳統文化模塊內容的構建所有參與調查的專家均表示認可。
中小學體育活動時間有限,但經兩個學期的對比研究發現,每周2學時的學習效果大大好于每周1學時的學習效果,因此在學時上,每學期的總學時數最好設置在34學時以上,根據課程內容的設置,將理論課程與技術課程的學時進行合理分配,知識理論模塊內容占總課時的20%左右,運動技術模塊內容占總課時的80%左右,其中主教材內容占55%左右,副教材內容占25%左右,傳統文化模塊課程貫穿于兩個模塊當中。
第一,針對中小學課程培養目標和舞龍課程體系結構的特點,結合體育學科核心素養,將課程內容分為知識理論、運動技能、傳統文化3個模塊。
第二,根據學生學習水平結合模塊教學,設置不同難度的課堂教學內容,難度逐級增高。
第三,知識理論模塊內容包含舞龍運動概述、舞龍運動的技術體系及舞龍競賽的組織與規則三方面,依據不同學習水平由淺至深制定不同學習目標及任務。
第四,運動技能模塊分為主教材與副教材兩部分內容,根據不同年齡段的學習水平及5種不同類型的舞龍技術動作由易到難進行劃分,并依據主次分配至教學內容當中。
第五,傳統文化模塊內容涉及舞龍項目與中國龍文化、節日文化、民俗文化以及宗教文化的關系探討,同時通過舞龍課程教學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培養學生愛國主義精神。
第一,建議結合專家意見,組織專業團隊,根據舞龍課程體系編設適合各年齡層的套路與教材。
第二,建議將舞龍課程體系進行廣泛普及,并根據各地區具體情況,與舞龍運動發展現狀結合,靈活運動,不斷調整與更新。
第三,建議加強專業舞龍教師團隊的素質培養與人才引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