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榮旗 齊世凱
(渤海大學體育學院 遼寧錦州 121000)
當前,學生身體素質的下降已成為社會關注的熱點。青少年健康的身體是未來我國可持續、高效發展的基礎和保證。體育總局、教育部于2020年8月31日印發《關于深化體教融合 促進青少年健康發展的意見》,致力于促進青少年健康成長、錘煉意志、健全人格,青少年健康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小學生身心發展不成熟,活潑好動是他們的天性,對很多事情沒有形成一定的認知。所以,教師應該注重傳授體育的方法與技能。該文從參與體育活動的動機、鍛煉時長、場地設施等多個方面進行分析,了解小學生的體育行為現狀。從不同的方面探討其影響因素,并提出更好的建議,促進小學生身體素質的提高,發展良好的體育行為,為其形成終身體育觀念打下堅實的基礎。
該文將經隨機抽取湖北宜昌2所小學、黃岡2所小學、遼寧省2所小學的1~6年級共計500名小學生的體育行為作為研究對象。
通過設計問卷,對6所小學1~6年級的小學生進行調研,發放問卷500份,回收480份,回收率為96%。剔除13份無效問卷,總計有效問卷467份,有效率為97.29%。
2.1.1 體育動機分析
動機是學生行為的動力,正確的動機對體育行為形成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因此需要了解學生參與體育鍛煉的動機。
表1數據顯示,69.59%的學生參與鍛煉的目的在于鍛煉身體,這也是體育教學的最主要目標,也是家長和教師更愿意看到的;14.99%的學生選擇是家人或學校的要求參與體育鍛煉。動機應該是更積極的因素,而被動地參與則不會體驗到運動的樂趣,教師和家長就需要積極正確引導和培養。
2.1.2 體育興趣分析
從表1的數據中可以看出,有51.18%的學生選擇鍛煉是因為興趣愛好。體育興趣是反映體育行為現狀的一個重要指標。

表1 小學生參與鍛煉的目的調查
表2的數據顯示,絕大多數學生喜歡體育鍛煉,表明這部分學生體會到了體育鍛煉帶來的樂趣;11.56%的學生選擇了一般,說明這部分學生對體育鍛煉的積極性并不高;2.36%的學生選擇了不喜歡。作為教師就需要思考導致這種情況的原因,是不是體育課程設計存在某些問題不能吸引學生的興趣,從而導致學生上體育課的積極性降低。

表2 體育鍛煉喜愛程度
2.1.2 體育認知分析
體育認知和體育行為有著密切的關系,小學生具有一定的認知能力才能更好地看待事物。學生的態度決定一切,文章對“小學生對體育鍛煉重要性的認識”進行了調查(見表3),總體來說大部分學生對體育重要性的認識較高,但14.99%的學生選擇了“一般”,5.14%的學生選擇“無所謂”,說明這一部分學生在思想上還沒有認識體育的重要性,因此需要提高他們對體育的認知,逐漸向好的方向引導。

表3 小學生對體育鍛煉重要性的認識
2.1.4 體育活動時間分析
研究指出,每周參加課外體育鍛煉3~4次符合小學階段的發展。一個習慣的養成也是通過日積月累的反復練習形成的,而堅持體育鍛煉活動行為能通過體育活動的時間和頻率充分體現出來。下文就針對小學生每周鍛煉次數進行分析。通過表4中的數據可以看出,部分學生的參與積極性不高,每周鍛煉的次數達不到要求,甚至有學生從不進行鍛煉。鍛煉次數太少會嚴重影響小學生的身心健康及發育情況,從而產生一系列不好的影響,阻礙體育習慣的養成。

表4 小學生每周進行體育活動的次數
2.1.5 體育活動場地設施分析
場地是學生進行體育鍛煉時不可缺少的物質條件。從表5的數據中可以看出,鍛煉場所的設施和器材還存在不足的現狀。有13.50%的學生反映經常存在場地設施器材不足的現象,69.59%的學生選擇偶爾有。通過交流得知,學生喜歡的某些項目,學校沒有開展,不能夠滿足學生不同的需求。所以,學校應該思考如何使用有限的資源來建設學生感興趣并有利于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的項目或設施是很有必要的。

表5 小學生體育鍛煉是否感覺場地設施及器材不足
2.2.1 主觀因素
(1)興趣愛好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喜歡就會主動去學、去嘗試,不愿放棄,在體育鍛煉中收獲快樂,就更會積極主動參與。由表1就可以看出,約一半的學生都是因為興趣愛好才選擇進行體育鍛煉。但也存在其他方面的因素使得少部分學生對體育活動沒有興趣,這一部分學生就是被動的參與,不會從中體會到快樂,是毫無意義的。因此,興趣是影響小學生行為的重要因素。
(2)性別
該文從小學生不同性別每周鍛煉的次數進行統計(見表6),從數據中可以看出男女生每周鍛煉的次數有所差別。選擇“每天運動”的男生占17.26%,女生則占11.32%。絕大多數男生每周運動的次數都要比女生多,表明男女生之間在體育運動方面有所差異,從而使得男女生在體育行為方面也有所差異。

表6 小學生不同性別每周鍛煉次數
性別的不同導致了男女生性格上的差異,男生大多數天生就比較豪放、不拘小節、活潑好動,女生則大多溫柔、乖巧等,這都影響他們的體育行為。并且由于受傳統思想的影響,限定了男女生之間很多的差異,在進行體育鍛煉時也有明顯的界限。
(3)對體育的認知與態度
認知決定了思維,思維決定了行為。對體育有了一定的認知,對體育鍛煉行為有更深的認知,就會對此更重視,就更愿意去花時間行動。態度決定一切,當對某件事情有正確的態度,做起來也會較為輕松。從表3中可以看出,少數學生覺得體育鍛煉無所謂。這些都是小學生對體育認知不了解,沒有意識到體育的真正意義,從而影響到體育行為。
(4)家長態度的影響
學生進行體育鍛煉,家長的態度也是十分重要的。家長支持,孩子就會更加積極主動地參與體育鍛煉。相反,父母不支持,學生也就不會經常進行鍛煉,更不可能形成良好的體育行為。該文對“小學生參與鍛煉家長的態度”進行了調查(見表7)。從數據中可以看出,絕大多數家長還是比較支持的,只有少數家長反對,這部分家長的孩子缺乏鍛煉的意識。所以,有一部分學生鍛煉次數少、課外也不主動鍛煉也可能是與家長對體育運動態度有關,這也是影響小學生體育行為的一個主要因素。

表7 小學生參與鍛煉家長態度
2.2.2 客觀因素
(1)學校因素
學校內的場地與設施、器材等是否充足與健全,對小學生的體育活動的參與非常重要。從表5中可以看出,學校中存在設施不足的現象。校園內的體育活動越豐富,就越能增加學生的體育興趣愛好,從而有更多小學生參與到體育活動中。從表1數據看出,很多學生是因為緩解學習壓力才進行體育鍛煉,所以教師需要貫徹體教融合的思想,合理安排學生的學習和鍛煉之間的時間。
(2)家庭因素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許多孩子的行為受到父母的影響。因此,小學生體育行為的發展也會受到家庭的影響。主要包括因忙于工作或者家務而沒有時間從事運動的父母,就更沒有時間對孩子進行指導,家長的職業對孩子的體育行為也是有很大影響的。例如,父母從事的行業與體育有關,便有利于孩子體育行為的發展。因為父母經常鍛煉孩子自然潛移默化地就受到影響。相反,如果父母從事的是與體育無關并且非常忙的職業,沒有太多時間陪伴孩子,也就不會重視培養孩子鍛煉的習慣,體育鍛煉的減少影響小學生體育行為的養成。
(3)社會因素
社會因素方面會影響學生對體育的重視情況和體育行為的養成。國家發布的有關體育方面的綱要或政策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大家對體育的關注度。特別是2019年國務院印發的《體育強國建設綱要》,要充分發揮體育在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新征程中的重要作用。國家政治制度越重視體育,就會使越來越多的人注重到體育,就能夠推動體育更好發展。所以,社會因素是影響體育行為的一個重要因素。
第一,小學生參與體育鍛煉的動機具有多樣性,部分學生還沒有認識到體育鍛煉的意義,沒有明確的目的和方向。
第二,小學生每周鍛煉的次數較多,但部分學生是被動的參與,積極性不高。
第三,小學生對體育鍛煉的重要性有較高的認知,但對終身體育的認知淡薄。
第四,學校存在場地設施不足,不能完全滿足學生的需求。
第五,影響小學生參加體育活動的因素多種多樣,主要是主觀因素,如小學生個人的興趣愛好、性別及對運動的認知態度;另外,還包括客觀因素,如學校、家庭、社會等。
第一,教師要向學生多普及體育有關知識,利用各種途徑進行宣傳。不定期地組織學生觀看體育賽事,鼓勵他們學習運動員身上的優良品質,提高學生對體育的興趣。
第二,加強完善學校體育場地設施,開設更多體育活動以滿足學生的基本需求,并修建專門的體育館,以確保下雨天也能繼續進行體育課和鍛煉。
第三,家長應改變文化成績是第一要務的觀念,在學習文化課的同時,也應多進行體育鍛煉。加強對小學生體育意識和體育行為的培養,鼓勵學生多進行體育鍛煉,與學生一起進行體育鍛煉。
第四,學校應積極開展豐富多彩的體育活動項目,在體育課上可以采用比賽的形式進行體育活動,激發學生的體育競爭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