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 菲,許向陽
(南京林業大學 經濟與管理學院,江蘇 南京 210037)
中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增長階段。經濟高質量發展是未來中國經濟發展的新指向,意味著經濟發展將進入提質保效新時期。高質量發展需要高質量人才供給、高科技力量驅動,高品質城市是高質量人才聚集地、高科技企業載體。城市經濟是高質量發展中不可小覷的單元。江蘇省是我國經濟大省,2017 年其13 個地級市經濟總量全部進入大陸城市經濟百強,2018 年經濟總量達92 595 億元,突破9 萬億元,位居全國第二。近年江蘇省城市經濟總量發展態勢良好,但經濟增速漸疲。在經濟高質量發展新時代,江蘇省應厘清其城市經濟發展現狀,精準施策,走好經濟高質量發展之道。
關于經濟增長質量,鈔小靜和惠康(2009)[1]、魏婕和任保平(2012)[2]利用主成分分析法測度了中國省際經濟增長質量。高質量發展是一個新概念有別于經濟增長質量,目前并沒有對其清晰的定義[3]。針對高質量發展測度,學者們多是基于中國社會矛盾、五大發展理念建立指標體系,采用熵值法、主成分分析等方法研究。張震和劉雪夢(2019)[4]采用AHP 法和熵值法對中國副省級城市經濟高質量發展進行測度。馬茹等(2019)[5]采用線性加權法測度地區經濟高質量發展指數。詹新宇和崔培培(2016)[6]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對省際經濟高質量發展測度分析。徐志向和丁任重(2019)[7]采用熵值法對中國省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綜合指數測度研究。
綜上可知,現有研究以主成分分析、AHP 和熵值法居多。主成分分析法、AHP 法和熵值法是比較成熟的傳統綜合評價法[8-10]。AHP 法確定權重具有一定的主觀性[11]。熵值法主要通過信息效度確定各指標權重,相對較少的考慮各指標之間的相關性[1]。主成分分析通過降維,可以消除指標間多重共線性,但以方差貢獻率確定權重,缺乏理論支撐[12]。因此,本文對因子分析法修正并結合TOPSIS 評價法,構建修正因子TOPSIS 綜合評價模型對江蘇省城市經濟高質量發展現狀測度分析。
各基礎指標的屬性及量綱的差異性會影響整體評價結果,故需對指標進行正向化和標準化處理。記Amχn=(aij)mχn;1≤i≤m,1≤j≤n為原始決策矩陣,其中,i為樣本數,j為指標數,aij表示第i個樣本的第j項指標數據。在指標正向化處理中,逆向指標采用取倒方式正向化,適度型指標可利用絕對值算子|aij-理想值|將其轉化為負向指標,再采用取倒方式正向化。對正向化后指標采用極差法進行標準化處理,得到規范化決策矩陣Ym χn=(yij)m χn,其中yij=

修正權重是利用變異系數法的變異系數修正因子分析的方差貢獻率與因子得分系數確定指標權重,具體計算方法如下:
1.計算指標內樣本間變異系數vj

2.計算指標體系公因子得分及方差貢獻率
利用SPSS 進行KMO(Kaiser-Meyer-Olkin)和巴特利特(Bartlett)球形檢驗是否適合因子分析。若適合分析,則以特征值大于1 或者累計貢獻率大于85%為標準提取公因子,得到方差貢獻率cj。最后,因子旋轉得到公因子得分系數fj。

3.計算修正后綜合權重wj其中,λj=vjχcjχ|fj|是變異因子系數。
TOPSIS 法是一種多準則決策方法。其核心思想是通過虛擬出決策矩陣的最優解和最劣解組合,計算待評價方案與最優解和最劣解組合的相對距離排序。已知規范化決策矩陣Ymχn=(yij)mχn,權重向量w=(w1,w2,…,wn)T,則加權規范矩陣Xmχn=(wj·yij)mχn=(xij)mχn;i=1,2,3,…,m;j=1,2,3…,n。
則其TOPSIS 綜合評價步驟如下:
1.計算評價樣本最優解和最劣解
2.計算評價樣本xi與最優解和最劣解的距離


顯然,評價樣本xi相對貼近度?[0,1]。若xi是最優解,=1;若xi是最劣解,=0。xi越靠近最優解,越大,反之越小。依此,對每個評價樣本排序。
高質量發展是創新成為第一動力、協調成為內生特點、綠色成為普遍形態、開放成為必由之路、共享成為根本目的的發展[2],其指導理念是五大發展觀[13]。在發展過程中,高質量發展更注重于技術的創新和要素的配置;在發展結果中,高質量發展更注重于福利的分配和發展的可持續性。高質量的測度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需要從經濟活力、創新效率、綠色發展、人民生活、社會和諧等多維度對其測度評價[14]。本文基于五大發展理念內涵,遵循指標體系的科學性、可測量性、完善性,從城市經濟發展持續性、協調性、開放共享性三個維度構建了測度體系(見表1),對城市經濟高質量發展進行基本評析。

表1 城市經濟高質量發展評價指標體系
本文所需原始數據源于2015—2018 年《中國城市統計年鑒》《南京統計年鑒》《無錫統計年鑒》《徐州統計年鑒》《常州統計年鑒》《蘇州統計年鑒》《南通統計年鑒》《連云港統計年鑒》《淮安統計年鑒》《鹽城統計年鑒》《揚州統計年鑒》《鎮江統計年鑒》《泰州統計年鑒》《宿遷統計年鑒》。
首先,對預處理后數據采用式(1)計算各指標變異系數vj。其次,對規范化數據矩陣因子分析,提取因子得分及方差貢獻率。因子分析前需要采用KMO 和巴特利特球形檢驗,驗證是否適合因子分析。采用SPSS 25.0 對指標數據進行KMO 和Bartlett球形檢驗。KMO 值0.748,sig 值0.000,可進行因子分析。以特征值大于1 為基準,提取5 個公因子,累計方差貢獻率達到82.511%,能較好地解釋總模型信息。為使各公因子現實意義更分明,采取方差最大法因子旋轉。結合因子分析結果利用公式(2)計算出總系統內指標權重及各維度權重及維度系統內指標權重,并得出加權規范化矩陣Xmχn=(xij)mχn。根據公式(3)和公式(4)確定TOPSIS 法的最優解和最劣解,采用公式(5)、公式(6)、公式(7)計算江蘇省13 個地級市2014—2017 年經濟高質量發展各維度子系統及綜合系統評價的相對貼近度,并對其排序,如表2、表3 所示。

表2 江蘇省城市經濟高質量發展維度系統評價表
1.江蘇省城市經濟高質量發展子系統測度結果分析
由表2 可知,城市經濟發展持續性中,南京經濟發展持續性最高,連云港最低。僅南京得分高于0.500,蘇州、常州、無錫、鎮江四個城市得分位于0.400~0.500 之間,其余8 個城市得分均在0.400 以下,約占江蘇省所有地級市的61.5%。表明江蘇省大部分地級市需要重視城市發展中創新的投入與產出以及發展中工業污染物的處理等環境問題。城市發展協調性得分前三的城市依次是南京、無錫和蘇州。這可能是因為,南京是江蘇省會城市,經濟發展過程中的資源配置有一定優勢,而無錫和蘇州臨近上海,受到上海經濟發展的溢出效應。綜觀江蘇省13 個地級市經濟發展持續性水平,全省有大部分地級市得分集中在0.300~0.500 之間,這些城市之間的經濟發展持續性水平相差較小。城市發展開放共享性得分最高的是蘇州,得分最低的是宿遷,兩者相差0.776,前者是后者的12.23 倍。全省13 個地級市平均得分0.405。其中有4 個城市得分高于0.500,分別是蘇州、無錫、常州、南京;有5 個城市得分低于0.300 0,得分從高到低依次是連云港、鹽城、淮安、徐州、宿遷。這表明江蘇省城市開放共享性平均水平高,但城市間差距異常明顯。
2.江蘇省城市經濟高質量發展總系統測度結果分析
從時間序列上看(見表3),江蘇省各地級市2014—2017 年經濟發展質量綜合水平總體逐年上升,各市在2017 年綜合得分增幅最大,高達35.85%。表明,近年來各市經濟發展正經歷由粗獷式發展向高質量發展的過渡轉型,且轉型成效逐年明顯。2014—2017 年城市經濟高質量發展平均綜合水平得分分布于0.227 3~0.584 2 之間,蘇州得分最高,連云港得分最低,城市高質量發展綜合水平均值為0.382 0,標準差為0.127 4。僅有5 個城市(蘇州、南京、無錫、常州、鎮江)得分高于均值,表明考察期間江蘇省各城市經濟高質量發展綜合水平存在較大差異。為進一步客觀分析江蘇省城市經濟高質量發展狀況,利用SPSS 25.0 對江蘇省城市經濟高質量發展水平聚類分析(見圖1),可將江蘇省城市經濟高質量發展水平劃分為三大類。第一大類由高質量發展卓越型城市組成,包含蘇州、南京、無錫三市。這些城市綜合得分均大于0.500 0,在經濟發展過程中不僅注重經濟總量的提升,還注重經濟質量的改善,綜合水平遠遠高于其他城市。第二類由高質量發展良好型城市組成,包含常州、鎮江、南通、揚州、泰州五市。這些城市綜合發展水平介于0.345 2~0.480 4,整體態勢良好。其中,常州和鎮江是發展潛力型城市,綜合水平均在0.400 0 以上,在發展過程中處理好產業結構、污染處理等問題,極有可能躍升進第一類。第三類由高質量發展一般型城市組成,包含鹽城、徐州、淮安、宿遷、連云港五市。此類城市經濟高質量發展綜合水平相對靠后,其中鹽城和徐州是潛力股,綜合水平均大于0.300 0,與第二類中除常州與鎮江外其他城市差距較小,在發展中處理好自身問題后,有望躍進第二類。

表3 2014—2017 年江蘇省城市經濟高質量發展綜合評價表

圖1 江蘇省城市經濟高質量發展譜系圖
本文以江蘇省13 個地級市為研究對象,利用改進的綜合評價方法,測度江蘇省城市經濟高質量發展水平。研究發現:在城市高質量發展子系統里,各城市均有其相對優勢,具體表現為南京、徐州、常州、揚州、泰州城市經濟發展持續性相對較好;無錫、鹽城、鎮江、宿遷城市經濟發展協調性較好;蘇州、南通、連云港、淮安城市經濟發展開放共享性較好。在城市高質量發展總系統里,江蘇省城市高質量發展綜合水平均值0.382 0,整體發展較好。將13個地級市綜合發展水平聚類分析后,將其劃分為卓越型、良好型、一般型三類,卓越型城市3 個,良好和一般型各5 個。其中,卓越型城市集中于蘇南地區,良好型城市主要位于蘇中,一般型城市位于蘇北。江蘇省城市經濟高質量發展綜合水平由南向北梯度遞減,形成“南高北低”的空間格局。基于以上分析及結論,為提高江蘇省城市經濟高質量發展水平,本文提出以下建議:
(1)城市高質量發展持續性方面。城市可持續發展動力是創新。企業應該自主創新,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減少工業發展伴隨的環境污染。政府應該嚴控生態紅線,制定符合集約生產的低排、低耗標準。另一方面,江蘇省是中國教育大省,人才資源充沛。可搭建高校、科研院所與企業的合作平臺,加強產學研合作,以互助、互利、互通的合作形式推進理論成果轉化。
(2)城市高質量發展協調性方面。城市協調發展包含城鄉協調、產業協調、發展與環境協調。可以通過完善城鄉交通網絡體系打破城鄉的空間隔離,統籌制定城鄉發展規劃,將技術、資本、人力等要素從城鎮向農村轉移,促進城鄉產業融合。另外,利用江蘇省經濟實力雄厚的優勢,有選擇性地資助新型科技研究項目,制定激勵政策促進新能源、新材料產業積極發展。
(3)城市高質量發展開放共享性方面。城市發展開放共享性是江蘇省城市經濟高質量發展轉型的主要優勢,今后發展中需要繼續保持。一方面,應該進一步完善公平分配和社會保障機制,確保所有公民能夠平等的享受到城市經濟發展帶來的紅利。另一方面,深化“放管服”改革,簡政放權,創新監管體系,打造良好的外貿營商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