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政綱
急性腦梗死是腦血管疾病中較為常見的一種急重癥,此病的特點是高死亡率、高發病率和高致殘率,對人們的健康危害極大,甚至會威脅其生命安全。急性腦梗死是造成中老年人死亡、致殘的重要原因之一,其發病機制是因腦部血液循環障礙,缺血、缺氧所致的局限性腦組織的缺血性壞死或軟化,臨床又名缺血性腦卒中,若不及時搶救治療,將會威脅患者的生命安全[1]。現階段治療急性腦梗死最有效的方法是早期溶栓,但由于溶栓時間和條件的限制,很多患者錯失溶栓機會影響其預后康復效果,因此選擇更安全有效的藥物治療來幫助患者改善神經功能和生活能力尤為重要。基于此,本文將對收治的急性腦梗死患者展開系統調查,重點分析巴曲酶的臨床作用及安全性。
1.1 一般資料 從2019 年5 月~2020 年12 月本院收治的急性腦梗死患者中抽選出88 例展開研究調查,依據隨機雙盲法分成對照組和觀察組,各44 例。對照組,男女比例為24∶20,年齡48~78 歲,平均年齡(63.28±5.33)歲;梗死位置:基底節區20 例,腦葉10 例,其他14 例。觀察組,男女比例為25∶19,年齡49~80 歲,平均年齡(64.22±5.44)歲;梗死位置:基底節區21 例,腦葉11 例,其他12 例。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均符合《中國腦血管病防治指南診斷標準》中急性腦梗死的診斷標準,經頭顱CT、磁共振成像(MRI)確診;發病至入院時間<72 h;患者及家屬均知情并已簽署同意書;已獲得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排除標準:合并腦出血、大面積梗死、腦部惡性腫瘤;近期有腦部手術史;短期使用抗凝、溶栓藥物治療;藥物過敏體質;精神疾病史;身體殘障者。
1.2 方法 患者入院后均接受吸氧、降壓、補液、糾正血糖、溶栓、抗凝、抗血小板、神經保護等對癥治療,完成相關檢查和化驗,了解患者的既往病史和過敏史。對照組給予依達拉奉注射液治療,取30 mg 與生理鹽水(100 ml)混合以靜脈滴注方式給藥,2 次/d,30 min/次,堅持治療14 d。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接受巴曲酶治療,以靜脈滴注方式需在第1、3、5 天分別用藥10 萬、5 萬、5 萬單位治療,將巴曲酶與生理鹽水混合,在30 min 內滴完[2]。持續用藥治療1 個月。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①評價兩組臨床療效,判定標準:顯效:腦部供血正常,肢體活動自由,生活完全自理;有效:腦部血液循環改善,其肢體功能明顯好轉,部分生活可以自理;無效:腦神經功能改善無變化,肢體功能障礙,生活無法自理,依靠他人幫助。總有效率=顯效率+有效率。②用NIHSS 測評患者的神經功能缺損程度,分值0~42 分,得分越高表示其神經受損越嚴重。③以ADL 評估其生活自理能力,總分100 分,得分與生活能力呈正比。④分別在治療前后檢測患者的凝血指標,包括PT、FDP 以及APTT。⑤評價并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后的腦血管儲備功能,主要包括PI、CVR、MCV 增加值。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3.0 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臨床療效對比 觀察組中,顯效35 例(79.55%)、有效8 例(18.18%)、無效1 例(2.27%);對照組中,顯效32 例(72.73%)、有效5 例(11.36%)、無效7 例(15.91%)。觀察組總有效率為97.73%(43/44),高于對照組的84.09%(37/44),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4.9500,P<0.05)。
2.2 兩組NIHSS 評分和ADL 評分對比 治療前,兩組患者的NIHSS 評分和ADL 評分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患者的NIHSS 評分低于對照組,ADL 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NIHSS 評分和ADL 評分對比(,分)

表1 兩組NIHSS 評分和ADL 評分對比(,分)
注:與對照組治療后對比,aP<0.05
2.3 兩組凝血指標對比 治療前,兩組PT、APTT、FDP 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患者的PT、APTT、FDP 均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凝血指標對比()

表2 兩組凝血指標對比()
注:與對照組治療后對比,aP<0.05
2.4 兩組腦血管儲備功能對比 觀察組患者的PI、CVR、MCV 增加值均顯著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腦血管儲備功能對比()

表3 兩組腦血管儲備功能對比()
注:與對照組對比,aP<0.05
急性腦梗死現已成為危害人類健康的重點關注疾病之一,主要由腦缺血后再灌注造成自由基發生連鎖反應而加速神經元壞死,故臨床將自由基連鎖反應作為腦組織損害的重要機制。急性腦梗死患者的最佳搶救治療時間是發病后6 h 內,一旦錯過最佳治療時機,不僅會增加患者的生命風險,還會導致其預后效果不理想,遺留后遺癥,因此尋找最佳、安全、有效的治療方案至關重要[3]。臨床針對急性腦梗死的治療主要通過抑制自由基的產生并徹底清除自由基治療為主,同時還能發揮出對缺血并再灌注細胞的損傷進行保護。選擇溶栓藥物是當前最佳的選擇,此類藥物能降低纖維蛋白原,抑制血栓形成,增加腦部血液循環和供應,保護腦神經功能,但臨床藥物類型眾多,而且藥效不統一[4]。
本文研究中針對急性腦梗死患者推薦采取巴曲酶治療,巴曲酶是從蝮蛇中提取出的一種高純度類凝血酶樣物質,能增加纖溶酶原激活劑的釋放,進而降低血漿纖維蛋白原水平。巴曲酶為溶栓藥物,具有溶血栓、促循環的作用,能降低血液中纖維蛋白原水平,調整血粘度,改善微循環,增加血流灌注量[5-7]。巴曲酶能直接作用在血漿纖維蛋白A2 鏈,進而誘發內皮細胞釋放纖維蛋白溶解酶原激活劑(t-PA),使得纖維蛋白無法形成血栓,快速在血液中被溶解,保護血管內皮細胞,促進神經再生,提高腦血管儲備能力,避免腦組織陷入惡性循環中[8-10]。該藥物也屬于一種類凝血酶,是直鏈糖蛋白類化合物,與纖維蛋白的親和性高,不受發病時長的限制,特別適用于已經錯過最佳治療時機的急性腦梗死患者,是當下的首選溶栓藥物[11,12]。而對比依達拉奉注射液,此藥為自由基清除劑及抗氧化劑,主要作用是抑制并清除自由基,防止脂質氧化,減緩神經細胞死亡,減輕腦水腫,保護神經系統。采用巴曲酶聯合依達拉奉協同治療不僅能改善腦部微循環,還能防止腦梗死面積繼續擴大,并在短時間內快速溶解血栓,減輕對神經功能的損害程度[13]。本研究顯示,觀察組總有效率為97.73%(43/44),高于對照組的84.09%(37/44),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患者的NIHSS 評分低于對照組,ADL 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患者的PT、APTT、FDP 均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的PI、CVR、MCV 增加值均顯著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聯合應用巴曲酶與依達拉奉治療見效快、不良反應少,安全性可靠,不僅可以改善患者受損的腦神經,還能提高其生活能力,增加其機體腦血管儲備功能[14]。
綜上所述,急性腦梗死患者搶救治療中選擇巴曲酶有利于改善其腦神經功能和腦血管儲備功能,促使患者盡快恢復正常的生活自理能力,值得臨床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