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偉
中國有56個民族,不同民族在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了不同的文化,促進了中國文化多元性局面的形成。民族音樂不僅是人們日常娛樂、休閑的重要內容,而且是民族身份的象征,如提起馬頭琴曲人們就會想到蒙古族等。少數民族音樂經過多年發展形成了獨特的音樂文化,成為中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本文通過分析少數民族音樂文化的傳承方式、教育功能以及面臨的問題,探索其創新發展方式,以期促進少數民族音樂文化的進一步發展,并為以后的相關研究提供借鑒。
一、少數民族音樂文化的傳承方式
少數民族音樂文化的傳承方式包括“師傳眾習”的師徒傳承、“父承子襲”的家庭傳承以及“民俗活動”的自然傳承等。通過這些傳統傳承方式,少數民族音樂文化得到持續性發展。
(一)“師傳眾習”的師徒傳承
“師傳眾習”的師徒傳承方式簡單來說就是由技藝精湛者(即師傅)向徒弟傳授音樂文化知識,徒弟通過聆聽、練習等方式掌握相關技巧,并在師傅帶領下完成一首又一首的曲目。在眾多傳承方式中,“師傳眾習”是一種非常普遍的傳授方式,一方面是因為其效率較高,另一方面則是由于這種傳承方式經濟投入較少。例如,在“師傳眾習”傳承方式中,徒弟并不需要交付巨額學費專門學習,他們僅需每天在固定時間前去聽課或者是觀看師傅表演,這種授課方式靈活性較強,無論是師傅還是徒弟都不會受到時間、地點等要素的限制。除此之外,師傅向徒弟傳授技藝的目的是實現傳承,確保民族音樂文化能夠永久流傳,為了實現這一目標,師傅會帶領徒弟在不同場所演奏,幫助他們掌握不同場所應展現的不同音樂風格。
(二)“父承子襲”的家庭傳承
“父承子襲”的家庭傳承是指父傳子、母傳女,這是少數民族音樂文化的傳承方式之一,這種傳承方式主要受到中國傳統“家天下”思想的影響。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父母的生活習慣及行為方式等會對孩子產生很大影響,同樣,父母對民族音樂文化的感知也會影響孩子。例如,巍山彝族流傳“不吹笛子不上路,不唱山歌不出門”的俗語,他們的日常生活與民族音樂息息相關,民族音樂已經成為他們生命的一部分,家中孩子會深受這種氛圍的影響,自覺學習民族傳統音樂。在孩提時代,母親背著孩子干活的過程中會吟唱歌曲;入睡時,父母會為孩子吟唱晚安曲,當然這種晚安曲并不是傳統認知中的晚安曲,而是具有民族特色的《哄娃娃調》。父母的歌聲日夜陪伴孩子,孩子長期處于這樣的氛圍中,自然會對民族音樂產生強烈的興趣。
(三)“民俗活動”的自然傳承
“民俗活動”的自然傳承是指人們在舉辦民俗活動時,會從民族歌曲中選出合適的曲目用于烘托氛圍,有些民族音樂與民俗活動原本就是一一對應的關系,人們在舉行民俗活動的過程中自然會受到民族音樂的熏陶。從傳統意義上的民俗活動來看,很多少數民族會在特定節日演繹音樂文化內容,如“打歌”在彝族人的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人們在重要民族節日以及需要慶祝的時刻都會“打歌”?!按蚋琛辈⒉皇侵改骋惶囟ㄇ?,它是集歌、舞、樂為一體的藝術形式,人們在各種重要日子“打歌”,會潛移默化地讓更多人了解“打歌”的內涵。除此之外,彝族在宗教活動中也會“打歌”,這類“打歌”與民俗活動中的“打歌”有所區別,其場地更寬廣、參與人數更多、影響力更大??梢钥闯?,無論是傳統意義上的民俗活動還是宗教活動中的“打歌”,都是對民族音樂文化的自然傳承。
二、少數民族音樂文化傳承的教育功能
少數民族音樂文化的傳承具有一定的教育功能,如個體行為塑造功能、群體社會維系功能、族群文化認同功能等。
(一)個體行為塑造功能
少數民族音樂文化傳承具有塑造個體行為的功能,這主要體現在以下兩點。首先,有助于形成個人品質。少數民族音樂文化作為民族文化的一種,已經深深融入少數民族的血液中,這就意味著人們在不知不覺中受到音樂文化內容的影響,進而改變自己的行為方式。在現實中,有很多少數民族音樂文化內容涉及為人處世的方式,如彝族音樂中的歌詞“來了不要后面站,不敢你就早別來”告知人們要勇于接受挑戰,面對壓力時不要退縮,要勇敢面對。可以看出,少數民族音樂文化具有形成個人品質的重要作用。其次,有助于傳承傳統生活方式。少數民族的歌曲比較通俗,多是將人們日常生活方式或者每日要做的事情編入歌曲。對于少數民族民眾來說,身邊的一切事物都可以成為歌曲來源。在這種情況下,少數民族音樂文化代代相傳,由此實現生活方式的代代相傳,體現出一定的個體行為塑造功能。
(二)群體社會維系功能
少數民族音樂文化傳承具有群體社會維系功能,這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首先,少數民族音樂文化是民族身份的象征。各個民族在漫長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了屬于自己、獨一無二的文化內容,主要原因在于生活環境以及生活方式等的不同,從這一角度來看,少數民族音樂文化已經成為獨特的文化烙印,成為民族身份的象征。其次,民族音樂文化是人們社交的基礎。在很多少數民族民眾的認識中,音樂是生活的一部分,他們通過音樂交友、選親等,表明音樂是社交的基礎,體現出少數民族音樂文化的群體社會維系功能。
(三)族群文化認同功能
從本質上來說,少數民族音樂文化是族群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民族音樂文化的認同就是對族群文化的認同。音樂在少數民族日常生活中占據非常重要的地位,這就意味著少數民族民眾對族群文化有著普遍認同。
三、少數民族音樂文化傳承面臨的問題
現階段,少數民族音樂文化傳承面臨一些問題,如文化全球性沖擊、大眾文化沖擊以及傳承環境與方式的影響等,不利于少數民族音樂文化的進一步發展。
(一)文化全球性的沖擊
文化全球性的沖擊是少數民族音樂文化傳承面臨的問題之一,這主要體現為世界音樂文化的多樣性在一定程度上擠壓了少數民族音樂文化的生存空間。在經濟全球化發展以前,國人對世界上其他國家知之甚少,民族音樂文化在國人心目中具有重要地位。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以及中國對外開放,世界各種音樂文化進入中國,如搖滾樂、爵士樂等,為人們帶來全新的聽覺體驗,引起了人們的追捧,影響了少數民族音樂原有的地位。以嗩吶為例,嗩吶是中國傳統民間樂器之一,長久以來,它都在各種慶?;顒又姓紦匾匚弧!栋嬴B朝鳳》更是嗩吶曲目中的精品,很多人都以親耳聽到《百鳥朝鳳》為榮。隨著各種西洋樂器的出現,嗩吶的地位大不如前,現階段已很少有人會將嗩吶應用于各大活動中。
(二)大眾文化的沖擊
少數民族音樂文化傳承面臨大眾文化沖擊的問題,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首先,流行音樂的興起。流行音樂并不是一個專門的音樂分類,是指以通俗唱法演繹通俗內容的曲目。這種音樂形式由于專業性較低,普通社會大眾即使缺乏專業音樂素養也能欣賞,其在進入中國市場初期就引發了人們的追捧。綜觀現階段國內音樂市場,無論是娛樂圈中的知名歌手還是普通酒吧駐唱歌手,都以演唱流行音樂為主,民族音樂的市場空間越來越小。其次,流行文化的興起與發展。流行文化是一種在短時間內引發熱潮的文化現象,如文創文化等。這類文化具有重大社會影響,是快節奏生活方式的產物。而少數民族音樂文化是歷史積淀的產物,其是在漫長歷史發展過程中逐步發展與完善的,難以適應快節奏的生活方式,也難以激發當代年輕人的興趣。
(三)傳承環境與方式的影響
傳承環境與方式的影響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一方面,從傳承環境來看,目前國內文化環境不利于少數民族音樂文化的傳承。少數民族多居住在偏遠地區,他們的音樂文化也多是從大山走出來的文化,這種文化的受眾范圍較小,難以引發較大范圍民眾的關注。雖然現在很多商業公司在挖掘、搜集少數民族文化,打著傳承少數民族音樂文化、擴大少數民族音樂文化影響力的旗號,但事實上,他們僅是從搜集到的文化內容中提取值得利用的元素,并將其交由專業人士改編后由流行歌手演唱,使得聽眾僅停留于欣賞歌曲本身,忽略了挖掘歌曲背后的文化因素,不利于少數民族音樂文化的傳承。另一方面,從傳承方式來看,現階段很多少數民族音樂文化的傳承人都并非“從山里走出來的孩子”,這就意味著他們雖然能夠演唱少數民族歌曲,卻難以準確傳達少數民族音樂文化內涵。
四、少數民族音樂文化的創新方式
(一)積極吸收新興事物,豐富文化內涵
積極吸收新興事物,豐富文化內涵是少數民族音樂文化的創新方式之一。首先,少數民族音樂文化在發展過程中要注重融入新興元素。所謂新興元素,是指時下流行元素。雖然大眾流行文化的發展模式與少數民族音樂文化的發展模式存在較大差距,但是這并不意味著二者之間是涇渭分明的,文化內容都有一定的共通性。例如,少數民族音樂文化可以積極吸收現階段風頭正盛的流行音樂文化元素,在二者的融合發展中實現對少數民族音樂文化的創新。目前,阿寶、趙雷等人都是通過融合流行音樂文化元素和少數民族音樂文化元素大獲成功。其次,借助新興技術等擴大少數民族音樂文化影響力。隨著時代的進步,尤其是互聯網的出現,地理環境不再是阻隔人們交流的因素,只要接通互聯網,消息就能夠傳遍全球。少數民族應當積極借助互聯網傳播音樂文化內容,提升自身音樂文化的知名度和影響力。
(二)變革現有傳播方式,創新傳播渠道
變革現有傳播方式,創新傳播渠道是少數民族音樂文化的創新方式之二。首先,少數民族應當積極通過微博、微信等平臺傳播音樂文化。與傳統傳播方式相比,微博、微信等新興平臺受眾范圍較廣。少數民族音樂文化在發展過程中要注重變革現有傳播方式,積極應用各類新興平臺擴大傳播范圍。其次,要積極通過網絡直播等方式強化互聯網用戶對少數民族音樂文化的了解。網絡直播是一種新興傳播方式,具有低門檻、低投資等特征,這些特征使其在誕生之初就廣受歡迎?,F如今,網絡直播逐漸成為一種主要傳播方式。少數民族音樂文化在創新發展過程中,可以借助網絡直播平臺創新傳播渠道,緊隨時代發展潮流,提升少數民族音樂文化的影響力。
(三)搭建音樂展現平臺,活躍傳播方式
搭建音樂展現平臺,活躍傳播方式是少數民族音樂文化的創新方式之三。首先,突破現有音樂展現平臺束縛。目前,很多少數民族尚未形成傳播音樂文化的意識,不注重通過改變音樂展現形式等方式,提升自身音樂文化知名度,導致少數民族音樂文化發展式微。若想促進少數民族音樂文化的傳承與進一步發展,就需要改變過去“孤芳自賞”的呈現方式,積極搭建音樂展現平臺,通過借用新興技術等方式豐富展現渠道。其次,舉辦民族音樂文化節,積極宣傳,提升音樂文化節的知名度。在音樂文化節中,各少數民族可以集中展現本民族的文化內容,促進少數民族音樂文化內容的傳播。因此,各少數民族應當定期舉辦音樂文化節,積極通過網絡等渠道進行宣傳,在提升音樂文化節知名度的同時,吸引更多人前來欣賞少數民族音樂。
五、結語
少數民族音樂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不僅體現了少數民族民風、民俗等特征,還折射出少數民族民眾的生活方式,是深入了解不同民族特征的窗口。從這一角度來說,傳承與創新少數民族音樂文化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它不僅是彰顯我國文化多樣性的重要載體,同時也是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重要組成部分。雖然近些年來,文化全球化趨勢以及大眾文化的興起擠壓了民族音樂文化的生存空間,但是這些問題并不是無法解決的。從長遠來看,可以通過積極吸收新興事物,豐富文化內涵;變革現有傳播方式,創新傳播渠道;搭建音樂展現平臺,活躍傳播方式等促進少數民族音樂文化的進一步傳承與創新。
參考文獻:
[1]朱敬文.中國少數民族音樂文化的當代傳承與創新[J].當代音樂,2021(2):69-71.
[2]周鵬雁.內蒙古地區中學民族音樂教育方法調查研究[D].呼和浩特:內蒙古師范大學,2020.
[3]何澤蘋回歸·重建·塑造[D].南京:南京藝術學院,2020.
[4]王海霞.東北滿族民歌演唱藝術研究[D].長春:東北師范大學,2019.
[5]謝姿媚.高校少數民族音樂教育的改革創新研究:評《中國民族音樂文化傳承與高校音樂教育研究》[J].林產工業,2019(10):80.
[6]李俠斌.論少數民族傳統音樂文化的傳承與創新[J].黃河之聲,2017(19):81.
[7]楊依潓.民族音樂融入大學課程的條件和程序研究[D].南寧:廣西民族大學,2017.
(作者單位 焦作師范高等專科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