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珊
數學,人類文化主要組成部分之一,伴著當代信息技術的高速發展,社會的進步和人類的發展已離不開它,并廣泛應用于人們的社會生活與生產中。然而,在實際的數學課堂中,受應試教育的功利性和傳統教學觀念的影響,數學教學的人文教育功能受到弱化。因此,有必要重新審視數學教學的價值觀,讓人文教育回歸數學教學。
基于數學課程目標的需要
長期以來,應試教育衍生的激烈升學考試競爭,使教師忽視數學課堂人文方面的分析與討論,只重視知識的講授和技能的訓練,數學的人文性被數學的功利性所取代。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版)》提出了“知識技能、數學思考、解決問題、情感態度”四個維度的總目標,學生在展開數學思考,進行問題解決,建立情感態度的過程都立足于知識技能的學習基礎上,知識技能的習得也必將推進其他三個目標的發展。知識技能建基于學生的領會知曉,數學思考、解決問題建基于學生的掌握運用,情感態度建基于學生的興趣愛好。這四個目標,不是獨立分裂的,而是一個互相交融、密不可分的有機整體:其根本出發點是重視學生的素質教育,以生為本,要求教師在數學課堂教學中考慮學生的文化精神追求;強調培養學生對數學活動的興趣和情感,重視數學知識與生活實際的聯系。因此,數學教學不能是乏味的概念和抽象的符號,而應是具有豐富文化和人文內涵的學科。數學作為人類文明進步的一種求知活動已有悠久歷史,把人文教育融合到數學教學中,體現數學的人文價值,發揮其育人功能,讓每位學生在獲得必需的知識技能的同時,獲得情感和價值觀的和諧發展,不僅是社會發展的需要,更是實現數學課程目標的需要。
基于數學課堂現狀的需要
從表面看,數學是研究數量關系和空間形式的邏輯性學科,這使得教師在開展數學課堂教學時,容易把教材視為概念、定理和公式的推理與剖析,認為數學學習就是知識的練習與積累,把數學歷史性、文化性的材料視為可有可無隨意刪減。
例如,在“認識人民幣”教學中,教師利用換幣和習題這種機械地數和算的練習形式,促使學生能夠熟練運用元、角、分三個人民幣單位的進率關系。人民幣與學生實際生活有著密切的聯系,了解人民幣的歷史起源對學生認識人民幣很有意義。機械練習不僅使數學知識遠離學生生活經驗,讓學生失去學習數學的興趣,還割斷了社會生活與數學知識之間的聯系,違背了數學為生活服務的目的,無法跳出狹隘的數學工具性,遮蔽了數學知識的人文價值,不利于素質教育的推進。
又如,在“圓錐的體積”教學中,教師通過課件讓學生觀看圓柱變圓錐的演示過程,然后總結出圓錐體積的計算公式,最后讓學生套用公式進行習題訓練。雖然,在教學效果上學生能計算練習題的答案,但在學習興趣和學習態度上,學生則缺乏激情和想象力。這是因為,教學過程中教師過于關注學習結果,忽略了數學知識科學探究的嚴謹精神和學生自主學習的需要,使數學知識與學生脫離,學生被動地掌握知識,讓教學與數學教學目標相悖。數學教學要走出應試教育,就要在教學中重視學生的認知需要、個人價值、自由創造、學習潛能,使學生的智力與情感和諧發展,發揮數學課程的育人功能,充分體現課標“情感與態度”這一維度的意義所在。
人文教育走進數學課堂的可能之徑
正視數學的人文精神
《普通高中數學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提出,通過數學課程的學習,讓學生樹立善于思考,勇于質疑,嚴謹求實的科學精神。作為科學重要內容的數學,似乎與人文精神“毫不沾邊”。然而,作為科學重要內容的數學,其本來就包含著對真理的追求并為之奮斗、面對現實探索規律、以科學成果造福人類、實現人與自然的統一并推進人的全面發展等內容,是“尋實”的精神、“尋真”的精神、“尋美”的精神、“尋善”的精神的反映。這種尋實、尋真、尋美、尋善的“科學精神”本來就是一種“人文精神”。所以,教師在看到數學的科學知識的同時,還需要看到數學當中的科學精神(人文精神),決不能將數學作為獨立于人文精神之外的科學。
深思數學的人文要素
“數學是什么?教師如何看待數學?學生如何學數學?”這不僅是數學的學科問題,也是歷史問題。數學內容的演變和發展,數學概念與定理、法則的產生都有其歷史背景。歷史的就是人文的,數學發展的歷史蘊含著豐富的人文要素。數學概念與定理、法則之間的系統知識網絡不僅與數學知識產生的歷史背景相互關聯,并在歷史的時空中更好地呈現。因此,除了通過教材呈現數學知識,教師還需要為學生構建宏大的歷史時空,重現歷史事件,通過歷史呈現數學。
關注數學的人文過程
教育是人類一種特殊的交往活動,課堂教學作為教育的一部分,就更特殊了。數學課堂既是學生的一個認知場所,也是學生的一個情感場所。教師與學生的課堂教學活動,受認知因素影響的同時,也受各種情感因素的影響。關注數學的人文過程,就是要關注數學課堂教學中學生的情感需要、興趣需要,讓學生通過課堂學習數學知識的同時,陶冶學習興趣,習得學習習慣,提升學習自信,發展學習能力,讓學生深切體會數學學習的趣味,領悟數學的應用意義、科學意義、文化意義和審美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