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蘊
關鍵詞:高校教育;規則意識;教育路徑
在現實生活中,經常會看到一些高校學生規則意識不足的新聞。高校學生規則意識需得到重視,同時也應加強教師的指導作用,采取有效教育路徑來解決其存在的問題。
一、高校規則意識概念和現狀
(一) 高校規則意識概念
高校是人才培養的重要基地,高校學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和實現偉大中國夢的主力軍,肩膀上肩負著建設國家的偉大使命。所以,大學生的思想觀念、價值取向培養十分重要,大學生擁有何種規則意識會影響社會秩序發展。教師作為學生的引導者,也需要建立正確的規則意識,成為學生的榜樣。規則意識簡單來說就是高校教師和學生對國家法律法規、社會道德規范、學校管理制度等規則的認知、認同與遵守。高校規則意識的形成主要是對未知規則的了解,并內化外在規則于心,外化內在規則價值于行的過程。簡單來說,是將他律轉化成自律的一個過程[1]。
(二) 高校規則意識現狀
1、學生個性化特征顯著,缺乏社會擔當。當下高校學生最主要的特點是個性獨立張揚,在處理事情時往往先考慮自身利益。在社會激烈競爭下,希望表達自身渴求并獲得社會認可,這本來是一種正常的個體需求,但當這種需求太過迫切,僅以自我為中心時,便會淡化學生對社會的責任和義務,進而破壞社會規則。另外,因為學生缺乏社會擔當,所以在現實中能看到一些大學生違背道德的行為,知行背離,最終導致道德踐行落后于道德認知的情況。
2、教師規則認同認知不同,教學方式單一。在互聯網背景下,西方各種思想文化也能夠為高校教師所了解,其中一些不良思想也會對其產生影響。雖然高校教師具有一定的法律知識,但一些教師的法治意識卻并未得到同步提升。一方面,在社會法治權威尚未完全建立的現實下,某些高素養的教師對法律缺乏必要的認同感和正確認知,甚至做出一些違法行為。另一方面,因為教師在教育學生規則意識的時候所采取的教學方式單一,無法激發學生興趣,教學效果不佳。
二、高校規則意識教育面對的問題
(一) 師生規則認知系統性不足,認知有待強化
規則意識形成的基礎是規則認知,擁有強規則意識的人對規則會有具體、系統的認知。規則的認識源于生活、工作和學習,對高校師生來說,其規則水平參差不齊,系統性不足,認知有待加強。高校師生對規則內容的認識,法律法規認知要低于道德規范、學校規則等。因為在高校教育學習中經常接觸的是道德規范、學校規則等,而對法律法規的教育則集中于高校思政教育課,不平衡的認知培育使高校教師認知系統性不足,仍需強化。
(二) 不規則行為時有出現,行為仍待增強約束
規則行為是高校規則意識強弱直觀的表現,教師和學生遵守規則的行為并非天生的,而是在規則意識的作用下形成的,廣義規則涵蓋了規則行為與不規則行為。不規則行為就是違反規則的行為,該行為不符合社會發展規律。在現代社會,雖然有許多教師和學生敢于創新、努力探索的身影,但也有一些違規行為頻繁爆出的新聞。對于一些橫穿馬路、翻越欄桿、破壞綠化、亂扔垃圾等不規則行為仍待增強約束[2]。
(三) 部分師生知行不一,遵守規則缺乏主動積極性
規則意識主要通過遵守規則的行為來體現,對遵守規則行為進行考量,能看出部分師生的規則認同是否轉化為規則行為,且轉化程度怎樣。規則只有被遵守,才能發揮其價值。就相關調查來看,大部分人能正確認識規則的作用,但是在遵守規則的行動中卻往往不能與認知相匹配,從而出現知行不一表現,遵守規則缺乏主動積極性。
三、高校規則意識教育的有效途徑
(一) 以思政課堂為載體,加強規則認知系統性
高校思政課是進行規則意識教育的重要載體,在教學的過程中,不單單能提升學生規則意識,還能強化教師規則意識,實現師生的共同進步。通過充分發揮課堂教學的作用,能幫助學生在認知上建立起完整的規則意識系統。高照明教授曾言:“人們現象中的行為越軌意識,不過是內在精神世界狀態的具象化。”因此,只有建立起學生對規則的正確認識,才能引導學生發自內心的認同規則并自覺遵守[3]。
教師要在自身認同認知規則的基礎上,制定規則意識教學計劃和方案。一方面,教師可以在課堂教學中給學生介紹國家法律和有關政策,讓學生能清晰地了解公民享有的權力與需履行的義務,懂得各類行為會導致的后果和自己要承擔的責任。并且,在教授法律法規的同時,也應著重培養學生的法律意識和法律素養,提升其責任意識和義務觀念。另一方面,高校思政課需要貼近生活、貼近現實、貼近學生。教師可以通過舉案例、組織討論等方式給學生講解社會新聞,讓學生分小組進行討論,明白缺乏規則意識、不遵守規則會導致的嚴重后果。教師可以在課堂上和學生一起探討宿舍文明規范、教室課堂規則、校園文明行為規范,讓學生深刻了解自己存在的一些不文明的違反規則的行為,從而積極改正,自覺遵守規則。思政教學的開展,需要教師主動深入到學生日常生活中去,了解學生不遵守規則的原因,針對學生的困惑,用嚴謹、科學、有邏輯的思維來為學生解決問題。
(二) 教師言傳身教,發揮引路者榜樣作用
高校教師是學生的引路者,其規則意識和行為規范會直接對學生產生影響。一方面,教師強化自身規則意識,提升規則認同認知,創新規則教育方式的行為能成為學生的榜樣。另一方面,教師在日常教學管理中借由規則進行管理的態度和行為也是學生養成規則意識的導向標。首先,教師表現出的遵守規則的行為與態度本身能起到示范帶頭作用。教師要先正視自身存在的不規則行為問題,主動認錯,積極改正,然后再通過和學生的語言交流、行為指導來感染和引導學生,讓其不知不覺地養成規則意識和良好行為習慣。規則意識的培養包括多個方面,不光有學習,還有生活方面,單純依靠課堂教學是不夠的,還需要教師在生活中時刻發揮榜樣與熏陶作用[4]。其次,教師在日常教學管理中管理學生也要遵守規則。教師日常管理的公平公正對學生規則遵守的態度和行為是有著深遠影響的。大學生日常教學規律為規則之治,需從管理細節入手。如,在日常學習中要完善學習成績評分規則,在評獎評優的過程中也需要嚴格依照評獎評優的制度規則來開展,從而保證其公平公正。在經濟生活中,要關注學生的經濟誠信行為,包括學生繳納學費、申請貧困生補助等情況,學生在創業就業和人際關系交往中的規則遵守情況也需予以關注。
(三) 知行合一全程管理,激發遵守規則主動積極性
針對高校中一些教師和學生存在的知行不一、行為無法匹配認知、遵守規則積極性不足的問題,主要可從以下方面著手探索規則意識教育有效路徑。第一,突出專業特點。高校有各種各樣的專業,對學生的專業素養要求也不同,各專業可以根據不同專業特點,開展主題多樣、形式自定的規則意識主題教育班會。各專業在交流中思考每個領域的規則,有助于潛移默化地樹立規則意識,從而使學生能在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中自覺主動積極地遵守規則。第二,貫穿高校教育全程。規則意識教育可依照學生的不同年級來選擇不同主題。如,入學教育主要引導學生遵守校規校紀,讓學生能在進入大學后養成遵守學校規章制度的意識和習慣。在考試前,可對學生進行考風考紀教育,強調誠信的重要性,讓學生明白作弊的危害性,從而自覺遵守考試規則。在寫作論文的時候,教師可給學生舉例學術抄襲行為,強調剽竊、抄襲的危害,規范學術創作行為。學生畢業的時候,可對學生進行社會規則意識教導,讓學生能將大學養成的規則意識帶到社會上,成為守規則的公民[5]。第三,采取多樣靈活的教育形式。規則意識的教育的形式不拘于單一一種,可以是演講、辯論賽,也可以是自學、小組討論,還可以是參觀學習、社會實踐,或者團課、黨課等。根據不同的規則主題來采取不同的形式,以優化自我教育、自我服務、自我管理的效果。在強化規則認知的基礎上,讓學生通過實踐來加深印象,形成堅定的規則意識和守則信念。
(四) 結合第二課堂,以學生社團活動實踐深化規則認知
社團是高校學生進行社會實踐活動的重要載體,規則意識教育不單單要借助第一課堂來進行,還需結合第二課堂,以學生社團活動實踐為推動力深化規則認知。社團活動的特點是專業性和目標性,學生參與積極,有助于將單一理論轉化為實踐行動。學生社團作為一個組織單位,要發揮深化學生規則認知的作用,可以在制定社團規則時發揮學生主體性作用,讓學生投票選擇社團的社長和各部長,并自由發表意見一同制定社團規則,在實踐中嚴格遵守該規則,同時也要承擔違反規則的風險。
結語
加強規則意識教育,是時代發展的必然趨勢,也是高校形成良好培育體系,為高校培養全方面人才的堅實基礎。高??煞e極探索規則意識教育有效路徑,以思政課堂為載體,加強規則認知系統性。教師言傳身教,發揮引路者榜樣作用。知行合一全程管理,激發遵守規則主動積極性。結合第二課堂,以學生社團活動實踐深化規則認知等來推進學生規則意識養成與規則行為自覺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