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亞
關鍵詞:國際學生;邊疆少數民族地區文化;傳播
關于“邊疆”一詞,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邊疆史地研究中心副主任馬大正在《中國邊疆治理:從歷史到現實》一文中指出,邊疆集中了國家在時間、空間、歷史與現實中的多重交叉,體現出歷史悠久、地域廣闊、民族多樣、問題復雜的特點,成為擁有多元地理、多元民族、多元文化、多元歷史的國家重要組成部分,在國家的歷史和現實中具有特殊的戰略地位[1]。我國的邊疆地區少數民族較多。豐富多彩的地域風情、類型各異的宗教信仰、風格迥異的建筑民居、色彩斑斕的民族服飾、獨具韻味的歌舞藝術、形形色色的民俗文化、各式各樣的生活方式……多態多樣的特色民族文化成為邊疆地區少數民族文化的鮮明特征[2]。
一、邊疆少數民族地區文化在國際學生中傳播的時代背景
(一) 經濟背景
《2020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顯示,2020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達101.6萬億元,占世界GDP的比重超過17%,穩居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同時是美國和歐盟的第二大貿易合作伙伴,更是促進世界經濟增長的引擎之一。隨著我國經濟實力的增強、經濟地位的提高、科學技術水平的提升,我國的國際影響力也大幅提升。這使我國對國際學生的吸引力越來越大。
(二) 文化背景
文化是一個民族民族性的重要標識和表征[3]。我國文化豐富多彩、源遠流長,服飾、建筑、音樂、舞蹈、戲曲、手工藝、書法、飲食等各方面都有著悠久的歷史,其中茶文化、太極拳、剪紙、書法、飲食等內容被納入對外漢語文化教學,同時也被編進對外漢語文化教學教材。
我國疆域遼闊,地域文化特色鮮明。廣西有著獨特的地理位置、典型的喀斯特地形地貌、數量眾多的少數民族和悠久而獨特的文化[4],與越南毗鄰,是我國唯一同東盟陸海相連的省份,中國—東盟博覽會永久落戶之地。2016年7月,廣西花山巖畫申遺成功;2014 年,“三月三”被廣西壯族自治區定為傳統公眾節日。
我國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對國際學生有強大的吸引力。筆者在英國訪學期間,通過對部分國家的同學訪談發現,他們對中華文化已有一定了解,并表示中國文化歷史悠久,期待來中國進一步學習和體驗中華文化。
二、邊疆少數民族地區文化在國際學生中傳播的作用
(一) 幫助國際學生融入當地生活和文化
邊疆少數民族地區的生活與文化與中原地區相比,具有明顯的地域性和民族特性。例如,“三月三”寄寓著廣西少數民族的情感、信仰和追求,是廣西壯族自治區特有的少數民族傳統節日。從2014年起,每年農歷三月初三,廣西壯族自治區放假2天慶祝該傳統節日。在節日期間,各地都舉行不同慶典活動。例如,南寧市的“民歌節”、武鳴縣的“歌圩節”以及農村舉行的大型祭祖等活動,它們都以其民族性、時代性、開放性、國際性以及豐富多彩的娛樂風格吸引了國內外越來越多人的關注。參加這些民俗活動有利于國際學生了解當地的語言、飲食、歷史以及風土人情等情況,從而更加適應當地的生活和文化。考慮到國際學生在當地的交際活動,適當地進行邊疆少數民族地區文化知識的導入,將幫助國際學生建立文化適應。
(二) 促進國際學生養成正確的中華民族文化觀
國際學生是中外文化傳播的載體,是海外傳播中華文化的促進者,培養國際學生正確且全面的中華民族文化觀具有積極重要的意義。一方面,可以豐富國際學生的知識體系,增加他們的學識,擴大文化知識面;另一方面,可以促進國際學生客觀全面地傳播中華文化。國際學生回國后,當看到有關我國邊疆少數民族地區文化的新聞報道或者其他消息時,他們可以詳細而全面地進行講解和闡述,從而進一步深化中外人文交流,提高我國文化軟實力。
三、邊疆少數民族地區文化在國際學生中傳播的困境
(一) 開發范圍小、層次低
目前,我國對少數民族文化的傳播還僅停留在文化符號的表面,主要側重于其娛樂功能[5]。大眾對邊疆少數民族文化的認知還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認知范圍僅限于語言、飲食、服飾、傳統習俗等方面,更有甚者,對這些特色文化都知之甚少。筆者調查發現,國際學生最了解的是節日文化、旅游文化以及飲食文化,對“民族舞蹈”“民族體育”等文化不太了解。我國邊疆少數民族文化豐富,但開發范圍較小,大多只是當地政府和人民群眾的行為,未能上升至省級或者國家級的高度,層次相對較低。例如,“三月三”是廣西最重要的節日之一,廣西崇左市舉辦有“東盟青年貝儂大聯歡”,廣西崇左寧明縣舉辦有“駱越根祭祖花山嘉年華”等活動,這些活動主要是少數民族人民為了慶祝“三月三”節日,祈禱新的一年幸福安康而舉辦的,因此,當地群眾的參與度較高,但是很少見國家級或者省級媒體報道,不利于文化廣泛傳播。
(二) 傳播力度小、受眾少
目前,西方文化在國際文化傳播上仍處于主導地位,中華文化的傳播仍缺乏廣度和深度,導致西方社會對中華文化的認知可能存在片面性,甚至知之甚微。筆者在英國訪學期間,與當地居民訪談時發現,曾經到過中國的民眾,大部分對我國都有良好印象和高度的評價;相反,未能到過我國的民眾,對我國的了解主要來自媒體報道,對中化文化缺乏系統了解。那么,邊疆少數民族地區文化在國外更是缺乏有效傳播途徑和優秀文化載體,導致部分外國人對中國豐富多彩的少數民族文化一無所知。
四、邊疆少數民族地區文化在國際學生中傳播的對策
(一) 擴大開發范圍,提高普及度
對邊疆少數民族地區特有的飲食文化、旅游文化、節日文化、民族舞蹈、民族體育等內容在國際學生中進行普及。如教師可以在課堂上向國際學生講解旅游文化中的德天瀑布、友誼關、花山巖畫、崇左斜塔、明仕田園、京族傳統捕魚文化節等知識[6],以便國際學生了解當地知名、有特色的文化資源。對國際學生不太了解的民族舞蹈和民族體育等內容,應有針對性綜合歸納并進行系統講解,以提高該知識普及度。
(二) 加大傳播力度,增強影響力
1、利用對外漢語課堂進行普及。對外漢語課堂是國際學生了解漢語及我國文化的窗口,也是國際學生學習新知識的主要陣地。胡明楊先生指出,應“在語言教學過程中注入和語言密切相關的文化內容”[7],因此,可以在對外漢語課堂中,對邊疆少數民族地區文化進行發掘和運用,采用多種教學方法,在對外漢語綜合課、口語課等有針對性地導入部分文化知識,或者開設中國民族音樂鑒賞、邊疆少數民族地區音樂鑒賞、邊疆少數民族地區體育運動等課程,擴大少數民族地區文化傳播,增強其國際影響力。
2、組織實地走訪等活動進行普及。田野調查是人類學、社會學等社會科學經常使用的方法。組織國際學生對邊疆少數民族地區文化進行田野調查,一方面有利于豐富他們的知識體系,加深他們對邊疆少數民族地區文化的認識。另一方面,他們從異國文化的角度出發進行調查研究,有利于發現新的研究方向和開發項目,促進邊疆少數民族地區文化研究發展。
3、利用新媒體等進行普及。互聯網時代,微信、微博、抖音、快手等軟件已經在國際學生中得到廣泛應用。建立邊疆少數民族地區文化微信公眾號,定期發送相關文化知識,也利于宣傳邊疆少數民族地區文化。將邊疆少數民族地區的旅游文化、民族節慶知識等以小視頻形式發送,有利于邊疆少數民族地區文化快速傳播。
4、利用課外實踐活動等進行普及。每年“三月三”節日,廣西崇左市都會舉辦眾多節日慶祝活動,如東盟情歌匯、東盟青年貝儂大聯歡、“駱越根祭祖花山嘉年華”、“三月三”歌圩節、“壯族三月三八桂嘉年華”等眾多活動,廣西民族師范學院每年也舉辦一次“三月三”校園民族文化藝術節。豐富多彩的節日活動給國際學生了解邊疆少數民族地區文化提供了廣闊的平臺,國際學生參加此類活動,有利于擴展他們邊疆少數民族地區文化方面的知識。
國際學生是中外文化傳播的紐帶,他們對我國文化的接受與認可會提升我國在國際社會中的影響力和國家形象,我們要抓住高等教育國際化發展的重要機遇,培養具有國際視野和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國際學生,贏得國外對我國文化的贊同。同時,我們也要看到邊疆少數民族地區文化在傳播路上所面臨的困境與難題,應針對性地調整傳播內容、完善傳播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