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排風
關鍵詞:農民工;返鄉創業;鄉村振興
2021年中央1號文件《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意見》指出:民族要復興,鄉村必振興。隨著2020 年我國全面脫貧攻堅任務的如期完成,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成為“三農”工作的重心。農民工返鄉創業與鄉村振興之間存在著密切的互動耦合關系。鄉村振興可促進農村生產生活條件的改善,能增強農村對農民工返鄉創業的拉動力量,有助于提升他們返鄉創業的積極性;農民工返鄉創業能為農村帶來新技術、新觀念、新業態,能有效推進鄉村的全面振興和繁榮。近年來,中央和各地方政府對農民工返鄉創業高度重視,出臺一系列促進農民工返鄉創業的政策措施,因此,農民工返鄉創業人數逐年增多。由于各地區經濟、文化、勞動力流動等方面的差異性,農民工返鄉創業呈現不同特點。本文重點對河南農民工返鄉創業特征及存在的問題進行研究,并提出相應的解決對策和政策建議。
一、農民工返鄉創業的主要特征
農民工是指戶籍在農村,家庭有承包土地,離開戶籍地外出務工,跨區域從事第二、第三產業,以工資收入為主要生活來源的人員。農民工返鄉創業是指農民工從務工所在地返鄉投資,進行經營性活動,以獲取資本增值的活動。農民工返鄉創業是一種將其自身放在家庭、社會、經濟背景和其他因素下做出的關于個人發展的考量[1]。返鄉農民工創業領域既包括第二、第三產業,也包括第一產業。在政策帶動、鄉情感動、鄉村投資環境改善等綜合因素的作用下,2019年河南累計返鄉創業人數達149.79萬人,帶動就業總人數超900萬人[2]。為了解農民工返鄉創業狀況及創業中存在的困難和問題,通過對河南省返鄉創業農民工進行實證調研,總結出河南農民工返鄉創業呈現以下4方面特征。
(一) 返鄉創業人員以新生代農民工為主體
新生代農民工這一概念具有動態性,本文中的新生代農民工的82.5%,其中31~38歲這一年齡段的農民工在返鄉創業群體中占比最高,主要原因是這一年齡段的農民工上有老下有小,家庭牽掛最大,加之在外務工時間較長,有一定的積蓄,掌握了一定的技術和管理經驗,積累了一定的人脈,因此,回鄉創業的積極性最高。
(二) 經營領域較分散
總體上看,返鄉創業農民工經營的領域涉及第一、第二、第三產業,如,種植業、養殖業、工業品生產和加工業、餐飲業、交通運輸業等。其中,種植業占10%,養殖業占12%,工業品生產和加工業占25.8%,交通運輸業占14.9%,建筑業占14.3%,餐飲業占20%。從農民工的年齡與返鄉創業領域的關系看,40歲以上返鄉農民工大多集中在養殖、種植、建筑等領域,40歲以下返鄉農民工的創業領域主要集中在加工業、交通運輸業、餐飲業等領域。
(三) 返鄉創業領域與外出務工經歷呈正相關
調研數據顯示,63.57%的農民工返鄉創業所經營的領域與自己務工期間從事的工作相關。這是因為在長期的外出務工中,農民工積累了一定的經營管理經驗和人脈資源,在自己熟悉的領域返鄉創業成功的把握較大。
(四) 企業形式以個體私營為主,經營規模普遍較小
受資金、管理經驗等方面的限制,返鄉創業農民工以個體工商戶為主,主要靠自己的家人進行生產經營,靠自己的資本積累逐步擴展規模。在調查的返鄉創業農民工中,56.3%為個體經營,38.1%為自然人創建的企業,僅有5.6%為法人企業。在用工方面,自雇或由家人幫忙經營的占71%,雇工2~10 人的占12.1%,雇工20~50 人的占2.1%,雇工50人以上的僅一家,占0.7%。
二、農民工返鄉創業面臨的主要困境
(一) 資金不足、融資困難
資金少、融資難是農民工返鄉創業面臨的首要障礙。農民工外出務工雖積攢一定資金,但要返鄉創辦規模化養殖場、從事規模化農業種植以及在第二、第三產業從事生產經營活動,資金缺口仍較大。調研發現,80.1%以上的農民工創業初始資金是自己家庭的積蓄和向親友的借款,19.9%是向非熟人和金融機構借款。其中,向非熟人的借款主要是通過民間借貸組織進行。借款人通過民間組織借貸,一是得有人擔保,二是借貸利率較高。因此,農民工通過民間組織貸款也并非易事。近年來,河南雖然出臺了對農民工返鄉創業的貸款支持政策,但農民工通過銀行貸款或政府返鄉創業投資基金獲得資金的仍然是少數。
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主要有三個方面:第一,銀行作為一個追求利潤的經濟體,在放貸時首先要保障自己的資金安全,而農民工創業大多是個體經營或小微企業,經營風險比較大,加上征信系統不健全,無法確認返鄉創業農民工的信用度,農民工的現有財產或物權又難以滿足銀行的貸款條件,因此,很難從正規銀行貸到創業資金。第二,國家支持農民工返鄉創業的政策宣傳不到位。被調查人員在回答課題組關于“你是否了解國家出臺的支持農民工返鄉創業政策”這一問題時,回答“不了解”的占76.1%,回答“了解一些,但不全面”的占21.8%,回答“非常了解”的只占2.1%。第三,政府建立的農民工返鄉創業投資基金對農民工創業貸款的支持缺乏進一步細化。現在的農民工返鄉創業資金支持政策主要是針對創業初期的資金問題,對于企業建立后維持運轉和擴大經營所需要的資金缺乏具有針對性的、明確的支持措施。
(二) 缺乏技術和管理經驗
農民工返鄉創業領域主要有三大類:一是農業規模化種植;二是養殖業;三是工業生產和服務業。從創業基礎看,一部分農民工通過在外務工掌握了相關技術、管理經驗和市場渠道,這部分農民工返鄉創業成功率較高;一部分農民工僅掌握一定的技術,但缺乏相關管理經驗和人脈資源;一部分是在自己完全不熟悉的領域創業,這類農民工返鄉選擇創業項目時,大多是看別人在哪些領域賺錢,這些領域的投資資金籌集是否容易。由于缺乏先進技術、管理經驗和市場渠道,往往導致創業失敗。
(三) 缺乏規模經濟效應
規模經濟是指由于生產要素的集中和生產規模的擴大而帶來的生產效率的提升和利潤的增加。目前,河南大多數返鄉創業農民工受資金、技術等因素的制約,經營規模偏小,缺乏規模效應,尤其是對在農業領域創業的返鄉農民工而言,負面影響尤為明顯。由于缺少成熟的土地流轉市場,返鄉創業者要和眾多土地承包戶進行溝通協商,只要有其中一戶談不攏,就會影響連片經營。因此,返鄉農民工要流轉聯片土地進行大規模種植并不容易。例如,在河南省新鄉市黃河灘區調研發現,農民工返鄉創辦休閑農莊的用地主要是自家的家庭承包地,平均占地只有3畝左右。由于生產規模小,設施簡陋,這些農莊很難吸引到大量游客,也難以取得預期的收益。
(四) 政府門戶網站返鄉創業扶持政策宣傳不到位
農民工一旦確定返鄉創業,就會收集企業創辦、發展的相關信息。農民工收集信息的原則主要是便捷、易用、可信賴。政府門戶網站作為官方主要信息發布平臺,所發布的有關農民工返鄉創業的支持政策和措施對農民工返鄉創業具有重要的推動和指導作用。目前,農民工返鄉創業獲取信息的主要渠道依次是家人(52.51%),熟人(29.01%),電視(10.03%),百度、QQ、微信等(7.35%),以及政府門戶網站(1.1%),因此,農民工從政府門戶網站獲得的創業信息與這些網站的重要地位嚴重不相稱。
(五) 缺乏健全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
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不健全,對農民工返鄉創業產生嚴重的負面影響。一是直接影響農民工返鄉創業意愿。農民工返鄉創業,不僅要考慮創業成本大小和企業利潤的高低,還要考慮生活的舒適度和子女教育等一系列問題。二是直接影響農村新業態的發展。一些農民工回鄉創辦的休閑農莊、旅游農業等新業態的效益不理想,除了規模小、管理落后等問題,道路、下水道、路燈等基礎設施落后也是重要原因。
三、促進農民工返鄉創業的主要政策措施
農民工返鄉創業是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和推進鄉村振興的重要力量,應針對農民工返鄉創業特征和面臨的困境,采取相應引導和激勵措施。
(一) 鼓勵農民外出務工和返鄉創業并重
農民外出務工是返鄉創業的基礎和前提。農民外出務工,一是開闊視野,擴展社會資本;二是通過務工學習專業技能,積累管理經驗,了解市場狀況;三是增加收入,積累創業資本。目前,河南返鄉創業農民工的創業領域大多與外出務工經歷相關。如,河南確山縣的提琴產業園,就是為吸引外出務工學到制琴技術的農民工返鄉創業而創辦的。20世紀九十年代,一批確山農民到北京的提琴廠務工,學到了制琴技術并了解市場后,許多人開始創辦自己的制琴企業。自2015年以來,在政策鼓勵和家鄉親情的感召下,陸續有60多名制琴師返鄉創業,他們創辦的150多家制琴及相關企業年制琴產量逾40萬把,2 600多人在這些企業工作,促進了當地經濟發展和農民收入的提升[3]。因此,在處理農民外出務工和返鄉創業關系上,政府應從全局、長遠上進行考量,充分認識二者之間的辯證互動關系,在政策制定上應鼓勵農民外出務工和返鄉創業并重,可通過幫助農民外出務工,為農民工返鄉創業培育和積累人力資本;或通過健全完善農民工市民化政策,促進農村土地流轉,為農民工返鄉創業從事現代規模化種植、養殖等提供便利。同時,又要對外出務工人員進行摸底排查和登記,通過政策鼓勵、創業環境優化、親情感召等,拉動已在外創業或有創業意愿的農民工返鄉創業,助推鄉村產業繁榮,促進鄉村振興。
(二) 完善農民工返鄉創業資金扶持政策
近年來,黨中央、國務院、國家相關部門和各級政府都出臺了鼓勵支持農民工返鄉創業政策,解決農民工返鄉創業資金短缺、融資困難等問題。首先,地方政府相關部門要切實落實國務院、國家有關部門支持小型微型企業發展各項優惠政策和河南省政府關于農民工返鄉創業資金支持政策,使這些政策落地生根,確實惠及返鄉創業農民工,防止農民工在創業融資問題上產生玻璃門、旋轉門問題;其次,引導鼓勵金融機構進行金融創新,拓展返鄉農民工創業融資渠道;最后,對農民工返鄉創業資金支持政策進一步細化,針對創業的不同領域、企業發展的不同階段、所產生的社會效益等,提供更具針對性的差異化扶持政策。
(三) 加強農民工返鄉創業服務體系建設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目前農民工返鄉創業面臨更大困難。因此,政府應加強對農民工返鄉創業的服務和指導。一是完善農民工返鄉創業信息服務體系建設。通過電視、政府門戶網站、微信、抖音等廣泛宣傳政府鼓勵、支持農民工返鄉創業政策,提高政策知曉度。二是加強對返鄉創業農民工的技術培訓和指導服務。針對返鄉創業群體中新生代農民工占絕大多數這一現狀和群體特征,在對他們進行培訓時,應注重加強網絡銷售、休閑農業、觀光農業等新業態方面的技術培訓,促使農村新產業、新業態的發展和“三產”融合。三是完善農民工返鄉創業項目庫,幫助農民工減少創業盲目性,提高返鄉創業成功率。四是完善農村資產交易服務,通過建立鄉村土地使用權交易服務中心等,促進鄉村土地規模化經營。五是引導農民工返鄉創業與當地區位優勢、資源優勢、產業優勢相結合,提升返鄉創業質量和效益。
(四) 完善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
完善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是吸引農民工和各類人才返鄉入鄉創業的重要條件。當前,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體系與城市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因此,在推進鄉村建設行動中,應繼續加大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不斷改善農村道路交通條件,加大農村5G 通信、下水道、垃圾處理等方面的建設;推進城鄉教育均等化,改進農村辦學條件,提高農村中小學教學質量;改善縣、鄉醫院和村衛生所醫療條件和水平;完善農村養老、醫療等社會保障制度。通過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的完善,為農民工返鄉創業營造良好的環境和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