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丹
摘 要:教材是課程資源的核心,也是教師開展教學活動的主要依據。教師應深入解讀教材,聚焦標題,預測文本主題,提取指令,引導自主學習,細讀插圖,指導預測推理,聆聽錄音,體會蘊含情感,繪制導圖,建立邏輯聯系,解讀教材中的語言信息及非語言信息,以實現教材為課堂教學服務,為學生學習服務,真正提升英語課堂教學質態。
關鍵詞:英語教學;教材;非語言信息;教學質態
中圖分類號:G623.31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8-3561(2021)25-0052-02
對教材的深入解讀,要求教師站在英語教學的全局審視教材。教師對教材資源的解讀與利用,不僅關乎英語課堂的教學質量,還關乎學生的語言能力、學習能力、思維品質、文化品格的培養與發展。為此,本文將教材資源劃分為語言信息及非語言信息兩類,語言信息包括單元題目、語言材料、活動內容、詞匯表等,非語言信息多指英語錄音等,圍繞聚焦標題、提取指令、細讀插圖、聆聽錄音、繪制導圖等方面進行具體分析,以引導學生在解讀教材中的語言信息和非語言信息的過程中發展自主學習能力、邏輯思維能力、推理分析能力、英語應用能力,進而推動學生的成長與發展。
一、聚焦標題,預測文本主題
英語教材中的語言信息是主體,主要包括語言呈現單元、語言拓展單元、語言練習單元,并附有若干個任務型活動。教師在教學中經常會忽略單元標題的作用,但實際上“小”標題也可以做“大”文章。教師要善于發揮標題的“文眼”作用,引導學生基于標題預測文本主題,為課堂教學做好準備。例如,在教學“Protect the earth”時,標題就體現了這個單元的主要內容,因此在教學語言知識的基礎上要實現“At the end of the class, the students awareness of ‘Protect the earth should be aroused and do it in our daily life.”的深層次教學目標。教師可以不直接進入教學環節,而是就標題和學生進行探討和交流,讓學生思考:從這個標題可以預測到這節課將學到什么知識?為什么要“Protect the earth”?又應該怎樣保護地球呢?這是與學生的實際生活相關的話題,學生從這個標題出發聯系自己的生活,認為地球是我們生活的地方,生活中要節約用水,不亂扔垃圾,從而保護地球。這就是這節課要教學的內容,那怎樣用英語進行表達呢?這時,教師再開始教學,效果會更好。同樣,聚焦標題的方式在英語閱讀教學中同樣適用。教師在進行閱讀拓展教育時,可以閱讀材料的標題為切入點,引導學生聚焦標題深入研讀,透過標題傳遞的信息預測故事的情節發展,并在閱讀中驗證自己的預測和判斷是否正確。這其間產生的信息差可以有效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調動學生的閱讀積極性。
二、提取指令,引導自主學習
指令指的是教材中的活動模塊的內容,這部分內容不僅開放性較強,而且直接指向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要求。因此,教師要結合和提取教材中附帶的活動指令,以此為方向組織教學活動,設計教學任務,針對性地幫助學生提升英語素養。例如,在“Protect the earth”的教學中,第二個活動指令是要舉行一個保護地球的活動,要求學生根據提示每小組選一個主題討論并設計小組廣告語,如water、energy、trees、plastic等。第二個活動指令是:Finish your poster, and tell your friend to protect our earth.也就是要求學生通過畫海報的方式,宣傳課堂上學到的保護環境的知識。這些活動指令的指向都很明確,教師要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到活動過程中,讓學生能夠聯系生活,在應用英語的同時樹立環境保護意識。教材中活動指令的形式很多且具有較強的實踐性,不僅要求學生能夠通過完成活動指令鞏固課堂所學的英語知識,而且要求學生在實際的體驗、經歷和實踐中學會應用英語知識進行表達,提升英語素養。
三、細讀插圖,指導預測推理
基于學生的心理特點和認知能力,教材中的插圖多色彩鮮艷、生動活潑,極具吸引力和感染力。教師帶領學生分析插圖,可以拉近學生與知識之間的距離,觸動學生的興奮點,激發學生的求知欲。例如,在教學“Signs”時,需要學生能夠看懂一些常見的公共標識,并能用英語進行詢問及描述,主要就是培養學生讀圖、辨圖的能力。教師應結合課文內容的講解,帶領學生根據情境分析“No eating or drinking”“No littering”“No parking”“No smoking”這些公共標識的含義。學生根據故事情節以及生活經歷,能正確推斷出標識的含義。插圖相比于教材中的語言信息來說,視覺效應與直觀性更強。教師通過插圖信息與語言信息的綜合應用,可以達到以圖助解、以圖助文、以圖助讀的目的,讓學生通過細讀插圖獲取信息,發展觀察、想象、推理等多方面能力。插圖的作用還有很多,如以插圖為支點幫助學生理解生詞,借助圖與圖之間的聯系推測故事情節,圍繞插圖復述文本、續寫故事等,這都是教師在教學中可以關注的方向。
四、聆聽錄音,體會蘊含情感
英語教材一般有配套的錄音帶,將課本上的書面語言轉化成了專業標準的口語表達,比靜態的文字多了升降調、輕重讀、停頓、爆破、節奏及起伏等,能夠有效地幫助學生在聽錄音、模仿錄音的過程中規范英語表達,培養英語語感,這是英語教學中必不可少的非語言類信息。例如,“The King's new clothes”是一則語言通俗、情節豐富、引人入勝的寓言故事,教師在教學后可以讓學生聆聽錄音、模仿錄音,學習如何講英文故事,培養學生用英語表達的能力。借助錄音,課本上的文字就在降調、輕重讀、停頓、爆破、節奏及起伏中“活”了起來,學生自然能更好地體會故事的情感和主題,也能在模仿錄音中提高自己的英語表達能力。學習英語離不開聽、說、讀、寫,而錄音指向的是這四種技能中的聽的部分。對于小學階段的學生來說,想要聽懂每一個單詞、每一個句子,這是很困難的,教師更重要的是要引導學生借助錄音提高發音的準確性,形成語言表達的節奏,培養良好的英語語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