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霞
摘 要:小學時期的語文學習占據了學生大多數的時間,語文學科作為人文性學科,主要是為了培養學生對文字的理解能力,提升學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幫助學生養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讓學生能夠健康快樂地成長。教師需要深入到學生之中,了解學生的心理發展特征和學科基礎以及學習能力等,將此和教學內容結合起來,這樣才能夠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教師要選準時機,正確應用多媒體教學,發揮多媒體教學的真正作用。本文主要分析新課改下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如何提升教學的有效性。
關鍵詞:新課改;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有效性;提升措施
中圖分類號:G62?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1673-9132(2021)25-0069-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1.25.034
隨著新課程改革工作的不斷推進,各個學科都在進行創新,力求滿足新課程改革的趨勢,課堂可以說是教學的主要陣地。當前的課堂教學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教學形式越發多樣化、師生之間的交流更加頻繁,學生的學習興趣也有所提升。然而很多課堂教學看似輕松愉悅,實際上頗為浮躁,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得不到保障。基于這種現狀,教師必須要抓住問題的關鍵,提升課堂教學效率。語文學科屬于小學教學的基本組成部分,閱讀教學對于學生應用能力的培養很有幫助,能夠豐富學生的情感認知,因此教師必須要重視語文閱讀教學,提升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有效性。
一、提升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有效性的意義
小學時期的學生正處于學習習慣和行為習慣養成的重要時期,此時學生的自制力普遍較差,離不開教師的引導,教師需要發揮自己的帶領作用,幫助學生掌握豐富的語文知識,構建完整的知識體系。在小學階段提升語文閱讀教學的有效性能夠激發學生對語言學習的積極性,我們都知道語文和數學在小學時期占據了主要位置,數學學科偏向理科,重在培養學生對于數字的理解能力,語文學科作為人文性學科,主要是為了培養學生對于文字的理解能力,塑造健康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提升小學時期的閱讀教學有效性,可以幫助學生掌握更多的閱讀技巧,讓學生閱讀更多的書籍,從中積累文字和素材,為學生今后的語文學習奠定堅實的基礎。
我們處在一個信息化的時代當中,信息的更新速度極快,信息量也十分龐大,學生閱讀能力的提升可以幫助學生在眾多的信息當中迅速找出有效信息,提升學生的信息分辨能力。閱讀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培養學生對外界事物的表達能力,小學時期的閱讀教學和成人世界中的閱讀存在著一定的差異,小學時期的閱讀教學的教學目的不是培養學生對文章專業化的鑒賞能力,而是提升學生對于所處社會和自然的基本認知,讓學生通過閱讀文章能夠對所生存的社會環境和自然環境有更多的了解。由此可見,提升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有效性是十分必要的。
二、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存在的問題分析
(一)閱讀教學方法落后
很多教師受應試教育的影響較深,選擇的教學方式過于單一和落后,教師講學生聽成為閱讀教學的主要形式,這與新課程改革的要求嚴重不符。新課改一再要求必須要確保學生的課堂核心地位,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小學語文閱讀課堂將教師放在了課堂的核心,教師的講解占據了絕大多數時間,這樣的教學過于機械化,學生的學習興趣較低。長期處于被動的學習位置上,學生失去了探索的熱情,一旦離開教師的引導,學生會不知從何學起,這樣的閱讀教學無法滿足當前教育變革的趨勢,難以為學生提供有效的知識基礎。
(二)教師忽視了情感的融入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重點在于感知作者的情感變化,理解文章的主旨大意。很多時候教師會在課堂上詢問學生是否理解某一句話或者是某一個段落的含義,這樣的問題將重點放在了學生對文章內容以及寫作技巧、表達形式等方面的分析上,并沒有達到閱讀教學的真正目的,學生需要通過對文章的理解分析,得到情感上的體驗,教師忽視了情感內容的引入。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轉變自己提問的方式,詢問學生文章帶來的啟示是什么或者是閱讀后的感受和想法有哪些,這樣的問題才會激發學生的表達欲望,讓學生能夠對閱讀感興趣,進而有效提升小學生的閱讀積極性。
三、提升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有效性的措施
(一)重視課前準備環節,提升備課質量
備課可以說是課堂教學的基礎,隨著新課程改革的全面開展,教師在備課的時候需要打破傳統的備課形式,從以往的教學模式當中跳脫出來,不再將教材、課堂、教師作為教學活動的中心,而是應該將學生、活動以及經驗作為教學的中心環節,教師需要快速轉變自身角色,積極地研究和分析教材以及教學方式,完善備課環節。
在當前的語文閱讀教學過程中,仍然有很多教師將自己放在了課堂的主體位置,還有部分教師認為新課程改革背景下的語文教學不需要進行備課,在日常教學過程中只要自己能夠靈活變通,就能夠解決課堂上的所有問題。受到教師這種錯誤思想的影響,語文閱讀教學變得有點盲目,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有所降低。小學語文教師必須要重視這一問題,改變自身的教育觀念,能夠深入分析研究新課程改革的內涵,認識到備課在教學環節中的重要地位,可以從學生的實際出發,明確課堂教學目標,進行教學方法的研究,提升備課的質量。
(二)豐富教學形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很多學生來看,語文學習是十分枯燥無趣的,教師教學方式的單一是造成學生這種認識的原因之一。語文教材不應該局限在某一種固定化的模式當中,教師需要根據所學內容和教材的差異性,選擇不同的教學方式。例如在講讀課文教學時,教師可以采取讀和講相結合的方式;在閱讀課文教學的時候,教師可以采取討論和練習相結合的方式;在講解詩歌的時候可以采取繪畫與改寫相結合的方式。這些各具特色的方式可以同時應用在一堂課上,還可以在一節課的教學過程中選擇幾種,在教學的過程中還可以穿插游戲、競賽等活動,從而打造生動有趣的語文閱讀課堂,讓學生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掌握更多的閱讀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