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斌
摘 要:文言文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現代人緬懷先祖、了解歷史的重要方式。在高中語文課堂教學環節,文言文教學是重點教學內容,對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揚起著重要作用。在新課改大背景下,高中語文文言文教學也需要創新改革,教師應將文言文教材方面的知識與生活內容相融合并滲透現代信息技術,使學生從多元化層面對文言文的內涵形成認知。本文就如何提升高中文言文教學質量進行分析闡述并提出相關創新方案。
關鍵詞:文言文;高中語文;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G63?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1673-9132(2021)25-0073-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1.25.036
文言文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現代人緬懷先祖、了解歷史的重要方式。目前高中教材中文言文教學的占比達到了25%以上,由此可見國家對文言文教學的重視程度。因此,在這一大背景下,教師也應認清文言文教學的重要性,對高中學生做好文言文教學工作。
一、通篇識讀文字,掃清閱讀障礙
文言文學習的首要障礙就是古今文字的差異性,因此,教師在課堂教學環節,應對學生講授文言文中文字的大概特征,使學生認識到文言文距今已有千余年歷史,漢字的含義在發展演變中也會出現一定變化,有一部分文言文的文字,如通假字等,會與當代的文字在含義和讀音方面存在較大差異[1]。而教師在引導學生閱讀文言文的過程中,為迎合高中語文新課程標準的規劃,學生要掌握常態化的虛詞、實詞的文言句式及含義,因此,教師應注意對這部分內容進行強化性指導,杜絕逐字翻譯的情形,用相關工具書進行總結和歸納,再對內容整體翻譯,以此提高翻譯的準確率,并調動學生的學習主體意識。在課堂教學環節,教師要幫助學生深度理解特殊句式、古今含義的區別、虛詞和實詞的用法,從深層次方面掌握文章內容,有效掃清學生的閱讀障礙,讓學生在閱讀過程中整體性理解全文。
此外,教師還應注意在教授虛詞和實詞的使用過程中指導學生靈活運用、觸類旁通和舉一反三,而且還應注重學生文言文詞匯量的積累,讓學生學會辨析不同的文言文語境,注重結合不同的語境理解不同詞匯的使用方式,積累文言文學習功底。
眾所周知“書讀百遍,其義自見”,這種教學模式始終不會過時,誦讀的主旨在于培養學生語感,而這也是學好語文知識的前提基礎。每一篇文言文都體現了作者的情感,也凝結著作者的心血。教師應理解的是,單純的念課文并不等同于誦讀,誦讀是指統一思想和感官,一邊誦讀一邊體會文章含義,了解作者當時創作的情緒,以此和作者在思想上形成情感共鳴,確保學生能更加精準的理解誦讀內容。教師可以通過提前預習的誦讀方式,讓學生理解文言文中的通假字、生僻字。然后讓學生通過朗讀,理解文言文中的關鍵語段,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在整體誦讀環節,讓學生通過齊聲朗讀感受文言文的豪邁氣勢。上述方式都可以提高學生對文言文的理解能力,提升學生的文言文學習能力。
教師也應注意在引導學生泛讀的過程中,要注意糾正學生的讀音,讓學生體會文言文的抑揚頓挫,這樣能使學生更加精準地理解文言文的內容。此外,班級齊讀、同桌伴讀、學生自主閱讀都是有效的閱讀方式,都能使學生通過閱讀更加精準地理解文言文的內涵,確保學生文言文的學習效果。
二、構建融合模式,整合教學資源
由于高中階段的學生已經具有較強的自主思維意識且學習能力具有一定的差異性,因此,教師在對學生開展教學的過程中,應注意因材施教,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同時也可以從整體層面提高學生的文言文學習效率。在高中語文新課程改革大背景下,教師要有開發優質教學資源的能力,確保為學生提供更加多元的學習文言文知識的渠道。教師可以將課文內容、課外紙質書籍、互聯網及實地參觀文物、古跡、博物館等資源有機融合,為學生構建綜合化的文言文學習場景,提高學生的文言文學習能力。
高中階段學生在學習語文知識的過程中,教師要以教材內容為依據對學生開展文言文教學引導。課文內容都是經過嚴格篩選的,在整本教材中文言文教學也是按照一定梯度展開的,教師運用教材對學生開展文言文教學有利于學生循序漸進的認知文言文知識[2]。同時,教師還可以通過紙質書、網絡、參觀博物館等方式使教材內容與之融合,確保學生能夠全方位、直觀性地認知文言文知識,使學生在文言文學習的基礎能力得到提升的基礎上,對文言文內容進行拓展性學習,豐富學生的文言文知識。
在學習一篇文言文知識時,教師可以以學生的不同學習能力為依據,分層次地將一些文言文的基本字、詞、用法、結構等給學生逐一呈現,使學習能力較差的學生可以對基本知識有所認知,也可以確保學習能力較強的學生對這部分知識形成鞏固性認知。然后,教師可以帶學生開展文言文內容的整體閱讀并記錄閱讀過程,標注認知障礙,還可以利用互聯網、紙質書等方式自主查閱,以此突破認知障礙。教師應循序漸進地幫助學生分析一些難解的問題,并在此基礎上,幫助學生總結、歸納答案,從而解答學生存在的認知疑惑,促進學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文言文的內容,進而達到提高文言文教學效果的目的。同時,教師也可以利用課余時間,帶領學生深入文化博物館,讓學生觀看文言文內容,激發學生學習文言文的情感意識,促使學生更加深刻體會文言文的含義。
三、文本特質區分,認知古人思想
在高中語文教學工作開展過程中,教師要面對高中學生面臨高考這一現實,這是不可回避的問題。教師應清醒地認識到在文言文考試題目中,大都會出現翻譯類型的題目,但很多學生這一項內容卻是弱項,這是由于古今人類的思想經過了千余年的發展演變,存在較大差異,所以導致學生在翻譯文言文的過程中,很難延續文言文的整體思路推敲其內涵。為有效解決這一問題,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在文言文的學習過程中,對文本特質進行分析,使學生深度理解不同的文言文文學體裁,也可以確保學生清晰地理解文言文的整體框架及大概表達含義,有助于學生文言文翻譯能力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