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建華
摘要:龍山湖小學從我國教育根本任務“立德樹人”出發,確立“立己達人”校訓和辦學理念,建構實施“立人教育”實踐體系。本文以實踐案例為基礎闡述“立人教育”的意義、內涵以及舉措。
關鍵詞:立人教育? 內涵? 舉措
一、“立人教育”從何而來
新時代教育背景下,一所學校,需要面向未來,圍繞教育的核心思想和辦學理念,進行創新性和發展性實踐探索。近年來,龍山湖小學從我國教育的根本任務“立德樹人”出發,確立“立己達人”的校訓和辦學理念,采取“改革創新 協同發展”的辦學舉措,建構和實施“立人教育”實踐體系,通過全面推進國家基礎課程的校本改革優化實施,努力創造適合師生發展的教育體系,營造師生共同成長的樂園。
二、“立人教育”有何內涵
何謂立人教育?既是一種教育價值追求,又是一種教育實踐風范,體現著教育對“人”的美好存在形態的思考和向往。“立人教育”的核心思想是“立己達人”。“立己達人”出自《論語》,取自孔子之道:“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立己達人,方可兼善天下。“立德樹人”,要想樹人,必先立己,立身固本。“本立”才能“道生”。“立德樹人”,立己達人,以人為本:做好自己,幫好他人;培養自立,追求達人。
《周易》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拿銅陵市“傳育立行”教育工程和銅官區君子養成教育試點學校來說,君子當自立自強,君子更應成人之美。立人教育的旨趣,就在于長期滋養師生的浩然之氣,養淑女氣質,成君子風范;成其行為,顯其精神,培養時代君子。
三、“立人教育”如何實施
(一)環境立人
龍山湖小學自從整體搬遷至新校址后,學校通過廣泛征集和討論研究,和聯合辦學體田家炳小學一起,確立了“做教育的香格里拉”的理想追求和共同愿景。
為何立此共同愿景?“香格里拉”藏語意為“心中的日月”,寓意世外桃源,人間樂園。以前大家并不知道“香格里拉”這個地方,直到1933年,美國作家詹姆斯希爾頓在《消失的地平線》一書中描述,掀起了尋找香格里拉之熱,激發了人們尋找香格里拉的熱情,在尋找過程中,領略到大自然的美好。希爾頓的寫作目的就是如此:喚醒人們對大自然的愛!而作為教育工作者,面對當下的教育問題,面向教育的未來,我們能否喚醒大家對教育的熱愛和追求呢?這正是一所新學校,必須要面對和思考的問題。
龍山湖小學位于銅陵市東郊全國文明村農林村對面,地處銅陵市的后花園,環境優美。校園建筑歐式風格,校園環境原生態——馬蜂喜歡在這里筑窩,鳥兒喜歡在這里下蛋,蛇先生喜歡從這里路過,還有無數可愛的蟲兒喜歡在這里聚會。傳說,柴塘小學之所以整體搬遷到這里,取名為龍山湖小學,是因為這里埋藏著大銅官的龍泉龍脈,地接先祖,天開圣境。學校具有香格里拉的自然之美。重要的是,我們都懷著教書育人的夢想,在建造教育的理想境地——把校園建設成為像香格里拉那樣,充滿魅力,人人向往。做教育的“香格里拉”,必須踐行生態理念,營造和諧美好的氛圍,創造適合師生發展的教育,從而贏得全體師生的可持續性發展,使學校能夠充滿生命力,長久發展。
所以新校區建設前三年,學校重點進行了生態文化環境建設。根據校園布局,在校園里規劃建設四季花園和四季果園,通過本地農民,將學校對面農林村的原生櫻桃樹、李子樹、橘子樹、石榴樹、枇杷樹、棗子樹、柿子樹、板栗樹等培植到校園里,形成主題花果園。在校園里開辟各班開心農場,種植栽培各種農作物。平常由師生管理,果實成熟時舉辦采摘分享活動。豐富的教育資源也由此產生。
再是書香文化環境建設。學校用生動的繪本故事闡釋方式,設計建設了“學高為師 德高為范”的教師形象墻,宣揚“尊重、信任、智慧、善良”等精神內涵。根據教學樓結構特點,精心設計建設了“文學的世界”“歷史的天空”“世界那么大”“科學的魅力”等八大主題閱讀角,將學校圖書館里的圖書開放式擺放在學校的各個角落,方便師生隨時取閱。與親近母語研究院全國專家一起,研制小學生閱讀分級閱讀書目;邀請中書協和省市書畫家,繪制中華傳統文化精書畫作品;精選二十四節氣詩詞知識、中國最具教育意義的經典成語故事、經典國學知識、君子經典言論等內容,圖文并茂設計制作后,主題式裝飾懸掛在學校各個角落。再通過舉辦適當的教育活動,讓師生閱讀傳誦,耳濡目染,受到文化的浸潤和滋養。此外,學校還設計建設了君子文化長廊,將“什么是君子”“君子有哪些典范”“君子的內涵”“如何做時代新君子”等內容布置其中;設計建設龍文化長廊,將“龍是什么”“龍從哪里來”“龍有哪些象征精神和意義”“如何做好龍的傳人”等內容布置其中,讓學生閱讀品賞。
(二)課程立人
重點進行國家基礎課程“1+1”校本優化實施。
進行“語文+經典閱讀”課程資源的整合教學。與全國最具影響力的兒童閱讀研究專業機構親近母語研究院、東南教科院、北師大出版社等,合作開發《全閱讀》《美麗閱讀》等與統編教材配套的用書。引進全國資源最豐富的電子閱讀平臺超星閱讀,運用紙電共讀的方式,開設兒童閱讀校本課程,進行“課內外分級閱讀”一體化指導。每月利用“導讀課、推進課、交流課、拓展課”四種課型,帶孩子共讀精讀一本中外經典,學習精讀整本書的科學方法和策略,培養學生深度閱讀和主題閱讀的習慣和能力。同時通過分級閱讀必讀書和選讀書的推薦,指導學生海量閱讀積累。得法于課內,得益于課外,切實做到“課堂教學與課外閱讀”兩手抓兩手都要硬。
進行“數學+趣味數學”融合教學。對照課標,針對現行數學教材,梳理1至6年級數學知識點,編寫趣味數學校本教材,讓更多更好的趣味數學融進課堂,適當進行數學思維拓展,適當講述和滲透數學故事、數學思想、數學文化,讓學生對數學學習更感興趣更具探究欲望。
進行“音樂+葫蘆絲普及”融合教學。針對本校學生家庭教育狀況和發展特點,進行傳統音樂課堂教學改革,讓每個孩子在課堂內就能免費學會吹奏一種樂器,倡導學生至少學習并掌握一項藝術特長,培養學生的藝術愛好,進一步激發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