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紅云
摘要:一對接受過高等教育的夫婦,帶著孩子在美國生活了大半年,看到中西方教育模式的差異,對中國的教育制度產生了困惑和抵觸。這中間有夫妻雙方、教師和家長、校紀校規和個人行為等各種矛盾的碰撞。生育政策的放開,許多年輕的父母自己當孩子時是獨生子女,現在卻是兩個孩子的父母。面對孩子,他們焦慮彷徨,不知所措。教師應以“抱持”的心態對待家長和孩子,找到問題背后的原因,避免孩子成為邊緣性型學生。
關鍵詞:家校共育? 心理咨詢? 抱持
一、案例背景
2019年9月11日,小琦同學剛上一年級第二周就開始遲到。第一次遲到時,他站在教室門口,低著頭,有些害怕和愧疚,班主任張老師沒有責備他,和藹地對他說下次早點來。可是沒過幾天,他又遲到了。
開學一個月后,語文作業漸漸地多了起來,還有抄寫漢字的作業。胡小琦的抄寫極其馬虎。一天放晚學,張老師對小琦的母親說:“希望你能在家督促孩子認真書寫漢字,要想把漢字寫好是需要鍛煉和培養的。”可小琦的母親卻說:“字不需要寫得好看,只要認得即可。”張老師說:“字是一個人的臉面。我覺得小琦是能把字寫好的,每次在課堂上寫的字都很好看,可一回到家寫的字就非常馬虎。”小琦的母親說:“孩子上半年一直在美國,因為綠卡沒拿到,所以暫且在國內讀一年級,以后有機會還是會到美國讀小學的。所以,漢字不需要寫得好看,只要認識即可!”
到了11月份,天氣逐漸變冷,小琦同學由原來的經常第一節課遲到變成了第二節課遲到,嚴重干擾老師的正常教學。張老師詢問遲到的原因,小琦的母親說:“天氣冷,孩子不愿起床,所以上學遲到了。”接著跟班主任大談特談美國的小學教育制度如何如何好……
張老師生氣地說:“美國的《小學生守則》第二條就是按時或稍提前到課堂。第十條是任何缺勤或遲到需要出示家長的請假條。請問你做到了嗎?每次你家孩子沒按時到校,都是我打電話詢問原因。你這樣的行為在美國也是行不通的!”
11月14日,小琦又沒按時到校,班主任毫不客氣地在班級群里問小琦的父母:“孩子沒有按時到校,是算遲到呢還是算請假?”小琦的父親在群里和他的妻子爭吵起來:“我去上班了,你怎么不去送兒子上學?”小琦的母親說:“二寶還在睡覺,我送小琦上學,誰來照顧二寶?”原來小琦還有個兩歲的小妹妹。夫妻二人在班級群里你一言我一語地爭吵起來,群里的其他家長都看不下去了,紛紛指責這對夫婦,小琦的母親一氣之下退出了班級群。
11月28日,小琦又一次遲到,小琦的父親在班級群里說:“以后只要遲到,這一整天就不上學了。”
二、案例思考
1.假如你是小琦的班主任,你會怎么做?
A.嚴厲批評小琦的父母
B.勸其退學或轉學
C.不聞不問,聽之任之
D.向學校的心理咨詢老師求助
2.假如你是小琦的課任老師,你會怎樣幫助小琦改掉陋習?
A.報告校領導,請校領導對家長提出要求,要遵守學校的校紀校規
B.好言相勸小琦父母,希望他們對孩子有正確的教養方式
C.上課時多關注小琦,提高孩子的學習積極性
D.單獨與小琦的父母聯系,了解他們夫妻關系是否緊張,小琦在家中的學習和生活情況
三、案例追蹤
筆者是一名心理咨詢師,同時也是小琦的科學老師,和張老師在同一個辦公室。為了了解小琦同學的家庭情況,我在班級群里發了這樣一段話:“聽聞小琦小朋友因為遲到就選擇不上學,我很震驚!從教26年了,第一次遇到這樣家長和孩子,可以這樣無視學校的規章制度,無視班集體的存在!我能理解你們欣賞美國的教育模式,但美國《小學生守則》第十一條是:唯一可以允許的缺勤理由是個人生病、家人亡故或宗教節日,其他原因待在家里不上課都是違規。請小琦的家長給我一個解釋!”
3分鐘后,我收到小琦父親要求加我微信的請求,并附留言:“在群里不便說自己家中的事,可以私聊嗎?”
原來小琦的母親在沒有孩子之前是某私立高中的語文老師兼班主任,她親眼看見私立中學學生學習的痛苦和煎熬,甚至有高三或初三的孩子因不堪學習壓力過大而選擇自殺的現象,所以她對中國的教育模式產生了懷疑。小琦的父親是位中醫,帶著妻兒在美國生活大半年。小琦的母親從教師的視角觀察美國的教育模式,覺得孩子如果在美國讀書會受到更好的教育,但由于沒拿到綠卡,加之小琦到了上學年齡,所以一千個不情愿地回到中國。帶著這樣的偏見,她對中國的教育及教師產生了深深的抵觸情緒。
終于找到了問題的癥結所在。我問小琦的父親:“現在我們不談論你的妻子,我想知道你是怎么對待小琦經常遲到一事的?”
小琦的父親說:“我當然是支持班主任的,但家里有這樣一位跟我對著干的,怎么能教育好孩子?俗話說:一個打一個護,一輩子不上路!”我說:“你可以好好跟你妻子談談,同時堅持你的做法。你們醫院離學校只有800米的路程,你可以先把孩子送到學校再去上班。考慮家中還有個兩歲的小妹妹,早晨上學時,你可以不打擾她們娘倆的休息。中午孩子在學校就餐,晚上你下班時來接孩子,或請住在一個小區的家長們一道接走孩子,問題就能解決了。不過這樣一來,你得每天起早做早餐,晚上也不能出去應酬了。我想你若能做到這些,你的妻子應該不會跟你對著干的。”
小琦的父親說:“我經常值夜班,有時早晨不能送孩子上學,不過我會想辦法的。”
第二天我剛進辦公室,張老師就對我說:“秦老師,你真厲害!小琦今天早早就到校了,但就怕他堅持不了。”
果然,12月10日,預備鈴響了,小琦沒有到校。同學們都在議論:肯定是睡懶覺,不想來上學。張老師正納悶時收到小琦母親的短信,原來小琦臉上發皰疹,需要到醫院敷藥,特請假半天,下午能否來上學,還需要看臉上的情況。小琦母親還發了張小琦的照片。張老師說:“孩子的健康很重要,下午在家好好休息吧,缺的課我會給他補上的。”
出人意料的是下午小琦來上學了,他的臉上頂著個大大的泡,上面還涂著黃色的藥膏。老師和同學們都很意外,也很驚喜,大家都夸他很棒。他不好意思地撓撓頭笑了,用英語回答道:“Thank you!”
四、案例分析
遲到不是大事,但最頭疼的是屢教不改。教育者必須拋棄一味的說教和指責。每個問題孩子的身后肯定有個問題家長,教者只有了解學生的家庭環境,獲得家長的支持,才能讓學生改正自身的不良行為習慣,從而避免這些學生淪為班級的邊緣學生。
針對小琦的情況,班主任和心理咨詢老師經過不斷的分析和思考,認為小琦遲到的大部分原因在于家長。選擇從家長入手,形成家校合力,小琦在短短的兩周內行為習慣大有好轉,而他的轉變也讓老師和同學們對他從討厭到接受,甚至有些喜歡了。
五、案例啟示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學校,父母是人生的第一任教師,又是任職最長的教師。家庭人際關系中親子關系的質量、父母婚姻關系的質量對兒童的心理發展具有深刻的影響。家長要善于調節自己的教育方式,在與兒童的互動中,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提高自身修養和教育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