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忠山 王玉
摘要: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學生在二、三學段時,要培養提煉語言的能力,對概括課文主要內容要有具體的學習要求。如何把要求落地生根,本文作者以典型課文為例,具體闡述了概括課文主要內容的四種方法:合并法、擴充法、要素法和詞句法。
關鍵詞:概括? 內容? 方法
那么怎樣讓學生在理解的前提下,用自己的語言比較準確地說出課文的大意呢?筆者認真拜讀了許多教育名家的著述,結合自己幾十年的語文教學經驗,粗淺地歸納出合并法、擴充法、要素法和詞句法。
在教學實踐中我也進行了嘗試,取得了較好的效果。下面以一些課文實例來具體剖析每一種方法。
一、合并法
顧名思義,每篇課文都分為幾段,總結出每一段段意,把每段的段意合并起來,這就是段意合并法。部編人教版語文四年級下冊第六單元語文園地交流平臺提到“只要把每個部分的主要意思連起來就能把握課文主要內容”,說的就是這種方法。
許地山寫的《落花生》,這是一篇經典文章,雖然課文篇幅短,但有15個自然段。學生通過一、二學段的學習與訓練,自己能夠理清課文的層次,老師放手學生自讀自悟或采用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交流、研討出課文每一段的段意。教師因勢利導,告訴學生,把這幾段的段意用通順的語言連成一句話,就是《落花生》的主要內容。
段意合并時每段相同的詞語要刪減,盡量做到精練。部編人教版語文五年級上冊第十七課《松鼠》,課文四部分段意分別是松鼠的外形特征、松鼠的性格特征、松鼠的行為特征、松鼠的生活特征,用合并法歸納出《松鼠》的主要內容——本文介紹了松鼠的外形、性格、行為和生活特征。
像《搭石》《將相和》《我的伯父魯迅先生》可用此法。用合并法易于學生掌握每篇課文的重點。要想讓學生加深對合并法的理解,就需要老師選擇合適的文章,課后讓學生多讀,多練習此種方法,做到熟能生巧。
二、擴充法
這種方法就是抓住文本,擴展課文題目,從而凸現課文主要內容。
每篇課文的題目,都是作者經過反復思考和醞釀后,用精練的文字來加以表現的。擴充法以題目為線索,在熟讀課文、充分了解內容的基礎上,讓敘述或描寫更具體、更完整,以達到將課文的主要內容概括出來的目的。
例如《鄭和遠航》,從題目就可以看出這一課講述的是什么內容。我們在教學時,可對學生進行擴展訓練,引導學生思考以下問題:(1)課文寫了鄭和幾次遠航?(2)重點寫了鄭和第幾次遠航?作者按順序先寫什么?再寫什么?最后寫什么?這些問題理清楚后,課文的主要內容便順理成章地呈現在同學們的眼前:本文寫鄭和率領船隊七次出海遠航。重點寫了第一次遠航的過程,這次遠航依次寫了揚帆起航、友好交往、遇到兇險。
通過以上案例,學生能初步理解擴充法的要義,讓學生圍繞著中心詞進行擴展方面的訓練,學生的概括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得到了提高。
三、要素法
學生經過第二學段的學習與訓練,懂得了六要素這個知識點。二、三學段的教材,無論是蘇教版,還是部編人教版,雖然每冊有許多不同體裁的課文,但記敘文篇目總數相對是較多的。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逐漸明白記人敘事離不開六要素。因此,在學習記人敘事類課文時,我們側重用這一方法來訓練學生概括課文主要內容。
《狼牙山五壯士》一文教學,就可以采用這一方法。六年級的學生有一定的閱讀理解能力,初讀課文后,能很快地從課文中找到時間、地點、人物,知道故事發生的原因是日寇掃蕩;經過是班長馬寶玉帶領四位戰士接受掩護任務,將敵人引到狼牙山頂峰棋盤陀;結果是五位壯士彈盡糧絕,絕不投降,跳下懸崖。指導學生找出相關要素后,用自己的語言將它們連接起來:1941年秋,日寇掃蕩,五位戰士為掩護群眾和連隊轉移,將敵人引到狼牙山頂峰棋盤陀,彈盡糧絕,絕不投降,跳下懸崖。這樣教學,也就給學生指明了學習本文的方向。適用要素法的課文較多,如《獵人海力布》《窮人》等。
運用要素法切忌教條主義,不是每篇課文六要素都會出現,我們在概括課文主要內容時,不必每個要素都找出來,只有能體現文章主要內容的要素才采用。
四、詞句法
在教材中,有些課文的題目不能概括課文的主要內容,但這些課文中有些關鍵語句,它們能夠體現文章的主要內容。我們應該引導學生,將目光聚焦在這些語句上,引導他們前后延伸、適當擴展,概括課文的主要內容。但對于不同的課文,能夠體現這一功能的句子也是不同的。
(一)抓課文的中心句
課文中有些句子或概括了課文的主要內容,或點明了課文的中心,我們可以引導學生找出中心句,那么課文的主要內容也就“浮出了水面”。例如蘇教版四年級語文《黃河的主人》一課,筆者在完成認讀生字詞環節后,引導學生找出課文的中心句,學生能很快地在文中找到。進一步探討“他……成為黃河的主人”,你為什么認為這一句是全文的中心句?它具有什么樣的作用?學生們思考、交流、辯論,最后撥開云霧見太陽:這一句總結了全文,呼應課文的題目,課文中描寫艄公在波濤洶涌、危機四伏的黃河里從容自如,就像在自己家的田地里,他是主人。課文敘述的內容全都濃縮在這一句話里,從而讓學生明白:有課文的中心句,就概括了課文的主要內容。
這樣的課文畢竟不是很多,還有些課文雖然沒有概括全文內容的中心句,但它的部分自然段中有段落的中心句,它們彼此之間相互聯系。教學中,我們可以將它們有機地連接起來,整合在一起,以達到概括課文主要內容的目的。
例如蘇教版三年級語文上冊中的《廬山的云霧》,這篇課文的第二、三自然段,寫法一樣。第一句話是本自然段的中心句,其他的句子都是圍繞中心句來寫的。三年級是第二學段起始年級,教學課文時,老師要帶領學生精讀第二自然段,告訴他們什么是中心句,它有什么特點和作用。第三自然段放手讓學生去找中心句,體會它的特點和作用。
二、三自然段是課文的主要部分,學生找到了這兩個自然段的中心句,便能順其自然地理解了這篇課文所寫的主要內容是什么。
(二)抓文中的過渡句(段)
有些課文中還有一類句子,它和中心句有異曲同工之妙,那就是過渡句(段)。教學時,我們同樣可以借助它們概括出課文的主要意思。
《秦兵馬俑》第三自然段是全文的過渡段。此段連接了前后文,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它還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內容。因而,我們在學習時,不能忽略過渡句(段)的這一作用。
不管用哪種方法,都必須先認真閱讀文章,然后分析理解,在此基礎上,運用合適的方法,就能正確概括出文章主要內容。文章體裁不同,我們概括文章主要內容的技巧也不同。因此,還要教給學生掌握概括文章主要內容的技巧。記敘文主要是寫人記事,所以是“文章記……人”;寫景的記敘文主要內容是“文章描寫……景色”;說明文的主要內容是“文章介紹……特點”。我們在概括文章主要內容時,要努力做到意思準確、完整,語言通順、簡潔。
當然,教學有法,教無定法,概括課文主要內容也是如此。作為教者,我們應該從學生的認知特點出發,采取靈活多樣的方法,循序漸進地培養學生的概括能力、思維能力等。
參考文獻:
[1]應有裕.以學定教,變教為學——蘇教版四年級下冊《黃河的主人》教學設計[J].語文教學通訊·C刊,2016(2):20.
[2]言慧林.巧用音頻資源,提高學生朗讀能力[J].小學教學研究(教學版),2018(11):3738.
[3]檀鑫超.《黃河的主人》文本解讀[J].七彩語文教師論壇,2015(6):2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