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 鍵? 詞】出版業;發展趨勢;現實挑戰;出版強國
【作者單位】歐大偉,海南出版社。
【中圖分類號】G239.2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91/j.cnki.cn45-1216/g2.2021.14.007
“十三五”時期,我國出版業發展成績喜人,不僅在政策引領、市場需求、技術賦能等作用下進一步推進了融合出版、精品出版,還通過創新運營、跨界協作基本實現了從傳統圖書出版向現代文化生產轉變的目標。但是,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對全球的沖擊給我國出版業帶來了種種嚴峻考驗:生產運營的多個環節受到挑戰,尤其是線下營銷停擺對一些中小型出版機構的生存和發展造成嚴重影響。在這樣的背景下,如何破圍發展是當前每一個出版人需要深思的問題。2021年是“十四五”的開局之年,也是疫情防控常態化下出版業探索新出路的關鍵時期。2021年5月,國家新聞出版署印發《關于組織實施出版融合發展工程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旨在以出版融合為有效抓手,聚焦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打造一批示范樣本,引導帶動全行業深化認知、提高站位、主動推進,實現轉型升級發展目標。
文章以《通知》的具體要求為指向,結合《2020年中國圖書零售市場報告》(北京開卷)、《2020年度中國數字閱讀報告》(中國音像與數字出版協會)、《第十八次全國國民閱讀調查報告》(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等權威報告的調查結果,從趨勢和挑戰兩大層面對新時期我國出版業的當下和未來發展進行科學、客觀、全面的觀察,并通過聚焦熱點話題,為行業發展提出合理建議。
一、新時代我國出版業的發展趨勢
1.在國家政策的引領下,我國出版業將邁入高質量發展階段
2020年10月中宣部印發《關于促進全民閱讀工作的意見》,明確提出“到2025年基本形成覆蓋城鄉的全民閱讀推廣服務體系”,以積極響應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的“愛讀書、讀好書、善讀書,建設書香社會”號召,這為出版業明確未來發展方向、加強內容引領和增加優質產品供給提供了有效參考。2020年11月,最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正式公布,并于2021年6月1日起實施。新修的著作權法進一步契合數字經濟發展需求,對有聲讀物等數字作品的內容版權問題做出了明確規定,能有效規范數字出版市場無序、混亂的惡性競爭和內容同質化等現象,是出版業健康發展的重要保障。此外,2021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的重大紀念時間節點,中宣部辦公廳印發通知,明確2021年主題出版五方面選題重點,其中包括“聚焦主題主線,大力營造共慶百年華誕、共創歷史偉業的濃厚氛圍”[1],這也意味著黨史教育主題出版工作將是出版業現階段的主攻方向。2020年12月,國家新聞出版署頒布了《出版物鑒定管理辦法》,開展了圖書“質量管理2020”專項整治工作,這對強化出版業的質量全流程管理和規范出版業的內容生產標準發揮了重要作用。
2.在市場需求的刺激下,我國出版業將保持多元化發展態勢
一是數字閱讀市場規模進一步擴大,為出版業務拓展和效益創收提供了良好的發展機遇。當下,數字出版仍是各地出版機構持續發力、重點布局的核心方向。2021年4月中國音像與數字出版協會發布的《2020年度中國數字閱讀報告》顯示,2020年我國數字閱讀產業規模已達351.6億,增長率達21.8%;數字閱讀用戶規模為4.94億,增長率為5.56%;其中人均電子書閱讀量9.1本,人均有聲書閱讀量6.3本,人均紙質書閱讀量6.2本。2021年4月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發布的《第十八次全國國民閱讀調查報告》顯示,2020年我國成年國民對書報刊和數字出版物等各種媒介的綜合閱讀率為81.3%,移動閱讀是主要趨勢。在此背景下,新時代的出版業將持續推進紙電聲一體化融合發展,滿足用戶市場的多元需求,加速傳統出版業進階。
二是深入細分市場領域,為出版業的雙重效益提升創造更多可能。除前文闡述的主題出版外,新時代出版業在教育出版、大眾出版、專業出版等細分領域也將收獲更多成效。從教育出版層面看,截至2020年底,我國普通高中三科統編教材已覆蓋20個省(市、區),且教育部明確提出“2022年前將實現所有省份全覆蓋,到2025年實現所有年級全覆蓋目標”;中等職業學校的三科統編教材編制工作也正式啟動,這為教育出版領域的市場業務拓展提供了有利參考。從大眾出版層面看,北京開卷發布的《2020中國圖書零售市場報告》顯示,盡管新冠肺炎疫情導致圖書市場“下沉”壓力驟升,但經典文學類、學習剛需類、心理疏導類、少兒市場類以及影視改編類圖書依然保持穩定增長態勢,這對我國出版業調整大眾市場策略和具體業務結構有重要啟示作用。從專業出版層面看,未來專業出版市場將繼續保持以中央部委所屬出版機構為主,地方科技出版社、專業大學出版社和綜合出版社為輔的發展格局。值得注意的是,隨著文創市場大熱,出版業在文創領域的發展布局也將進一步深化,將以更多既有內涵又有“顏值”的文創產品贏得消費市場青睞,實現“叫好又叫座”的目標。
3.在技術賦能的作用下,我國出版業將實現跨越式發展目標
新興技術的融合應用為出版業的內容與形式創新、平臺與渠道構建、供給與需求匹配提供了全新可能。從內容與形式層面看,隨著人工智能、AR/VR、云計算等新興技術的融合賦能,出版業的內容表達已然不再局限于傳統的紙質載體,還在電子出版、有聲出版的基礎上進一步開發了全媒體出版形態。如2021年5月,上海人民出版社與上海市委黨校、上海人民廣播電臺聯合策劃并制作了“百年大黨正青春”全媒體黨課,并于6月1日在上海人民廣播電臺、人民網上海頻道、阿基米德APP、學習強國、看看新聞等多渠道、多平臺分發。從平臺與渠道層面看,在技術、內容、數據等要素的合力作用下,出版業的平臺化創新成為重要趨勢。截至目前,中國出版集團、人民教育出版社、鳳凰出版傳媒集團、上海世紀出版集團等新型出版集團已經相繼成立了融合出版重點實驗室,北大方正和江蘇鳳凰新華印務共建了中國云出版CCPP平臺等,這些舉措為深度融合出版提供了強大的平臺保障。隨著5G、移動互聯網技術的進一步發展,短視頻、直播逐漸成為出版業開發運營渠道的新方向,如2020年6月至7月上海人民出版社基于“紅色起點”系列主題出版物在騰訊視頻舉辦的“眾說周知——作家眼中的紅色起點周周談”直播活動,六期節目直播觀看人數突破了271萬,流量變現成效顯著。從供給與需求匹配層面看,由于技術強勢賦能,出版業的內容形態與體驗場景也愈發多元,未來出版業將朝向智能出版方向發展,提供更多知識以及閱讀新場景。總之,在全球技術創新高峰期,出版業將以更多新形式、新手段、新場景為依托,促使自身實現跨越式發展。
二、新時代我國出版業面臨的挑戰
2020年8月,習近平總書記在經濟社會領域專家座談會上發表重要講話,強調“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今后一個時期,我們將面對更多逆風逆水的外部環境,必須做好應對一系列新的風險挑戰的準備”。“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盡管蘊含著諸多發展機遇,但也給出版業帶來了一些風險挑戰,出版業只有高度重視,進行針對性布局,才能實現轉危為機的目標。
1.來自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新考驗
西方國家采取的文化貿易等打壓措施,導致我國新聞出版業的國際化交流與合作面臨新的任務和難題,這種現象不容輕視。在此背景下,要想進一步提升我國的文化軟實力和出版影響力,出版業需要在內容、形式、渠道、平臺等各個方面進行系統升級,從科學、學術、商業等領域發掘新合力,為國際出版貿易關系的健康穩定發展和中國文化的國際傳播提供強力支持[2]。
2.來自疫情防控常態化下的新挑戰
盡管我國目前已經進入新冠肺炎疫情的常態化防控階段,但疫情仍對國內出版市場造成了嚴重影響。北京開卷發布的《2020年中國圖書零售市場報告》顯示,受疫情影響,2020年我國圖書零售市場碼洋規模首次出現負增長,同比下降5.08%。據悉,目前大多數出版機構仍然存在開工不足、業務量下降、實體閱讀空間閑置、書業市場活動受限等問題,除出線上出版保持高速發展外,整個出版業仍處于恢復期。以2021年北京圖書訂貨會為例,不僅舉辦時間一再推遲,參加人數也由10萬人壓縮至2.4萬人,規模不到往屆的1/4。因此,出版業仍要關注疫情變化,以相對靈活的發展策略,促進自身的平穩進階。
3.來自市場需求變化中的新風險
數字閱讀風潮給出版業的在線出版業務流程構建和線上閱讀場景開發帶來沖擊。如何加快傳統出版業的轉型升級,圍繞線上閱讀市場新業態構建全新的在線出版業務體系,成為新時代出版業亟須解決的現實問題。除了在線出版業務,文旅、文創等業務還未實現產業集聚效應,盡管發展紅利期仍在,但發展路徑、運營模式還需進一步完善,這也是未來出版業轉型發展、業務升級過程中需要注意的問題之一。
三、新時代我國出版業的發展建議
1.從宏觀層面看,深度融合發展是有效策略
從宏觀層面看,以政策引領為前進方向,以跨界協作為具體路徑的深度融合發展是出版業應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有效策略。
一方面,出版業應積極配合國家政策落地制定相應的靈活發展方案。在“十三五”開局之時,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財政部聯合印發了《關于推動傳統出版和新興出版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旨在推動傳統出版和新興出版融合發展;在“十四五”開局之年,國家新聞出版署印發了《關于組織實施出版融合發展工程的通知》,并明確提出“系統性推進傳統出版與新興出版深度融合發展”。對比來看,從“推動”到“推進”,從“融合發展”到“深度融合發展”,國家相關部門的政策引領始終是持續促進出版業轉型升級、創新發展的核心動力。在《關于推動傳統出版和新興出版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的規劃下,無論是國家級出版集團(機構)、地方級出版集團(機構)還是新興出版企業,都應圍繞深度融合展開全面規劃,以期盤活優勢資源,實現內容、渠道、平臺、市場、用戶的融合互通,為自身的轉型發展打下堅實基礎,增強市場活力,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和國內疫情防控常態化背景下穩步前進。
另一方面,加快跨界協作,以優勢互補促進多方互利共贏是出版業務升級和轉型發展的重要舉措。目前,出版集團(機構)與技術型企業(科大訊飛等)合作、與互聯網內容平臺(喜馬拉雅等)合作、與媒體(廣播電視機構等)合作,抱團取暖、攜手共進已成為常態。2021年5月,青島出版集團旗下的青島城市傳媒與央視頻融媒體發展有限公司旗下的央視娛樂傳媒達成合作協議,未來將在融合出版、IP開發等領域開展深度合作,以期通過優勢互補在新時期發揮更強的社會、經濟、文化服務作用。此外,打造一批新型出版集團,發揮“旗艦型”企業的引領示范作用,提升我國出版業在國際市場中的號召力、影響力,是出版“走出去”和文化“走出去”的重要目標。如近年來上海世紀出版集團攜手旗下多個出版社深耕主題出版、大眾出版、專業出版、教育出版等領域,以各類精品工程和重大項目為依托,積極尋求國際合作機遇,不僅促進了自身從單一圖書出版機構向多元文化服務平臺轉型發展,也為中國文化的國際傳播和中國故事的國際講述發揮了重要作用。
2.從微觀層面看,建立綜合發展機制是科學策略
從微觀層面看,以全媒體出版為主要發力點,以文旅、文創業務為新興增量的綜合發展機制是出版業應對市場需求新變化的科學策略。
首先,借助技術賦能和媒體融合加速全媒體出版體系構建是新時代出版業服務當代發展大局、順應線上市場需求的前提。為了凸顯“建黨百年”重大歷史時間節點的重要性,學林出版社在打造《文獻中的百年黨史》一書時,采取了紙電聲一體化出版模式:在紙質書出版發行之際,聯合喜馬拉雅同步上線有聲書,讀者只需通過智能手機掃描二維碼,便可實現在線悅讀、悅聽。不僅如此,學林出版社還與科大訊飛聯合開發了“云展廳”,將新興技術與《文獻中的百年黨史》有效結合,讀者只需通過電子屏或VR眼鏡便可獲得沉浸閱讀體驗。此外,人民出版社、人民文學出版社、上海音樂出版社等也在全媒體出版領域取得了不俗成績,為優質內容產品的在線分發和基層“下沉”、出版機構的效益創收和品牌構建發揮了重要作用。
其次,立足自身優勢,加快文旅、文創市場業務的創新開發是新時代出版業延伸自身產業鏈、獲取新效益的重要路徑。在2020年11月舉辦的第三屆長三角文博會上,安徽出版集團以“文化+”為主題,集中展示了在數字出版、數字教育、數字文化公共服務、文化創意和文化旅游等領域的優秀項目及產品,該集團打造的“黃山中國書畫小鎮”重點文旅項目,為出版業深入文化產業市場細分領域提供了新范本。此外,隨著“出版+文創”之風漸起,傳統出版社的文創產品開發推廣已成常態,如人民文學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不僅開發和打造了一大批深受市場消費者喜愛的優質文創產品,還立足自身特色創建了“人文之寶”“逗好”等文創品牌,為自身的業務拓展和效益增收提供了有力支持。當然,目前的“出版+文創”還處于“小打小鬧”階段,產業集聚規模尚未形成,發展紅利期仍未結束[3]。因此,各出版機構在入局前要充分做好市場規劃,強化行業內外部的共同合作,結合短視頻、直播等新興媒體平臺的創新推廣完善自身運營體系,從而實現雙效最大化的目標。值得注意的是,全媒體出版和文旅融合、文創開發并不是獨立的業務體系,而是出版業融合轉型下的“多位一體”發展新業態。
|參考文獻|
[1]柳斌杰. 開啟出版強國建設新征程:2021年中國出版業機遇與挑戰[N]. 中國出版傳媒商報,2021-04-06.
[2]許惟一. “十四五”開局之年,出版業需要關注的八個話題[N]. 國際出版周報,2021-03-22.
[3]任麗芬,樊竹筱. 抓準文創契機,促進長效發展:傳統出版社文創產品的設計與運營淺析[J]. 出版廣角,2021(1):45-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