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 鍵? 詞】鄉村干部;鄉村振興;《鄉村干部報》;創刊
【作者單位】方嘉,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
【基金項目】江蘇省社科基金重點委托項目“網絡語言傳播與青少年亞文化研究”(14WTA007)。
【中圖分類號】G237.9【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91/j.cnki.cn45-1216/g2.2021.14.013
2018年11月,經中組部同意、國家新聞出版署批準,成立于2011年4月的《大學生村官報》正式更名為《鄉村干部報》。2019年1月4日,該報首期與讀者見面。《鄉村干部報》為周刊,每周五出版,并于當天同步發行電子版。正如“聚焦鄉村干部,聚力鄉村振興”的辦報宗旨,《鄉村干部報》的出版、發行不僅是刊名的更改,還是在繼續發揮《大學生村官報》辦報經驗的基礎上,彰顯貫徹鄉村振興戰略、服務“三農”發展的責任擔當。從該報已經發行的幾期內容來看,無論是《重要新聞》《成長花園》板塊,還是《交流樂園》《精神家園》板塊,都展示了其“接地氣”“帶露水”的辦報特色,詮釋了其助力“三農”、服務“三農”的辦報理念。
《鄉村干部報》與其前身《大學生村官報》的不同之處在于,其改版后的讀者群體不再是單一的大學生村干部,而是包含了大學生村干部、基層干部的鄉村干部群體,以及廣大農民。在選材內容上,《鄉村干部報》的領域更為廣泛,增加了“鄉村振興”和“電商”等熱點新聞,通過講述脫貧故事,傳授鄉村改革經驗,為鄉村干部開展工作提供了有效幫助。可以說,《鄉村干部報》定位切合實際,內容素材緊跟時代,是當前助力鄉村振興的重要載體和思想輿論陣地[1]。
一、聚力鄉村振興戰略——《鄉村干部報》的創刊背景
1.政策背景
《鄉村干部報》創刊是國家傳播、推廣“三農”政策的結果。我國實現鄉村振興的關鍵在于培育一批懂政策、有頭腦的鄉村干部隊伍。當前,雖然我國針對鄉村干部隊伍建設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方針,但鄉村干部隊伍建設仍存在諸多問題。比如,鄉村干部流失現象嚴重,人才隊伍體系存在“斷層”現象等。因此,加快鄉村干部隊伍建設,成為推進鄉村振興進程的重要舉措。《鄉村干部報》通過講述理論政策、大政方針,講述鄉村干部的優秀事跡,為有關單位貫徹脫貧攻堅、鄉村振興戰略,開展基層黨建和政策宣傳等工作提供了重要幫助[2]。
2.時代背景
2019年1月4日,《鄉村干部報》首期與讀者見面,引發紙媒“逆向新生”熱議。作為一份聚焦鄉村干部的報紙,該報創刊與當前時代環境有著重要關系。一方面,我國鄉村發展進入“持續推進鄉村全面振興”階段,需要有權威的媒體占領輿論陣地來引導大眾思想理念。《鄉村干部報》具有理論高度,報道內容滿足了鄉村發展“全面振興”的傳播要求。另一方面,我國鄉村發展進入全面融合的新時代。鄉村振興是多種要素共同作用下的融合振興,新聞媒體也是其中關鍵環節。《鄉村干部報》為加快城鄉融合進程,提升鄉村治理水平,搭建了良好的宣傳平臺。因此,按照新時代“三農”工作要求,《鄉村干部報》調整辦報思路,將在推進鄉村振興戰略中發揮自身價值。
3.實際需要
在全面貫徹鄉村振興戰略的進程中,鄉村干部是實踐主力,輿論思想是發展助力。新聞媒體為開闊鄉村干部的發展視野、拓展鄉村干部的振興戰略認識提供了重要陣地。如何打造具有影響力且實用的新聞媒體,是有關單位在全面貫徹鄉村振興戰略進程中的重要訴求[3]。鄉村干部作為農村發展的骨干力量,既是黨的路線方針的執行者,又是農村實際問題的解決者。《鄉村干部報》的創辦就成為其的一種實際需要。正如《鄉村干部報》在發刊詞中所言:鄉村干部需要及時了解黨和政府的大政方針,也需要有工作和學習的標桿、榜樣。因此,《鄉村干部報》通過個性化解讀“三農”政策,宣傳鄉村干部典型,傾聽鄉村干部的訴求和心聲,使鄉村干部更好地掌握“三農”政策動向,更有解決問題的工作干勁。
二、《鄉村干部報》的功能定位
鄉村振興,宣傳先行。鄉村干部做好鄉村振興戰略的宣傳工作,能在營造鄉村振興戰略良好氛圍的基礎上,凝聚鄉村振興的強大合力。報紙作為我國政策宣傳、思想引導的重要陣地,在助力鄉村振興發展進程中,有其獨特價值。《鄉村干部報》通過講述政策,宣傳干部事跡,有效助力鄉村干部更好開展工作,助力鄉村振興。
1.講述“三農”——講述、報道與“三農”相關的政策與新聞
政策是指導“三農”工作的基礎,新聞是講述“三農”工作的發聲器。《鄉村干部報》作為專門記錄、服務鄉村干部的新聞媒介,其在辦報過程中,一方面講述與“三農”相關的政策理論,另一方面準確報道與“三農”相關的新聞。“三農”新聞有較強的專業性,以及特殊的讀者群體,這就使得《鄉村干部報》在講述與報道“三農”政策的過程中,對內容的大眾化有較高要求。因此,在《鄉村干部報》的辦報過程中,相關人員要在確保政策理論準確的基礎上,把握議題的方向,優化寫作方法,科學引導“三農”輿論走向,確保鄉村干部與農民群眾能了解、學習政策理論。在鄉村振興進程中,相關部門借助新聞媒體的傳播能力,能讓廣大鄉村干部及時掌握政策動態,更好地發揮政策的指導價值。
2.記錄“三農”——聚焦基層“三農”干部事跡,做鄉村干部的助手
鄉村干部是鄉村振興的“領頭羊”。《鄉村干部報》通過開設《圖說鄉村干部》《鄉村之星》和《基層探索》等專欄,宣傳了一批在鄉村振興進程中有突出成績的干部典型,尤其是對優秀鄉村干部事跡的紀實性描述,令其他鄉村干部深受啟發。《鄉村干部報》作為一份聚焦鄉村干部的行業性報紙,通過搭建鄉村干部的交流平臺,讓自身不僅成為鄉村干部交流的“樂園”,更是他們成長的“花園”。例如,《鄉村干部報》在首期第三版的《成長花園》中,講述了重慶市奉節縣平安鄉林口村第一書記高紫陽的事跡,其通過樸實的文字描述,簡單的圖片搭配,深刻詮釋了“三農”干部的情懷與奉獻。當然,鄉村干部通過了解高紫陽的事跡,也能學習到帶領全村脫貧致富的相關經驗。如部分鄉村干部學習相關經驗后能立足實際發展優勢產業、將扶志與扶智相結合,激發全村發展的內生動力,為全村尋找脫貧致富的好路子[4]。《鄉村干部報》正是以深度聚焦“三農”干部事跡,發揮其對鄉村干部的助手作用,為鄉村干部開展工作提供有益借鑒。
3.服務“三農”——為鄉村量身定做的服務平臺
鄉村發展離不開產業基礎。鄉村干部作為鄉村經濟發展的“舵手”,應為本村(居)、本鄉(鎮)尋找優質產業發展的突破口。《鄉村干部報》在辦報過程中,開設了《我為鄉村代言》欄目,通過發揮自身媒介影響力,為鄉村資源優勢轉化成經濟優勢搭建了重要平臺。《我為鄉村代言》是一個基于鄉村實際,為鄉村量身定做的服務型平臺。該欄目通過讓鄉村干部做“代言人”的方式,推廣自身鄉村的美景美食、產品工藝品。《鄉村干部報》借助自身影響力,并結合微信、微博和門戶網站的傳播優勢,為鄉村經濟的發展、資源優勢的轉化開辟了一條時代新路徑。
三、《鄉村干部報》的發展建議
當前,我國開啟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新時代。紙媒在助力鄉村振興時,應該有三個全新認識:鄉村與以往不同;受眾與以往不同;傳媒環境與以往不同。因此,在媒體轉型升級的當下,報紙想要更好助力鄉村振興,就需要與新媒體技術融合,與各種媒體賽跑。《鄉村干部報》在助力鄉村振興的過程中,創新思想,利用新技術、新手段展示自身特色,將自身打造成為鄉村干部交流學習的新平臺,以及鄉村干部與群眾日常生活的服務區。
1.發揮自身特色——秉承講農事、傳農情的正確辦報導向
融媒體時代,紙媒只有具備自身特色,才能確保自身的生存空間。《鄉村干部報》創刊,是貫徹我國鄉村振興戰略的工作需要,也是滿足鄉村干部、農民群眾對鄉村振興戰略認識的宣傳需求。因此,《鄉村干部報》應發揮好自身特色,在秉承講農事、傳農情的正確辦報導向的基礎上,引導鄉村發展的新聞輿論走向,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營造良好的輿論環境。《鄉村干部報》在辦報過程中,需要認識到“三農”新聞的獨特性,不能盲目抄襲或者借鑒其他媒體的發展經驗,也不能為了市場份額、經濟效益脫離鄉村實際,而是要結合鄉村農情,融入融媒體時代特征,不斷探索與積極實踐,走出切合“鄉村”實際的融媒體發展道路[5]。
2.融入鄉村——真實記錄鄉村故事,助力鄉村振興
對《鄉村干部報》來說,想要實現自身持續、健康發展,就需要扎根基層,植根鄉村,報道最真實的“三農”新聞,記錄鄉村正在發生的故事。《鄉村干部報》在辦報時,要想農民所想、講農村的發展變化,貼近鄉村實際,消除讀者在閱讀過程中的“距離感”[6]。雖然在當前的信息時代,各種信息不斷涌現,但依舊缺少有獨特見解、有專業價值的新聞信息。《鄉村干部報》從鄉村中來,其信息內容鮮活、接地氣的特點,是該報全面發力的關鍵抓手。《鄉村干部報》助力鄉村振興,關鍵要融入鄉村,使自己成為助力鄉村發展的一分子,這也是紙媒在融媒體時代助力鄉村振興的先決條件。助力鄉村振興,需要有關單位幫助鄉村尋找適合自身發展的產業,因此,《鄉村干部報》應將與鄉村相關的經濟因素融入報紙的內容、閱讀服務等多項要素之中,打造紙媒助力鄉村振興發展的新格局。
3.融入鄉村干部——宣傳優秀事跡和人物,打造精神“燈塔”
《鄉村干部報》對優秀鄉村干部進行報道,既是對服務鄉村振興的基層干部最真實、鮮活的事跡寫照,也是其職責使命。《鄉村干部報》作為立足鄉村、服務鄉村干部的媒體,其在辦報時,要真正走進鄉村,要真實記錄鄉村干部的點滴事跡,通過聚焦投身鄉村振興戰略的鄉村干部,積極宣傳報道優秀事跡和人物,為鄉村干部隊伍樹立典型,打造精神“燈塔”。《鄉村干部報》通過宣傳優秀事跡,樹立優秀典型,對優秀鄉村干部進行持續性報道,積極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啟迪鄉村干部思想,實現鄉村振興與思想文化建設的有效銜接。
4.融入時代——與網絡聯動,滿足讀者閱讀需求
融媒體時代,任何一種媒體都不可能以“孤立”的方式存在,紙媒與網絡融合,新媒體與傳統媒體聯動已經成為新趨勢。受融媒體時代環境影響,當前大眾的閱讀方式向電子閱讀轉型。作為“逆向新生”紙媒的《鄉村干部報》,在當前的媒介環境中要做到以下兩個方面。一是在堅持做好紙媒的基礎上,充分利用網絡、新媒體技術優勢,推進紙媒與網絡之間的有效互動。從《鄉村干部報》目前的辦報情況來看,雖然其已開設了官方網站、微信公眾號和微博等多個新媒體展示平臺,但是平臺上的內容素材相對單調。《鄉村干部報》在未來要進一步提升運營水平,豐富各平臺資源。二是要結合讀者群體的閱讀需求及習慣,實時調整版面設置。對多數鄉村干部而言,他們閱讀報紙的時間較短,更關注報紙中更具實用性、技術性的內容。《鄉村干部報》在未來要注重使用通俗語言、控制篇幅規模,以“圖片+文字”的形式,突出服務性,講述實用信息,通過構建形式多樣、內容全面的鄉村話語體系,助力鄉村振興。《鄉村干部報》除了要注重構建與“三農”溝通的新聞傳播體系,也需要真正融入時代,為廣大鄉村干部提供精神與物質的“雙重”服務[7]。
四、結語
在我國幾千年的發展歷史中,鄉村孕育了傳統文明,承載著中華民族的厚重記憶。在我國城市化發展的進程中,鄉村出現了不同程度的“衰落”現象,如何留住“鄉愁”,振興鄉村經濟,成為我國人民解決“三農”問題的首要任務。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要“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并提出了“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從《大學生村官報》更名而來的《鄉村干部報》,在繼承辦報經驗的基礎上,融入新媒體技術,植根鄉村、服務“三農”,秉承講農事、傳農情的辦報特色,講述“三農”故事,傳播政策理論,成為廣大鄉村干部強有力的“助手”。
|參考文獻|
[1]王書明. 著力打造新聞產品的剛需特質:《大學生村官報》的實踐與思考[J]. 新聞戰線,2018(10):5-7.
[2]劉玉娟,丁威. 鄉村振興戰略中鄉村人才作用發揮探析[J]. 大連干部學刊,2018(8):11-17.
[3]姜明. 提升鄉村價值,構建鄉村振興媒體推動力:以《四川農村日報》為例[J]. 新聞界,2018(12):97-100.
[4]彭光淑. “村子不脫貧,我就不離開”:記重慶市奉節縣平安鄉林口村第一書記高紫陽[EB/OL]. (2019-01-04)[2021-05-01]. http://epaper. dxscg. com. cn/mp2/pc/c/201901/04/c580565. html.
[5]李紅艷. “三農”報道的新立場、新位置與新角色[J]. 青年記者,2018(34):14-16.
[6]徐龍近. “美麗鄉村建設”報道的基本原則和實現途徑[J]. 中國報業,2015(8):44-45.
[7]陳昌清. 美麗鄉村建設中“三農”媒體的使命與擔當:以《安徽日報農村版》為例[J]. 新聞世界,2016(10):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