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俊果?劉軍
【關? 鍵? 詞】專業分工;專業特色;社會效益
【作者單位】宋俊果,中國農業大學出版社;劉軍,中國農業大學出版社。
【中圖分類號】G231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91/j.cnki.cn45-1216/g2.2021.14.015
2018年底中宣部印發《圖書出版單位社會效益評價考核試行辦法》(以下簡稱《考核試行辦法》)后,我國各出版單位陸續開展社會效益考核工作,出版社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實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的工作被推上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因此,對照《圖書出版單位社會效益評價考核試行辦法》有關指標,出版社應認真落實“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的具體要求。
《考核試行辦法》為出版社正確認識“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實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的體制機制指明了方向,為出版社具體落實“出版社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實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提供了制度遵循。文章將對中小型專業出版社如何在社會效益考核中取得好成績,切實做好“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實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進行闡述。
一、《考核試行辦法》相關考核指標的具體要求
《考核試行辦法》明確提出,圖書出版單位社會效益是指圖書出版單位通過以圖書為主的出版物和與出版相關的活動,對社會產生的價值和影響;圖書出版單位社會效益考核主要考核出版質量、文化和社會影響、產品結構和特色、內部制度和隊伍建設等方面內容。其也對“出版物”和“與出版相關的活動”做了詳細闡述。
“出版質量”指標主要考核圖書出版單位堅持正確出版導向的情況和出版物的科學性、知識性水平,以及圖書編校印裝質量整體情況。貫徹落實黨的理論和路線方針政策,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出版導向、價值取向是圖書內容質量的基本要求和保障。出版物科學性、知識性水平考核至少包含三個層面:一是內容的科學性是否有差錯;二是內容的表達是否符合讀者對象的特點;三是對知識的闡述是否有利于讀者進一步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而編校質量是出版社圖書出版工作各環節中最基礎、最重要的內容,其不僅是圖書知識內容的科學性保障,還是避免圖書出現重大出版質量問題甚至政治性問題的保障。因此,《考核試行辦法》對圖書編校質量提出了嚴格的要求。近年來,有關部門持續加大對出版單位圖書編校質量檢查的力度,對圖書出版質量的提高起到了積極的作用。有關部門以《考核試行辦法》為指引,配合日常嚴格的編校質量檢查,極大地促進了出版單位編校質量的提升。
“文化和社會影響”考核指標明確指出,出版單位要依托優秀產品和活動體現文化價值和社會影響。“優秀產品”應按《考核試行辦法》相關內容確認,其具有一定的要求和界定,不是由出版單位自己確認的。符合《考核試行辦法》的“優秀產品”一般都具有強烈的導向性,一則有利于國家有關重點項目的落實,形成出版主旋律,為黨和國家有關政策和措施的實施宣傳助力;二則有利于出版單位的日常出版工作朝著國家確定的方向和目標凝心聚力,形成出版主流、出版洪流,全面提升出版物的內容質量,特別是選題質量;三則有利于推動服務黨和國家工作大局、服務經濟社會建設發展和科技進步與行業發展,發揮新聞出版工作應有作用。
“產品結構和專業特色”指標的考核設置抓住了專業出版社社會效益的重點。專業出版社設立的初衷就是為所屬專業領域服務,無論是社會科學類、自然科學類、教育類出版社,還是專業部屬出版社、地方出版社、大學社,其在成立時都有明確的服務專業領域的要求和界定。然而,在經濟效益受到更多重視的情況下,為了獲得更多經濟利益,產品結構和專業特色已經被一些出版社所忽視,致使其以經濟效益為主。久而久之,出版社丟失自身特色,產品結構雜亂,且出版社的品牌難于形成,經濟效益變差,社會效益也無從談起。“產品結構和專業特色”指標的考核設置有利于避免這種情況的繼續發生,有利于出版社從根本上走上專業化發展的道路,在服務專業領域發展中實現自身的價值,求得自身的發展。
“內部制度和隊伍建設”考核指標中明確地指出出版社的企業章程和規章制度中要體現社會效益優先的原則,并將社會效益放在首位作為出版社各環節工作的考核項目,從出版社運行機制上保證社會效益優先原則。這一指標中還將部分項目以負面清單的形式加以約束,以確保社會效益在盡可能廣泛的范圍內得以落實。
二、出版社實行專業分工的利處
我國出版社實行專業分工有歷史的原因,更有客觀要求。從目前情況來看,出版社專業分工仍是我國出版工作實行宏觀管理的一種行之有效的重要方式。尤其是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的背景下,堅持專業分工有利于出版社為廣大人民群眾提供更多更好更滿意的精神產品,滿足人民群眾精神層面的美好生活需要[1]。我國長期出版實踐經驗表明,出版工作要滿足社會多方面、多層次的需要,出版社對專業分工進行定位和管理,在統籌兼顧、合理安排、分工協作的前提下,形成布局比較合理、完善的出版體系是非常必要的。
1.專業分工有利于出版社的健康發展
出版社實行專業分工,有利于出版社形成自己的特色和風格,發揮自身優勢和特長,以質取勝,以小勝集大勝。出版社的專業化分工體現在產品策劃、編輯制作、營銷傳播等環節都要圍繞基于專業分工基礎上的出版方向、服務對象和主導產品。在以互聯網為基礎、以眾多新技術為推動力的經濟變革大潮中,傳統出版社只有走專業化發展道路,才能找到一條適合自身生存與發展的路徑,打造其核心競爭力。出版社組織架構、生產方式、產品結構、利潤結構、傳播方式、銷售道路等都要適應專業化的需求,走專業化的道路,努力在所服務的專業領域中做到最好。只有這樣,出版社才能在外界環境發生變化時站穩腳跟,迎風踏浪,始終向前,實現出版社健康可持續發展。
2.專業分工有利于出版社提供更專業、更精準、更高質量的圖書產品
隨著生產力的發展,科學技術的進步,專業分工不斷向更高層次推進,而專業分工向更高層次的推進又是推動生產力發展、科學技術進步的必然要求和重要動力來源。出版社的專業分工,使整個出版生產在宏觀調控的基礎上達到平衡協調發展,符合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和社會進步的總趨勢。作為文化產業中精神內容和文化產品最重要的生產者和提供者之一的出版社,只有努力打造和提升內容生產的專業化,才能為廣大讀者提供更專業、更精準、更高質量的精神產品。內容生產的專業化要求出版社要深入研究圖書產品內容與呈現形態的融合問題,要深入研究圖書產品定位和細分市場的精準對接問題,要提升圖書工匠化的制作能力及產品管理的專業化能力等。通過建立獨特的產品風格和品牌,建設質量管理體系,建立完善的制作流程,把產品制作的內容細節與藝術化形態推向極致,既是出版專業分工的目的,也是出版社的理想和追求。《考核試行辦法》的“產品結構和專業特色”“內部制度建設與執行”指標明確了出版單位專業化建設的具體要求,為出版社更好地服務廣大讀者奠定了基礎。
3.專業分工有利于出版社保證圖書質量
《考核試行辦法》的第一項考核指標就是“出版質量”,出版質量包括兩個方面,即內容質量和編校質量。內容質量的核心是圖書內容能滿足讀者需求和需要,而滿足的程度由讀者獲取知識的最終效果來決定。其中對讀者的價值導向的引導、知識的獲取和知識的物化、能力的培養和提升是圖書作為精神產品的價值體現,也是圖書內容質量最重要的考核指標。圖書出版專業分工是保證深層次滿足讀者需求的重要條件,也是更好滿足讀者專業需求的前提。出版社如沒有長期積累的優秀作者資源以及強有力的專業編輯力量,就不能持續打造出較多數量的能滿足讀者深層次需求的專業圖書產品。因此,出版社要想很好地滿足讀者的需求,就需要下功夫打造和提升內容生產的專業化。
中國農業大學出版建社30多年來,始終堅持正確的出版方向,堅守出版專業分工,以農為本,依靠中國農業大學的資源優勢和出版社自身編輯的專業優勢,不忘初心,堅持為我國農業教學、農業生產和農業科研服務,出版了一大批高質量的農業院校教材、農業專著和科學技術圖書,堅持將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實現了自身的可持續發展。
三、中小型專業出版社落實考核指標的重要保證
按專業分工出書是出版社加強出版管理、提高圖書質量的一項重要措施。各中小型專業出版社應集中力量做好本社專業范圍內的各類圖書,將主要精力放在本社主要的出版領域,在全國出版社專業分工的整體布局中,在國家有關部門的宏觀指導和調控下,打造專業特色,集小好為大好,使我國的出版事業整體呈現大好的社會效益局面。
1.堅持專業分工有利于中小型專業出版社落實社會效益考核要求
我國中小型專業出版社數量龐大,在努力落實《考核試行辦法》考核指標,實現社會效益最大化的過程中,中小型專業出版社要對自身的優勢和限制性條件有明確的認知。在量化的考核指標中,加分項是大型出版社的強項,因為大型出版社出書數量多、承擔的國家重點項目通常較多。對中小型專業出版社來說,堅持專業分工,打造專業特色,憑專業優勢打造更多的重點項目,是強化專業出版社會效益的方向。以中國農業大學出版社為例,其凡是成功申報的國家出版基金、科學技術出版基金、國家規劃教材等項目,都嚴格堅持專業分工,打造具有明顯專業特色的圖書。比如國家出版基金項目圖書“現代農業高新技術成果叢書”《高產高效養分管理技術創新與應用》等,國家重點出版規劃項目圖書“改革開放40年中國豬業發展與進步叢書”《鴨病學》,國家規劃教材“高等學校食品專業系列教材”等,走出去項目圖書《決勝生物質》《豬抗病營養理論與實踐》等,都是優秀作者以及優秀編輯合作的成果,是堅持專業分工特色的典范。
2.中小型專業出版社應做好出版規劃,形成專業特色
為落實考核指標,中小型專業出版社要樹立精品意識,始終把社會效益指標作為開展出版工作的行動指南。中小型專業出版社除了堅持專業分工,還要強化對出版工作的整體規劃,優化出版結構,規劃圖書的品種和數量,持之以恒、矢志不渝,才能夠形成專業特色。
作為專業大學出版社,中國農業大學出版社同時具有專業出版和大學出版的特點。堅持為農業科學技術發展服務是中國農業大學出版社實現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的基本要求。中國農業大學出版社依托中國農業大學的人才優勢,團結全國范圍農林院所內的院士、長江學者、知名專家等,策劃出版了一批代表國家水平的優秀學術專著。同時出版社策劃引進出版了一部分世界權威專家的經典或精品著作,填補國內行業空白,對國內學科發展有明顯的促進作用[2]。作為農業專業出版社,中國農業大學出版社肩負服務“三農”的歷史使命,每年都會分配一定的出版資源主動策劃農業技術類圖書,即農業基層急需、具有比較強的實用性的出版物。這些圖書都取得了很好的社會效益,也獲得讀者的青睞。
為農業高等教育服務是中國農業大學出版社實現將社會效益放在首位的重要任務,而出版優秀的教材是完成這一任務的重要途徑。大學教材是大學出版社的主要產品之一,優秀的教材在育人的同時能給出版社帶來良好的經濟效益,促進出版社和諧發展,能夠保證出版社實現將社會效益放在首位這一任務。近年來,中國農業大學出版社以中國農業大學優秀師資為主導,帶領全國涉農院校中的骨干專家、一線教師,出版了一批包括農學、園藝、植保、生物、資環、食品等涉農學科的優秀教材。中國農業大學出版社在教材建設過程中與時俱進,及時對教材的體例和內容進行更新修訂。隨著教學方式的更新,中國農業大學出版社注重融合發展,建設了“中農De學堂”教學平臺,及時打造線下線上相結合的新形態教材。中國農業大學出版社貫徹黨和政府對教材的要求,引導作者將課程思政的理念滲透教材內容中,并根據新農科建設的進程及時調整內容和品種,使教材融入信息學的內容。目前其出版的教材中有相當數量入選國家級和省部級出版規劃,顯示了良好的社會效益[3]。
中國農業大學出版社的探索實踐表明,堅守專業分工,形成專業特色,將促進農業科技發展服務和農業高等教育服務更好地結合,有利于出版社真正將“社會效益放在首位”落到實處。
|參考文獻|
[1]何志勇. 新時代出版業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思考[N]. 中國出版傳媒商報,2018-10-09.
[2]宋俊果,董夫才. 大學出版社不應遺忘學術譯著[J]. 出版參考,2010(16):14-15.
[3]宋俊果,劉軍. 優秀教材的傳承與創新:以中國農業大學出版社“高等學校食品類專業系列教材”為例[J]. 出版廣角,2020(15):5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