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堃
(濟南市歷下區人民醫院手術室 山東 濟南 250014)
隨著我國醫療衛生水平不斷提高,由以疾病為治療中心來對待患者,到逐漸關注其護理的需要,到越來越重視患者的心理狀態[1]。手術室作為醫院搶救危重患者的重要場所,其護理質量不僅關系著的患者的生命安全,也關系著整個醫院的醫療水平,但由于手術操作的刺激,在心理應激反應下,患者易出現恐懼、焦慮不安等負性情緒,這就要求手術室護士需加強圍手術期的心理護理干預[2]。為此本次研究選取我院2019年12月—2021年1月手術患者100例,對其中的50例患者強化手術室心理護理干預,進行分析、對比,探討心理護理在手術室護理中的應用價值。取得較好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選取我院2019年12月—2021年1月手術患者100例。排除標準:患有顱腦外傷、昏迷、意識障礙和認知障礙等患者。遵循知情同意原則,本研究征得了患者及家屬的同意并簽署同意書。以隨機方式將患者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50例。觀察組中男性27例,女性23例,年齡最小19歲,最大76歲,平均年齡(46.84±16.27)歲。其中婦產科16例、骨外科10例、普外科24例。麻醉方式:全麻26例,局麻24例;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13例,高中26例,大專及以上11例。對照組中男性26例,女性24例,年齡最小17歲,最大76歲,平均年齡(47.08±15.65)歲。其中婦產科17例、骨外科8例、普外科25例。麻醉方式:全麻25例,局麻25例;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12例,高中28例,大專及以上10例。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所屬科室、麻醉方式和文化程度等基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對照組給予手術室護理常規,包括術前對患者進行健康指導,做好術前準備,控制手術間溫濕度,保證手術間潔凈度,使用加溫毯、恒溫儀,術中密切監測患者生命體征,積極配合醫生等。但不對患者進行心理干預。
觀察組采用手術室護理常規的基礎上,強化心理護理,具體方法如下:(1)術前心理護理。在確定了患者的手術方案后,手術室護理人員在術前1 d對患者進行訪視,查閱病歷,了解一般情況、既往史、手術史、過敏史等,與患者及家屬進行交流溝通,講解手術大概過程,傾聽、解決患者的疑問,有針對性的進行心理疏導。通過手術成功案例的講解,讓患者不必擔心,謹遵醫囑,注意休息,安心等待手術。(2)術中心理護理。對患者來說,手術室的環境是很重要的,一個干凈、舒適、溫馨的環境可以使患者保持穩定的情緒和愉快的心情[3]。因此,一定保持手術室的環境整潔。手術當日,護理人員提前30 min接患者進入手術室,巡回護士用親和的語言,和藹的態度與患者溝通,幫助其放松心情。進行所有的操作前一定告知,做好解釋,取得配合。同時真誠地關心、愛護患者,減少非必要的身體暴露。局麻及神經阻滯麻醉時,患者始終處于清醒狀態,應注意遮蔽其視線,避免直視手術部位。手術開始后,巡回護士適時疏導患者,如手術牽拉時,指導患者深呼吸,盡量放松。在術中,醫務人員不談與手術無關的內容,盡量滿足患者要求,使其得到安全感,盡可能達到輕松愉快的完成手術。(3)術后心理護理。手術完畢,器械護士擦掉術野周圍的血跡,保證敷料干凈,妥善固定引流管,以免滑脫、滲漏,刺激患者及家屬。麻醉清醒后,及時告知患者手術已經結束,一切順利,幫助鼓勵患者建立戰勝疾病的信心。術后1~2 d回訪患者,觀察患者的生理心理變化,給予專業的心理疏導,幫助患者平穩、舒適的度過圍手術期。
心理護理前后對患者心理狀態、生理功能進行比較。心理狀態包括焦慮、抑郁,使用癥狀自評量評分,分數越低,護理效果越好。生理功能包括對心率、血壓進行測量分析,數值越低,生理功能越好。護理結束后,對患者的護理滿意度進行調查,采用醫院自制滿意度調查表,滿分100分,85~100分為非常滿意,65~84分為滿意,64分及以下為不滿意。
采用SPSS 19.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處理。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頻數和百分比(%)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心理護理前,兩組患者心理狀態評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觀察組患者焦慮、抑郁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焦慮抑郁評分比較(± s,分)
組別 例數焦慮評分抑郁評分護理前 護理后 護理前 護理后觀察組 50 53.68±2.3143.02±2.7254.02±2.7242.82±2.61對照組 50 53.6±2.3148.46±3.0853.88±2.6150.12±2.17 t 0.17 9.38 0.262 15.2 P>0.05 <0.05 >0.05 <0.05
心理護理前兩組患者的生理狀態評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觀察組患者生理功能評分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手術中生理狀態評分比較(± s,分)

表2 兩組手術中生理狀態評分比較(± s,分)
組別 例數 心率/(次·min-1) 收縮壓/mmHg 舒張壓/mmHg觀察組 50 74.42±6.57 129.62±7.63 85.40±5.71對照組 50 93.66±5.17 141.68±8.28 94.68±8.46 t 16.31 13.87 13.39 P<0.05 <0.05 <0.05
觀察組護理滿意度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滿意度比較[n(%)]
研究結果表明,進行手術室心理護理前,兩組患者的心理狀態、生理功能不具備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結束后,觀察組患者心理狀態、生理功能評分顯著優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護理滿意度高于對照組(P<0.05)??梢妼嵤┦中g室心理護理對改善患者心理狀態、生理功能,提高護理滿意度有明顯效果。分析產生此結果的原因為護理人員分別對患者實施的術前心理護理、術中心理護理及術后心理護理,在術前為患者建立了良好的護患關系,使其主動接受手術治療,術中為患者提供了良好的手術環境,術后加強與患者的溝通,并給予了專業的心理疏導[4]。本次研究也表明在手術室護理中應用心理護理進行干預,可以使患者充分認識到疾病與手術的相關知識,提高患者的治療信心,使手術患者的負面情緒得到緩解,使其心率、血壓等指標更加穩定,進而減少應激反應[5]。
綜上所述,在手術室護理中應用心理護理有利于緩解患者焦慮、抑郁的心理狀態,有利于改善患者的生理功能,有利于提高護理滿意度,值得在手術室護理中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