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帥曉婧
日常生活中,人們總是把高血壓、心臟病連起來,這是有一定道理的。因為很多高血壓患者都患有心臟病,他們住院治療的主要原因往往不是難以控制的高血壓,而是因為心臟病的發作危及到了生命安全。
我們心臟主要的功能就是維持全身的血液循環,所以它需要不停地、有規律地跳動,一旦心功能受到損傷,對我們身體健康的影響是可想而知的。
高血壓是指血管受到外界刺激,導致血管痙攣變細,而血管為了保證血液循環,人體自我保護系統只能將射血壓力變大,這個壓力較正常的會高很多,這就是高血壓。高血壓主要影響的就是心臟和血管,心臟的受累必將加速心臟的衰老,心臟從生病到衰老往往要經過3個過程,最后被一步步“壓垮”。
心臟平時只能承受120/70毫米汞柱左右的壓力,當血壓升高后,我們的心臟必須使勁收縮克服動脈的阻力才能將血液泵出去,而心臟的過度勞累,則會使心肌細胞增大增粗,加厚了的心臟肌肉只會增加心臟的負擔。由于心臟通向全身血管的最后出口處是在左邊的心室,所以,左心室承受的壓力最大,高血壓所影響的心臟結構變化的主要表現就是左心室肥厚。左心室肥厚是高血壓導致心臟衰老的第一步。
增厚增大的心臟在工作時,也需要更多的血液來提供營養,這對已經出現血液供應減少的心血管系統來說,供需矛盾會更加突出。心臟一方面要不斷地增加工作量來維持人體對血液的需要,另一方面又得不到充足的血液補給,疲憊的心臟只能減少工作強度,減低工作效率。
最早表現出來的是心臟的舒張功能減退,早期的左心室肥厚并沒有使左心室腔增大,反而使左心室在舒張時不能得到充分的擴張,心室內的有效血流量因心肌的肥厚反而減少,射出的血液也就減少,這就是左心室舒張功能減退所帶來的后果。
長期的心臟負擔過重、心肌的肥厚同樣會伴有左心室腔的擴大。由此引起心肌消耗增加和收縮功能的減退。
當心臟的舒張功能和收縮功能都減退后,人體需要血液供應與心臟輸送血液的能力這對矛盾更進一步尖銳,回流到心臟的血液不能如數地推射出去,造成靜脈的瘀血,心臟噴射出去的血液量減少,難以滿足人體的需要,引起缺氧狀態,這就是心力衰竭的典型表現。患者可出現呼吸困難、動輒氣喘、口唇青紫,更為嚴重時還會出現浮腫。心力衰竭也隨著左心室、左心房直至累及到整個心臟的功能衰竭。心力衰竭是高血壓的常見并發癥。血壓越高,治療不及時,則發展為心衰的可能性就越大。
由于左心室舒張功能異常,可導致肺淤血,主要表現為:
1.出現氣喘、心悸、咳嗽等癥狀;
2.平臥時出現呼吸急促,坐起后即好轉;
3.活動量不大,但出現呼吸困難,嚴重時患者可在睡中驚醒。
左心衰竭常可累及右心室功能下降,形成全心衰竭,主要表現為:
1.紫紺;
2.頸靜脈明顯充盈;
3.右上腹疼痛,并有肝腫大;
4.雙下肢浮腫,嚴重時可出現全身浮腫;
5.少尿,多出現于心衰失代償期;
6.中老年人常出現腦血管疾病。
其實在高血壓日積月累的損害過程中,超常的左室壓力會轉移到左房,而左房的肌肉較左室薄更容易在早期就表現出擴張,心房擴張后很容易發生房顫。有研究證明,血壓增高可以使房顫的發病率增加1.4 ~1.5 倍。血壓升高會導致血管壓力的增大,心臟為了“抗壓”,于是就像我們鍛煉肌肉時超負荷舉重,上臂的肌肉會因為支撐不住而發生顫動。類比于心臟上,就會出現心房顫動。發生房顫后,心房內部容易形成血栓,血栓脫落就會堵塞動脈,引發心血管疾病。有研究表明,在高血壓的人群中,收縮壓(高壓)每下降12毫米汞柱,心房顫動的發生風險可降低約24%。
房顫的常見癥狀表現如下:
1.心悸:感到心跳加快,伴有乏力或疲勞;
2.眩暈:頭暈眼花甚至昏倒;
3.胸部不適:心前區疼痛、壓迫感或者不舒服;
4.氣短:在輕度體力活動或者休息時感覺呼吸困難,也有些患者可能沒有任何癥狀。
另外,血壓高還會使冠脈血管長時間受到高壓力的沖擊,血管不但會變細,還會變硬,破壞血管內膜完整性,使其出現裂痕。于是血液中的膽固醇就會趁虛而入,形成粥樣斑塊,斑塊如同滾雪球般逐漸增大導致冠狀動脈明顯狹窄而出現心肌缺血,這就是冠心病。
除此之外,高血壓對眼底血管、四肢血管和腎動脈都可以產生相似的危害,并由此導致失明、肢體缺血和腎衰等。所以,大家要對高血壓提高警覺,積極預防。一旦發現患上了高血壓就必須積極治療,以免對心臟產生危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