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世龍 王珊
(湖北省赤壁市人民醫院 湖北赤壁 437300)
膽總管結石合并膽囊結石是目前臨床比較常見的一種合并癥,隨著近年來患病人數的增加,患有此疾病的患者人數也呈逐年上升趨勢,在疾病治療中應用外科微創技術是目前比較常見的方式[1]。微創技術相比于傳統開腹手術創傷小,術中出血量少,因此受到醫生和患者的一致好評。為此,本次研究選取我院患者進行調查研究,具體實施情況如下。
選取32例在我院就診的患者進行調查研究,參選患者均為膽總管結石合并膽囊結石患者,選取時間在2017年8月~2020年8月。我院按照隨機數字表法的方式將患者分成兩組,參照組16例患者中的男性病例共計9例、女性病例共計7例,病例年齡為38歲~76歲,平均(57.36 ±2.79 )歲。研究組16例患者中的男性病例共計8例、女性病例共計8例,病例年齡為39歲~75歲,平均(57.41 ±2.86 )歲。資料無明顯差異(P>0.05 )[2]。
1.2.1參照組患者采用腹腔鏡膽總管探查術聯合腹腔鏡膽囊切除術(LCBDE+LC)進行治療,方法如下:患者術中需要采取仰臥位,通過全身麻醉,建立氣腹,將氣腹壓力控制在13~15mmHg,在腹腔鏡的幫助下置入各個套管,并確認膽囊三角解剖關系,然后使用肽夾阻斷膽囊動脈以及膽囊管,將膽總管暴露出來,通過穿刺,確認是否為膽總管,然后在使用電凝鉤對膽總管前壁進行電凝,將膽總管挑開,置入纖維膽道鏡,在纖維膽道鏡的幫助下取出結石,成功取石之后,可以使用膽道鏡向上觀察到分支肝管以及左右肝管的開口,向下可以觀察到膽總管開口下端,然后檢查是否殘留結石,然后選擇合適的T管,切除膽囊后進行止血,留置引流管,于右肋緣下套管孔處引出T管,術后做常規補液、抗感染治療[3]。
1.2.2研究組采用內窺鏡逆行胰膽管造影術+內窺鏡下括約肌切開取石術+腹腔鏡膽囊切除術(ERCP+EST+LC)多鏡聯合方式治療,方法如下:患者采用平臥位,通過全身麻醉和黏膜麻醉,插入十二指腸鏡,確認十二指腸乳頭的位置,然后做膽管插管,抽出膽汁,注入泛影葡胺,確認膽管解剖結構以及膽管結石的位置、性質,然后插入膽總管,行WSTT。大多切開10mm至25mm,在內鏡下使用網籃取石,如果患者的結石體積較大,則需要機械碎石,然后取出,之后沖洗膽管,根據術中情況,留置鼻膽管,需要在ERCP+EST手術后病情穩定后的2~5d再行LC治療,采用ERCP、ESTT和內鏡下進行網籃取石。
1.3 .1比較兩組患者術后恢復情況,包括術中出血量、住院時間、手術時間、切口愈合時間、下床活動時間、肛門排氣時間和腸鳴音恢復時間[4]。
1.3 .2比較兩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率情況。包括膽道出血、膽瘺、切口感染、胰腺炎、粘連性腸梗阻。
統計數據,研究組和參照組患者所有相關數據均使用SPSS19.0 軟件進行處理,其中計數資料如術后恢復情況采用()的形式表示t檢驗,計數資料如并發癥發生率采用(n,%)的形式表示X2檢驗。當檢驗結果顯示P<0.05 時,具有統計學意義。
兩組手術時間差異較小(P>0.05 ),無比較意義。研究組患者術中出血量、住院時間、切口愈合時間、下床活動時間、肛門排氣時間和腸鳴音恢復時間均少于研究組,經對比兩組之間有明顯的差異(P<0.05 ),具備臨床統計學意義[5],具體情況見表1。
表1 對比兩組患者術后恢復情況()

表1 對比兩組患者術后恢復情況()
組別 n 術中出血量(ml)住院時間(d)手術時間(min)切口愈合(d)下床活動(d)肛門排氣(h)腸鳴音恢復(h)研究組 16 33.96 ±8.57 8.36 ±0.58 81.34 ±12.37 6.34 ±1.91 2.08 ±1.16 28.51 ±8.65 13.19 ±2.32參照組 16 86.51 ±12.38 14.97 ±1.16 82.65 ±12.57 12.58 ±1.79 6.37 ±1.04 71.47 ±10.42 25.82 ±2.41 t 13.9604 20.3868 0.2971 9.5352 11.0145 12.6890 15.1021 P 0.0000 0.0000 0.7684 0.0000 0.0000 0.0000 0.0000?
研究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明顯低于參照組,兩組比較數據結果(P<0.05 ),具有比較意義,詳見表2。

表2 比對兩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率(n,%)
目前,國內外對膽囊結石合并膽總管結石治療基本使用兩種模式,分別為LCBDE+LC與ERCP+ESTT+LC,臨床具有較好效果,但也均存在優缺點,適應癥也有爭議[6]。LCBDE+LC有切口小,創傷輕微,胃腸功能恢復快,腹腔內臟刺激少,無需二次治療,患者不會產生強烈痛苦,能夠保護患者括約肌功能,減少手術費用。但是,需要長時間留置T管,患者的營養狀態可能會長時間不良,另外,手術后患者還可能會發生膽瘺、膽道黏膜出血等情況。
聯合手術的優勢就在于術后康復速度快,能夠進一步診療膽總管結石,LC手術后如果殘留結石,通過ERCP也可以有效治療。但是,該方法也存在一定弊端,比如:破壞括約肌的部分功能,有一定的概率發生膽管逆行感染,術后潛在并發癥風險包括:消化道穿孔、消化道出血、急性胰腺炎等。
為了證實腹腔鏡、膽道鏡、十二指腸鏡等多鏡聯合治療膽囊結石合并膽總管結石的臨床效果,本次選取32例膽總管結石合并膽囊結石患者進行調查研究,發現參照組患者術中出血量和住院時間均多于研究組,數據比較結果(P<0.05),有比較意義。兩組手術時間差異較小(P>0.05 ),無比較意義。參照組切口愈合時間、下床活動時間、肛門排氣時間和腸鳴音恢復時間均長于研究組,數據比較結果(P<0.05),有比較意義。參照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明顯高于研究組,兩組比較數據結果(P<0.05),具有比較意義,再一次驗證此方法的有效性[7]。
綜上所述,采用腹腔鏡、膽道鏡、十二指腸鏡等多鏡聯合治療膽囊結石合并膽總管結石臨床治療效果顯著,明顯降低并發癥發生率,具有效果好、恢復快、創傷小、并發癥少等優點,此護理方式值得在臨床應用和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