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鑫 馮 通訊 伏紅超 梁凱軼 周慧 白婷婷
(上海健康醫學院附屬嘉定區中心醫院放射影像科 上海 201800)
直腸癌屬于臨床上比較常見的一種惡性的消化道腫瘤,在我國的發病率位于第三位,其僅次于胃癌與食管癌[1]。直腸癌屬于一種消化系統方面比較常見的惡性腫瘤,而對于患者的生命安全來說,還是會形成比較嚴重的威脅的。直腸癌主要是因為直腸的組織發生病變,而引發一種疾病,通常情況下都發生在直腸的交界位置,還有就是患者的乙狀結腸的位置之上。我國居民當前生活模式在不斷的出現轉變,而在近些年之中,直腸癌的發病率都在處在持續性的增長狀態。而關于直腸癌在診斷技術方面,都一直屬于臨床治療上的重點話題,在早期對于直腸癌,以及對于直腸癌的分期情況,包括相應的保障干預效果,屬于非常關鍵的內容。而目前對于直腸癌的患者來說,在早期是沒有明顯的臨床癥狀的,但是依照相關的統計結果能夠發現的,還是存在部分結腸癌患者在首發上的癥狀都是腸梗阻[2]。而采取64排螺旋CT和1.5 T MRI檢查對直腸癌患者術前分期的診斷價值,詳情如下文所示。
在2017年12月至2020年12月本研究進行過程中,對照組患者數量為40例,年齡最小、最大為56歲、79歲,年歲均數(60.7 ±2.8 )歲。實驗組患者數量40例,年齡最小、最大為57歲、80歲,年歲均數(61.0 ±2.2 )歲,研究基本資料無統計學意義(P>0.05),已經獲取家屬知情同意權并允許進入護理實施階段。
對照組之中的患者采取的是CT檢查的方式,而采用的主要是飛利浦Brilliance 64排螺旋層的螺旋CT對患者進行腹盆部平掃的方式。需要調試參數設置成為層厚5mm,而層距則為5mm。對于有需要的患者,在應用1.5 mm來實現重建的聯合掃描。使用的增強對比劑是碘帕醇,劑量為80~100ml,而注射的速率則調整成2.3 ~3.5 ml每秒。對于患者的腹盆部病變情況進行觀察,包括患者的腸梗阻以及病變臟器的情況,再對其形態進行記錄。
實驗組則進行MRI檢查,儀器則采用的是飛利浦Brilliance 1.5 T的掃描儀。患者在檢查時不需要做腸道方面的準備,患者呈現仰臥姿態,對于患者的腹部軸位還有冠狀位做好平掃,其范圍則是肋弓連線到盆腔底部的位置,而參數則設置成為超快速場回波(TFE)TWI為TR10ms,TE則為4.6 ms。設置快速的自旋回波(TSE)TWI:TR1348ms,TE則為100ms,平衡式的快速場回波設置成為BTFE:TR5.0 ms,TE 2.3 ms,這種情況為二次的重復激勵,層厚設置為6mm(3mm),而層間距離則設置為1.2 mm,整體的成像視野為395mm×340mm,實現彌散加權成像,而TR4 229ms,TE則為78ms,T為180ms,彌散敏感梯度設置成為b=800,實現8次激勵,將各個序列腹壁肌肉的信號作為參照標準。應用的增強對比劑為釓噴酸葡胺注射液13ml,而調試注射速率為2.0 ml/s,層厚則為3mm,層間距設置成為0.6 mm。
納入的依據:患者的年齡不能夠低于17歲;患者經過相應的臨床檢查而得到了確診;患者的家屬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排除的依據:患者有精神病;患者不同意本次研究。
此次試驗的對照對象,主要是手術之后的病理檢查結果,以此來作為最終的診斷結果,對于MRI和CT檢查的檢出概率來作比較。而相應的診斷標準為接受影像學檢查之后能夠發現患者存在梗阻部位是否存在腫塊,或者是腸管是否存在不規則狹窄的情況,也就是能夠及時地將其判定成為結腸癌而導致的腸梗阻。或者是在整個梗阻的遠端以及近端,對于腸管塌陷或者擴張的情況進行觀察,而在腸管內也需要觀察,是否能夠發現積氣、積液、腸壁改變等間接的征象,并且相關的直接征象也能夠得到確診。直腸癌在分期標準方面,主要參考的是,TNM的分級標準,而在其中T1主要是為腸壁的脂肪間隙。并且需要明確的是,沒有任何結節;T2期是腸壁的脂肪間隙明確,腸壁的邊緣光滑而結節沒有明顯的外突;T3期則是腸管脂的肪間隙有小斑片的影像,CT檢查顯示為高密度,通過增強掃描,顯示明顯的外突結節;T4期則是沒有腸管脂肪的間隙,通過增強掃描的時候邊界比較模糊。
對患者的影像學特征進行觀察,并比較兩者狹窄段、狹窄段與正常腸管交界處改變、侵犯漿膜下或腸旁組織等直接征象、缺血性結腸炎、盲腸擴張等間接征象表現的檢出率。
在SPSS23.0 軟件中錄入本次的研究數據,計量資料分別用%和()表示,均分別通過卡方檢驗和t檢驗,當(P<0.05 )時,具有統計學意義。
實驗組中的患者與對照組在患者檢查診斷準確性的對比,實驗組優于對照組,具備統計學方面的意義(P<0.05),具體如表1所示。
病理診斷結果與CT診斷結果的對比,實驗組優于對照組,具備統計學方面的意義(P<0.05 ),具體如表2所示。

表2 實驗組與對照組在檢查診斷準確性的對比[n(%)]
對比實驗組與對照組中影像學特征,實驗組的要高于對照組,而且兩組之間的數據統計具有一定的差異性,(P<0.05 )。如表3所示。
結直腸癌主要是發生在結腸之中的一種消化道的惡性腫瘤,隨著患者腫瘤的增長,患者可能會出現不完全或者完全性的腸梗阻,在患者的主要表現就是腹脹、腹痛,還有不能排便等各種臨床的癥狀,在接受體檢的時候則可能會發生腹部的膨隆,還有就是腸型以及局部壓痛、反跳痛[3-6]。結直腸癌是胃腸道中比較常見的惡性腫瘤,早期患者的癥狀并不明顯,隨著腫瘤的進一步增大,患者會逐漸表現為排便習慣發生變化、便血、腹瀉和便秘之間交替、局部出現腹痛等一些癥狀[7]。晚期患者則會出現貧血、體重下降等一些全身性的癥狀。結直腸癌的發病幾率在消化系統惡性腫瘤僅次于胃癌、食管癌以及原發性肝癌,是一種比較可怕的疾病[8]。
特別是左半的結腸,主要是由于這個部位的結腸整體的腸腔較細,而且糞便干硬,所以發生在這個部位的時候,結腸癌更容易導致患者出現環狀的狹窄,所以增強整體診斷的準確性是非常重要的。通過MRI診斷的方式,能夠進一步提升診斷的概率。
研究所示,將病理診斷的結果作為診斷的金標準,而MRI在診斷的時候,在符合率方面需要明顯高于CT的診斷結果,在分期的數據方面具有較高的差異顯著,組間的對比結果有著明顯的意義(P<0.05 )。
綜上所述,相對于CT而言MRI在直腸癌術前局部分期的臨床診斷價值更高,臨床中需要根據患者需求做好全面性診斷,結合兩種診斷方式,為手術治療提供可靠依據,值得在臨床中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