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雋菁
南京是一座有著光榮革命傳統、深具紅色基因的英雄城市。作為中心城區,玄武這塊土地見證了國共談判、人民解放軍占領總統府等黨的多個重要歷史性事件。中共代表團梅園新村紀念館、中共南京地下市委情報系統聯絡站遺址、江蘇第一監獄遺址、國民大會堂舊址、紀念“五·二〇”學生運動廣場等13個紅色文化資源點,就是一座座紅色地標,記錄著一段段難忘的紅色歷史,也彰顯著紅色文化,弘揚著紅色精神。
2021年,我校所在的南京市玄武區開展“旅讀玄武 禮贊百年——長江路‘四史’初心之旅”研學活動,活動聚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圍繞“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的根本問題,以知史愛黨、知史愛國為目標,利用長江路沿線紅色教育資源,教育引導廣大少年兒童追尋紅色記憶,傳承紅色基因,發揚紅色傳統,厚植愛黨愛國情懷,“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長江路‘四史’初心之旅”研學活動,將語文、道德與法治等相關學科知識融入相應的地點和文化氛圍之中。通過研學活動,我們引導學生緬懷革命英烈,傳承精神血脈,賡續紅色基因,凝聚信仰力量,爭做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是什么”是本次研學活動的驅動問題。為了鼓勵學生共同參與活動內容的設計,我們經過討論,把驅動問題分解為系列子問題。例如:“五·二〇”廣場中的“五·二〇”是什么意思?這里曾經發生過哪些重大歷史事件?什么是“梅園精神”?為了便于開展研學活動,研發團隊把活動內容設計成四個子項目,分別是紅色故事宣講組、紅色文物展示組、紅色文創設計組、紅色歌曲演唱組。
為了充分體現學科知識在研學活動中的價值,我們結合各個學科與“長江路‘四史’初心之旅”研學活動相關的知識點,設計團隊對四個子項目的活動目標和任務進行了具體規劃(見表1)。通過這些目標和任務,零散的學科知識和技能被整合、轉化為系統的“長江路‘四史’初心之旅”研學活動內容。

表1“長江路‘四史’初心之旅”研學活動子項目設計表
“長江路‘四史’初心之旅”研學活動是基于地方歷史資源開發的主題性研學課程,學生通過參與形式多樣的活動,以作品的方式呈現對本地歷史文化的理解。本次課程的實施分為三個階段,分別是準備階段、實施階段和成果階段;五個步驟,即行前學習、研學開題、集體研學、分組活動和成果匯報。
步驟一:行前學習,激發興趣。
行前學習屬于熱身環節。研學活動設計團隊給學生提供了一本研學手冊,讓學生利用每天中午靜讀時間閱讀《南京紅色印跡(1921—1949)》,收看影視作品《南京解放》《梅園新村——不忘歷史,勇往直前》等。研學手冊中提供了學習記錄單,由學生記錄重點內容,提出感興趣的問題。為了確保研學旅行取得實際效果,學校召開了家長會,建議家長利用周末時間陪孩子參觀走訪,豐富他們的學習方式。
步驟二:研學開題,自主分組。
通過閱讀、觀影和現場參觀等系列前期研學活動,學生對長江路沿線13個紅色文化資源點有了初步了解,并且提出了一些研究性問題。例如:梅園新村周恩來銅像后的墻面上,為什么開著許許多多鑲玻璃的小窗孔?為什么要在傳達室上加蓋一層小樓?“五·二〇”廣場上的青銅圓弧有什么含義?為什么上面還有道道傷痕?帶著這些問題,設計團隊順勢而為,開展開題活動。四個子項目的領銜教師分別講解該項目的活動內容及任務,學生根據自己的喜好,自主報名。這一步驟可以說是研學活動的破冰之旅。
步驟三:集體研學,深入了解。
面對學生提出的諸多問題,設計團隊將其匯總后,通過“問題墻”進行公布,感興趣、樂探究的學生可以自由選擇,他們或獨立研究,或團隊合作,或借助網絡,或遍訪專家,或翻閱史料,力求成為某一研究領域的專家。設計團隊開展了隆重的“幸福大講堂”活動,由這些學生當“小老師”,向大家講解、展示研究成果,并接受臺下同學的質疑和追問。在生生對話的過程中,同學們解決了此前的疑惑,深化了對長江路沿線13個紅色文化資源點的了解,被共產黨人為人民謀幸福的大義所感染。
步驟四:分組活動,創作作品。
設計團隊將每周五下午定為子項目分組活動時間。每個子項目組的指導教師團隊至少由三位不同學科的教師組成,他們結合項目小組任務進行分工教學。
紅色故事宣講組:如何講好長江路上的紅色故事?采用什么樣的形式能讓聽眾有身臨其境之感?這一項目組的語文教師組織學生制定了紅色故事入選標準:語言生動、情節曲折、篇幅短小。教師依據標準對搜集到的紅色故事進行篩選后,引導學生進行繪聲繪色地講故事;道德與法治教師帶領學生梳理出重大事件的時間脈絡,以時間為線索,串聯起發生在長江路上的紅色故事,并投票選出最精彩的紅色故事;美術教師指導學生針對精彩紅色故事的起因、經過、結果,繪制草圖;信息教師引導學生錄制視頻,并配上語音講解,生成多媒體視頻故事。
紅色文物展示組:革命文物承載著黨和人民英勇奮斗的光榮歷史,記載著中國革命的偉大歷程和感人事跡,是黨和國家的寶貴財富,是激發學生愛國熱情的生動教材。這一項目組的道德與法治教師組織學生了解文物背后可歌可泣的革命事跡;語文教師指導學生提取主要信息,撰寫講解詞;美術教師教授學生攝影的構圖方法;信息教師引導學生制作微信推文,讓沉淀于長江路紅色教育基地的紅色文物“活”起來、“動”起來。這有助于廣大受眾了解黨的歷史,傳承黨的優良作風,汲取黨的前行智慧和奮進力量。
紅色歌曲演唱組:廣泛流傳的紅色歌曲有著獨特的藝術魅力,是革命實踐的真實寫照,能喚起人們的紅色記憶。這一項目組的學生跟著音樂教師學唱紅色歌曲;在綜合實踐活動教師的帶領下,積極查找歌曲創作背景;和語文教師一起撰寫歌詠會主持詞,閱讀紅色歌曲背后的故事。一首首紅歌,一次次回憶,學生唱一次愛國主義歌曲,就接受一次愛國主義教育;吟一曲愛國主義旋律,就展示一腔愛國主義情懷。
紅色文創設計組:紅色文創如何與時尚潮流接軌?怎樣吸引少年兒童的眼球,引起他們的情感共鳴?這一項目組的綜合實踐活動教師組織學生尋找紅色資源中的文化符號;美術教師向大家展示故宮文創產品,闡明設計方法,鼓勵學生把常用的生活和學習用品與長江路紅色文化資源有機融合,繪制“致敬100·紅色印記”系列文創作品草圖;語文教師輔導學生將自己的設計理念撰寫成文。這些融合百年時光的紅色印記,以創新的方式呈現紅色故事,有助于學生近距離感受這段穿越百年的光輝歷程。
步驟五:成果匯報,精彩紛呈。
這是“長江路‘四史’初心之旅”研學活動的最后一步,也是此次研學活動實施過程中的重要一環,更是一次大型的紅色文化傳播活動。四個子項目分別呈現了詩朗誦、故事宣講、視頻展播、文創作品展示等,精彩紛呈,各具特色。
設計團隊從活動目標、編訂、實施、效果等方面對學生進行評價。研學活動對學生核心素養的評價主要依據學生的研學活動成果,并結合教師確定的評價指標。活動評價是促使研學活動有效開展的重要保障。根據研學特點,在活動評價過程中,教師特別關注評價的過程性、開放性和自主性。
研學活動體現過程性。在研學過程中,學生積極進行實時記錄,如活動主題、任務分工、完成情況等。教師引導學生及時填寫研學手冊,并收集相關資料,如活動照片等,這為研究成果和研究報告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評價內容體現開放性。評價內容包括學生的研究成果及學習感受。學生的研學成果在年級部交流展示,其學習體會編輯成冊,在全校傳閱分享。這是終結性評價的主要依據。
評價主體體現自主性。學生依據一定的標準對自己的自我管理、實踐活動、協作精神三方面進行判斷與評估,是其進行自我認識、自我分析、自我提升的過程。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把立德樹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識教育、社會實踐教育各環節。”我校研學活動超越學校、課堂的局限,突出實踐性活動的育人特色,以培養學生綜合素質為導向,實現了育人方式的重點突破。
通過研學活動,學生不僅了解了家鄉的紅色歷史,弘揚了奮斗精神,增強了對堅定“四個自信”的理解與認同,還學會了動手動腦、做人做事,促進了正確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明晰了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進而落實了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