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紅芳
近些年,眾多教育界有識之士發出“讓學習在課堂上真正發生”的呼吁。筆者不禁思考:在當下的數學課堂上,學生的學習是否都是“真學”?在各級教研活動中,筆者聽過不少教師教學蘇教版二下“角的初步認識”,發現的確存在著不少“假學”現象。筆者認為:教學,不僅要為“學”而教,更要為“真學”而教。
馮衛東先生說:尊重兒童,用兒童的眼睛看世界,以兒童的心靈做教學。對數學教學而言,找準兒童學習的興趣點、起始點、障礙點,是從兒童立場出發的“真教”,學生也才能發生“真學”。
【案例叩問】此“角”非彼“角”?
師(出示圖1):角就藏在我們身邊。瞧,明明和紅紅正在做手工,你能從中找到角嗎?
生1:紙工袋上有角,三角尺上有角,桌面上有角。(生指的是物品上凸起的部分)
生2(指著剪刀兩個手柄之間):剪刀上有角。

(圖1)
…………
師:這些都是生活中的角,那數學中的角是什么樣子的呢?今天這節課,我們就來研究數學中的角。
類似上述案例,引導學生從“熟悉的生活場景中找角”導入新課的做法很常見,可學生找到的大多并不是角。仔細想來:學生還不知道數學中的角是什么樣子,怎么能正確地從生活中找到角呢?那么,在學生的已有認知中,角是什么呢?筆者課前調查發現,學生對角主要有以下認識:角是一種尖狀的物體,如牛角、羊角等;角是物品上凸起的部分,如桌角、墻角、衣角等;角是人民幣的單位,如1角、5角……顯然,這些與數學中角的概念差異較大或根本無關。課始就讓學生找角,反而會對學生認識角造成干擾,這種有悖于兒童立場的“假學”無疑浪費了有限的課堂時間。筆者認為,應把“從生活中找角”這個環節適當后移:先引導學生初步建立角的正確表象,再從生活中找角,并逐步抽象出角,然后再進一步研究角。
【實踐應答】
師:今天,老師帶來了一本電子數學繪本《線兄弟手牽手》。三兄弟圍成了什么圖形?(如圖2)

(圖2)
生:三角形。
師:一個線兄弟摔了出去,剩下的兩個線兄弟組成了一個新圖形(如圖3),你認識嗎?
生:我認識,它是角。
課件動態演示兩個分開的線兄弟手拉手組成角的過程。
師:兩個線兄弟是怎么組成角的呢?

(圖3)
生:兩個線兄弟手拉手組成了角。
師:這節課我們就來與角交朋友。(板書課題:角的初步認識)
師:角就藏在我們身邊,你能在三角尺、紙工袋和鐘面上找到角嗎?
…………
師:在三角尺上,你能找到角嗎?
生(手指著角的頂點處):這是一個角。
師:對照角的樣子,你指的是什么地方?
生(繼續指著兩條線):我指的是拉手的地方,還有兩個線兄弟。
…………
筆者課前調查中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角是什么樣子的?你能畫出來嗎?”不少學生畫的是三角形。障礙在哪里,突破口往往就在哪里。筆者創編了“線兄弟手拉手”的繪本故事,生動的形象一下就抓住了學生的興趣點,掃清了學生學習的障礙點,幫助學生在大腦中初步建立起角的表象。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到生活中找角,有效幫助學生避免了原有模糊認知對其認識角的干擾。
教師只有在教學中把握住數學本質,學生的“真學”才有可能發生。
【案例叩問】角的頂點是尖尖的嗎?
師:請大家拿出一把三角尺,找到其中一個角摸一摸。(師示范摸角的頂點)
師:你有什么感覺?
生1:我感覺角是尖尖的。
生2:我感覺角刺得手有點疼。
師:真好!剛才你們摸到的尖尖的、刺刺的是一個點,叫作角的頂點。再從頂點開始,這樣順著慢慢摸,又是什么感覺?(師示范摸角的邊)
生1:我感覺平平的。
生2:我感覺滑滑的。
師:剛才大家摸到的平平的、滑滑的線,就是角的邊。誰能介紹一下其他角的頂點和邊?(生介紹)
師:仔細觀察,不同的角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呢?
生1:我發現角都有一個頂點。
生2:角都有兩條邊。
生3:角的頂點都尖尖的,邊都直直的。
師:同學們自己發現了角的特點,真了不起!角有一個尖尖的頂點和兩條直直的邊。
教師示范到位,學生興趣盎然,這個片段被不少教師效仿甚至奉為“經典”。可仔細琢磨:平角和周角的頂點也是尖尖的嗎?優角(大于平角小于周角的角)呢?顯然不是。這種看似生動形象的說法其實是錯誤的,角也是無法通過觸摸而感知的。真學,首先應當是正向的、正確的,負向的、錯誤的學習只能算是“假學”。
【實踐應答】
課件動態演示從實物中抽象出角的過程。(如圖4)

(圖4)
師:仔細觀察,角有什么共同點呢?
生1:它們都有兩個線兄弟。
生2:兩個線兄弟都是直直的。
生3:兩個線兄弟都手拉著手。
師:兩個線兄弟手拉手的地方可以看作一個點,叫作角的頂點;從頂點出發的兩條直直的線兄弟也有名字,叫作角的邊。
師:誰來介紹另外兩個角的頂點和邊呢?
…………
師:角有幾個頂點和幾條邊?
生:角有一個頂點和兩條邊。
上述案例緊緊抓住“兩個直直的線兄弟”“手拉著手”這兩個關鍵要素,直觀、形象,既巧妙地避開了角的概念,又讓學生感悟到角的本質屬性,做到了“隱”“顯”兼顧、“近期”和“遠期”目標相結合,為其后續進一步學習角和其他幾何圖形奠定了基礎。
真學有沒有發生,誰說了算?教師自我感覺良好的課,課堂上發生的未必都是“真學”。那學生說了算嗎?事實上,學生喜歡的課也未必是好課,“真學”也未必真正發生。筆者認為:學生在知識能力、過程方法、情感態度等方面是否有較多獲得、較大發展應當成為評價“真學”是否發生的標準。為“真學”而教,就要為學生的發展而教,不僅指向學生當下的發展,而且指向學生未來的發展。
【案例叩問】角的大小與兩條邊的長短無關?
師(課件出示圖5):紅角(左邊的角)和藍角(右邊的角)相比,哪個大?
生:紅角大。
師:其他同學覺得呢?
生:我覺得藍角大。
師:還有不同的想法嗎?

(圖5)
生:一會兒紅角大,一會兒藍角大。
師:咦?兩個角的大小都沒變,怎么一會兒紅角大,一會兒藍角大呢?再好好想想。
生:紅角和藍角一樣大。
師:到底誰的眼力準呢?
課件演示把藍角左移,讓紅角和藍角的頂點與兩條邊都重合。
師:你有什么發現呢?
生1:紅角的邊長,藍角的邊短,但紅角和藍角一樣大。
生2:角的大小與邊的長短無關。
…………
在上述教學片段中,幾乎所有學生最初都認為紅角大。但由于沒有得到教師的認可,學生一路察言觀色一路猜。這不就是“假學”嗎?這樣的“假學”還讓人憂慮:如果學生看著教師的臉色、揣摩著教師的心思上數學課,何談思維能力的培養?又何談求是態度和理性精神的培養呢?角的兩條邊是射線,射線本身就無限長。這不僅是“假學”,更是“錯學”,學生“錯學”的根本原因正是教師的“錯教”。如何更好地實現學生對“角的大小與兩條邊張開的程度有關”的深度理解,排除角“所畫或所見邊的長短”的負干擾呢?讓學生意會而不言傳是不是更為恰當呢?
【實踐應答】
師:同學們,角娃娃可調皮啦!
課件演示第一個角的一條邊逆時針旋轉形成兩個角。(如圖6)

(圖6)
師:調皮的角在變呢,比一比,你有什么發現?
生1:我發現角的兩條邊張開得越來越大了。
生2:第一個角最小,第二個角中等大,第三個角最大。
師:你們發現角有大有小。想不想玩玩角?
生:想!
師:先利用桌上信封里的材料(同桌兩人信封里的紙條長短不同)創造一個角,再玩一玩。
師:誰愿意當角娃娃帶大家玩一玩角?
學生代表戴上角娃娃頭飾,舉“變大”或“變小”的口令牌,組織全班學生玩角。
師:有什么發現?在小組里交流。
生1:要把角變大,就要把兩條邊張開一些;要把角變小,就要把兩條邊合攏一些。
生2:角的兩條邊張開得越大,角就越大;角的兩條邊張開得越小,角就越小。
師(豎起大拇指):同學們不但會玩,在玩中收獲還不小!
師:同桌兩人都有角,你們能讓兩個角變得一樣大嗎?
雖然同桌兩人的紙條長短不同,但兩人都不約而同把兩個角的頂點對齊、兩條邊對齊。
上述教學中,教師通過課件呈現動態的角,向學生滲透關于角概念的動態定義,幫助學生在抽象的數學世界里生動地感悟角的大小變化;再放手組織全班學生玩活動角,使學生在“玩”中發現角大小變化的奧秘;在學生積累了豐富的活動經驗的基礎上,當教師提出“同桌兩人把角變得一樣大”的任務時,學生紛紛忽略紙條有長有短的所見事實,把頂點和兩條邊重合在一起,說明“角的大小與所畫或所見邊的長短無關”這一認識已經深入學生內心。學生已經有如此意會,還需言傳嗎?筆者認為:發乎學生內心的“學”才是“真學”,達到師生心靈相契的“教”才是真教。
總之,教學是教與學相結合或相統一的活動。只有學沒有教,或者只有教沒有學,都不是“教學”的完整概念。在“以學為核心”的理念下,我們不僅要警惕“假學”亂象,也要警惕過于重“學”而輕“教”的傾向。實際上,沒有高水平的“真教”,就不可能有高水平的“真學”,讓我們致力于為“真學”而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