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家利
關鍵詞:陜甘寧邊區;醫療衛生;建立醫院;宣傳衛生知識;防疫
中圖分類號:D231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 — 2234(2021)03 — 0019 — 04
1940年7月12日《新中華報》上刊載的文章《從速開展邊區衛生工作》寫道:“以前的陜北,無論在政治、經濟與文化各方面,都是最落后的,近三年來,邊區成立,政治是突飛猛進的向前發展,而其他方面,特別是那些封建迷信和不衛生的現象與習慣,還殘留在民眾中間,如平時不洗澡,不洗臉,不常換衣服,有了病,也不找醫生看,而是求神拜佛,求老天爺保佑,以致人口的生殖率雖然并不低,但死亡率卻也很大。再者,因為過去處在封建勢力的黑暗統治之下,人民被壓榨得連吃飯都困難,衛生自然無暇講求,統治者也只知刮錢,對民眾醫療衛生設施,更談不到。這是最主要的原因。其他如天氣干燥,也使得疫病增多。”①文章向我們展現了邊區較為嚴峻的醫療衛生狀況。據《陜西省志 第72卷 衛生志》記載,中共中央到達陜北前,陜北每年死亡人數為八九萬左右,病死率為6‰,其中兒童、婦女死亡最多。可以看出,疾病嚴重威脅著陜甘寧地區人民的生命安全。造成人民群眾病死率如此高的因素有很多,其中主要因素有缺乏良好的衛生習慣、缺醫少藥、迷信思想嚴重,此外還有疫情的蔓延。
中共中央進駐前,陜甘寧地區人民處于封建勢力的壓迫之下,生活環境惡劣,即使是最基本的溫飽需求都難以滿足,對于衛生更是無暇顧及。缺乏良好的飲食習慣是引起疾病的一個重要原因。許多村民在飲食方面不注意,食用未清洗的食物,食用死、病牲畜肉的情況時有發生;有些村民直接飲用從水源地打來的生水,“飲用水源周邊遍布畜糞或污水,污染嚴重”②,極易引起疾病。在生活習慣方面,許多人平時不洗澡不洗臉,不常洗衣服,身上有虱子是常見之事。絕大多數家庭沒有修建廁所,隨地解決大小便,嚴重污染了鄉村環境。還有一些家庭沒有修建畜圈,人與牲畜同屋居住,十分不衛生。此外,婦女分娩時的不衛生習慣,如使用未經消毒的剪刀或瓦片切斷臍帶、用舊布爛棉花包扎臍帶,導致嬰兒感染破傷風并危及生命,造成了極高的嬰兒死亡率,同時也極大威脅著產婦的身體健康。
中共中央進駐陜甘寧邊區前,當地醫院、醫生、藥鋪極為少見。“在農村,幾百里路找不到一個醫生,藥鋪也只有在一些重要市鎮才能偶爾找到。”①當時人民生活困苦,收入微薄,為數不多的藥鋪里出售的藥材對于民眾來說根本無力支付。由于缺少醫生和藥物,許多人在生病后無法醫治和購買藥品,只能采用一些民間土方進行“治療”。例如拔火罐、扎針灸等,但這些土方無法治愈大的疾病,病情嚴重的患者只能等待死亡的降臨。
陜甘寧地區人民深受封建勢力的迫害,加之地理位置偏遠,新思想傳播困難,因此思想觀念落后,缺乏基本的科學常識,大多迷信。他們認為生病是上天的懲罰,生下的娃娃夭折是因為風水不好。因而在患病后請一些巫神“做法”,以期治愈疾病,又或是燒香拜佛,祈求上天保佑。巫神并不能治好疾病,反而會耽誤病情,嚴重危害了邊區人民的生命健康。
在醫療衛生條件艱苦的情況下,疫情更是成為了嚴重威脅邊區人民生命健康的“敵人”。醫療條件差加上天災人禍,造成了瘟疫的嚴重蔓延。美國記者埃德加·斯諾曾在1936年到陜甘寧地區進行采訪,他在《紅星照耀中國》一書中寫道:“我在成行以前,注射了各種預防針,預防天花、傷寒、霍亂、斑疹傷寒和鼠疫。這五種病在西北都流行。有一篇令人驚恐的報道說,目前西北正在流行一種淋巴腺鼠疫病,中國陜西是世界上流行此病的重災區之一。”②根據《陜西省志 72卷 衛生志》的記載,“當時在陜北常見的疫病有:傷寒、天花、猩紅熱、白喉、鼠疫、赤痢、霍亂等。”③“1941年1月至3、4月,邊區發生傳染病,以甘泉、富縣、志丹三縣最為嚴重。甘泉一、二、三區即達876人,死亡達186人,其中小孩占2/3。”④從上述內容可以看出,陜甘寧地區人民深受疫病威脅。
綜上所述,陜甘寧地區人民由于自身的衛生習慣差、迷信思想嚴重,加上缺醫少藥,造成了病死率極高的局面。此外,疫病蔓延也對人民群眾的生命健康造成了巨大的威脅。
中共中央于1935年10月到達陜北,針對陜甘寧地區落后的醫療衛生情況開始進行衛生工作。在陜甘寧地區建設醫院、藥鋪和培養醫務工作者;向人民群眾宣傳醫藥衛生知識,動員民眾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提倡科學,破除迷信;將預防疫病作為衛生工作的重點,成功地改善了該地區醫療衛生條件差、病人病死率高的情況。
在中共中央進入陜北之前,陜北地區醫院數量很少。1935年9月,紅二十五軍長征到達陜北,將隨軍醫院與1935年春陜北根據地建立的陜北軍醫科合并,改稱為陜北紅軍醫院,地址在延川縣永坪鎮,因此也稱為永坪醫院。1935年9月,紅十五軍團組成后,為嶗山戰役做準備,在甘泉下四灣迅速建立起了下四灣醫院。永坪醫院與下四灣醫院是在中共中央到達陜北之前,西北地區建成的兩所較為正規的紅軍醫院。雖然醫院設施簡陋,醫護人員緊缺,戰爭頻繁,但醫院還是盡可能為周邊群眾看病,并介紹一些基礎的醫療衛生知識。
1935年10月中共中央長征到達陜北,負責管轄陜甘寧根據地醫藥衛生工作的中央軍委衛生部決定建立四個后方醫院。原永坪醫院被改為中央紅軍第一后方醫院,并進行了擴建與完善,為紅軍傷病員和當地群眾進行治療。1935年11月的直羅鎮戰役前,中央紅軍到達陜北后與紅十五軍團會合,下寺灣醫院被改為第二后方醫院。此外,還組建了第三后方醫院和第四后方醫院。
1937年春,隨著中共中央進駐延安,延安外來工作人員逐漸增多。中共中央決定以遷來延安的中央機關衛生所為基礎創建陜甘寧邊區醫院,擴大醫療規模。醫院于1937年7月初建成,為了方便人民群眾,在城內的教堂設立了醫院門診部。邊區醫院于1940年11月設立了衛生人員訓練班,先后培養了一大批的基層醫務工作人員。
1939年5月3日,八路軍軍醫醫院成立,下設三個科室,為內科、外科和婦科;開設了手術室、化驗室、X光室等。值得一提的是,來自印度、朝鮮、德國等國家的國際友人也前往八路軍軍醫醫院協助工作。1939年11月12日,白求恩大夫為幫助中國人民以身殉職。為表紀念,八路軍軍醫醫院于12月改名為白求恩國際和平醫院。白求恩國際和平醫院在延安的七年中,除了救治軍隊的傷病員外,還免費為群眾服務。據1944年11月22日《解放日報》報道:“醫院在1月至6月間,為1096名群眾看病,全部免費,有的甚至還免收飯費。”此外,醫院于1942年2月創辦了白求恩護士學校,共培養了160余名護士,還協助中國醫大培養醫務干部以及進行臨床教學實習。
1939年7月,中共中央開始籌備建立中央醫院。經過幾個月的建設,中央醫院于1939年10月開始接收傷病員,于11月7日舉行了揭幕典禮。醫院開辦伊始設三個科,為婦產科、內科與外科,后又增加了小兒科、肺科、傳染科等科室。中央醫院是陜甘寧邊區規模較大、設備較為完善的一家醫院。此外,作為培訓醫護人員的重要基地,中央醫院從建院開始到1943年共開辦4期護士培訓班,培養了105名護士;從建院到1945年,為各個抗日根據地代培了115名進修和實習醫生以及25名藥劑員,為陜甘寧邊區的醫護人員培訓工作做出了較大貢獻。
除以上醫院外,八路軍留守兵團與各軍分區部隊也建設了各自的醫院,軍隊醫院不僅為軍隊的傷病員治病,同時也為人民群眾服務。
除醫院外,邊區政府還建立了保健藥社。1938年7月,在黨和政府的倡導下,延安保健藥社在安塞縣成立。1939年8月制定的《保健藥社章程》中規定保健藥社的宗旨是:“為發展地方衛生醫藥事業,受各衛生機關及制藥廠之委托,推銷中西藥品器材,采集中西藥材原料,尤其提倡采集土產藥材,解決民生困難。”任務是:“改良中藥,中藥科學化,中藥西藥化,以及解決西藥品困難,開展邊區醫藥事業。”①可以看出,藥社致力于解決邊區人民吃藥困難。1940年7月藥社遷至延安市,更名為陜甘寧邊區保健藥社總社,為了滿足廣大地區人民群眾對于藥品的需求,在各縣、區、鎮成立了分社。保健藥社本著“解決民生困難”的宗旨,將藥品價格設定得極為低廉,除了售賣藥品外,也聘請醫生為病人治病。“遇有急癥,隨請隨到,不分晝夜,送醫上門,不收費用。”群眾感動地說:“只有邊區才有這樣為窮人服務的醫生。”②保健藥社的建立,讓群眾買得到藥,買得起藥,在發展邊區衛生事業方面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除了建設醫院與藥社外,中共中央也針對人民群眾進行了醫療知識的宣傳。1940年7月12日《新中華報》刊登的文章《從速開展邊區工作》中寫道:“衛生工作,不只限于醫療工作,平時經常不斷的進行教育工作,也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各級黨與政府和民政團體應在民眾中進行普遍的衛生宣傳教育,各級學校應增添衛生常識一科,以提高民眾的科學知識,破除迷信巫醫求神治病及不講衛生的習慣。”在進行衛生宣傳教育時,③邊區政府運用了多種宣傳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其中主要有:
1.利用紙質刊物和文藝活動進行宣傳
利用紙質刊物是宣傳衛生知識的常用途徑之一。《新中華報》多次刊登宣傳衛生工作的文章,如上文提及的1940年7月12日發表的《從速開展邊區的衛生工作》,強調了開展衛生工作的重要性以及現階段的不足和未來努力的方向。《解放日報》開辟了衛生宣傳專欄,刊登各地的衛生工作報告和衛生工作經驗;請醫藥專家撰寫防病知識和傳染病的防治方法等。延安各大醫院也印制了許多衛生知識宣傳冊分發給群眾。邊區政府衛生處還辦了《邊區衛生報》,廣泛宣傳衛生常識。④
2.舉辦文藝活動和衛生展覽
邊區衛生處還充分利用陜北地區古廟會,派工作人員前往,通過秧歌、戲劇等形式向群眾們宣傳衛生常識。西北局宣傳部、邊區文協、西北文工團、民眾劇團、邊區群眾報社、教育廳、中央出版局等單位聯合開會決定:(1)文工團及民眾劇團下鄉宣傳時,衛生署派醫生助產人員配合工作,攜帶藥品器材隨同出發;(2)下鄉劇團除作衛生宣傳外,并具體幫助地方作衛生建設,如修井、教育飲食小販做紗布罩等;(3)趕廟會宣傳主要對象是婦女,工作中心亦應以婦嬰衛生和飲食衛生為主,宣傳反巫神為輔;(4)宣傳出版機關有關衛生宣傳材料,要和衛生署聯系;(5)報紙上發表治病單方,須經邊區中西醫藥研究會查閱同意,以免誤害人命。⑤此外,邊區內還不定期舉辦衛生展覽。如1941年5月,醫藥界和青聯在延安文化俱樂部內舉辦了衛生展覽會。展出了衛生掛圖、各種疾病預防方法及邊區出產藥品等等。1943年11月,留守兵團直屬隊舉行衛生展覽,展出了六十余種中藥材以及多種自制西藥。1944年7月,延安市舉辦了衛生展覽會,宣傳了醫療成果、婦幼衛生、破除迷信等內容。毛澤東為此次展覽會題詞:“為全體軍民服務”。在徐特立的倡議下,此次衛生展覽巡回各地展出,對提高群眾的衛生知識水平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3.醫療實踐效果宣傳
中共中央進入陜甘寧邊區后,增建醫院、培養醫生,并且各醫院、醫療隊逐年增加為群眾服務的比例,并且為生活困難的群眾免費進行醫治,治愈了許多群眾,特別是新法接生使新生兒的成活率大大提高。醫院的醫療效果使群眾相信醫生而不再相信巫神或者祈求上天的保佑,加上通過反對迷信的宣傳,群眾更加深刻地認識到了巫神的危害性,也更加深刻地明白了醫療才是治愈疾病的最佳途徑。可以說,醫療效果是最好的宣傳方式。
由于氣候問題,疫病成為威脅陜甘寧邊區人民生命健康的一大危害。中共中央進入陜北后,十分重視防疫問題,與陜甘寧邊區政府一起,針對邊區的傳染病進行了調查研究,對邊區流行的傳染病進行了分類,并根據不同類型的傳染病提出不同的防疫要求,制定了合理的防疫辦法。
1.制定防疫條例
陜甘寧邊區防疫委員會在1942年5月13日通過了《預防管理傳染病條例》,將傳染病分類了兩類:鼠疫、霍亂、天花為第一類;傷寒及副傷寒、赤痢、斑疹傷寒、回歸熱、流行性腦脊髓膜炎、白喉、猩紅熱為第二類。①第一類傳染病傳染性及危害性很強,一經確診后,要于24小時之內用電話或電報報告給陜甘寧邊區防疫委員會。防疫委員會確認后,將立即斷絕發病地區的交通、實行病人的隔離并將病人送往醫院,若附近無醫院,必要時將由防疫委員會協同發病地區設立隔離醫院。第二類傳染病由于危害性較弱,所以按周報告給防疫委員會即可。
2.發布防疫要求
陜甘寧邊區在開展防疫活動的過程當中,把宣傳、教育、動員群眾放在首位,堅持“預防為主”。堅持向群眾宣傳防疫的要點,如:修建水井,不喝生水;不食用沒有清洗過的食物,不食用病死的牲畜;勤洗衣物,勤曬衣物;勤洗澡、多通風、勤打掃屋舍,不與牲畜同住一屋;修建廁所,不隨地大小便等等。同時,每年疫病的高發期,邊區政府都會發布防疫要求的公告。例如1944年,延安市政府發布了布告,向群眾們提出了六點防疫要求:一、凡于世面之街道各商號均負有經常灑掃門前街道之責任,公共地區應由附近居民輪流掃除之。二、各零食攤販之食品須一律用紗罩掩護,以防蒼蠅污物侵入,飲食用具應經常保持清潔衛生。三、禁止隨地大小便,污水污物不得隨地傾倒,牲畜一律須加管束。四、禁止出售死病牲畜及腐爛之肉類、菜蔬瓜果及陳污之各種食物。五、院落住室宜經常進行掃除,衣服被物多加洗曬并實行滅蠅捕鼠運動,以防疾病之傳染和發生。六、如有生病者,希即求醫診治,以防傳染他人。以上所列各項,希我全體市民切實遵照執行為要。②
中共中央在陜甘寧邊區的衛生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建立醫院、培養醫生、建立藥鋪,使群眾生病后有處可醫、有藥可醫;向群眾宣傳醫療衛生知識,破除迷信也督促群眾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針對陜甘寧地區的流行疫病,設立防疫機構,制定相關條例,并向群眾發布防疫要求,減少了疫病的蔓延。這些衛生工作,改變了陜甘寧地區醫療衛生條件差的面貌,也為建國后陜甘寧地區醫療衛生建設奠定了基礎。
〔參 考 文 獻〕
〔1〕山西省地方志編纂委員會.陜西省志(第72卷 衛生志)〔M〕.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1996.
〔2〕孫曉忠,高明.延安鄉村建設資料〔M〕.上海:上海大學出版社,2012.
〔3〕王晉林.陜甘寧邊區的衛生防疫工作及成效〔J〕.衛生職業教育,2014,(02):158-159.
〔4〕鄭學富.陜甘寧邊區情系群眾抓防疫〔J〕.文史月刊,2020,(03):62-67.
〔5〕馬江.陜甘寧邊區衛生防疫工作回眸〔J〕.中國檔案,2020,(02):34-35.
〔6〕劉雪松.中國共產黨在不同歷史時期領導頒布的防疫法規〔J〕.黨史文匯,2020,(04):32-38.
〔7〕〔美〕埃德加斯諾.紅星照耀中國〔M〕.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1992:07.
〔責任編輯:張 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