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秀慧 李偲佳 白慶新
關鍵詞:信息素養;單一教育主體;嵌入式;政策引導;突破
中圖分類號:G252.7;G642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 — 2234(2021)03 — 0174 — 03
信息素養,英文名稱Information Literacy。全世界最早使用這一概念的人是美國信息產業協會主席保羅·澤考斯基(Paul Zurkowski)。它旨在說明在全球信息化大背景下,人們應該具備的一種基本能力。我國學者李克東教授認為,信息素養應該包含信息技術操作能力、對信息內容的批判與理解能力,以及對信息的有效運用能力。
電腦與網絡是人類二十世紀最重要的,具有劃時代意義的發明。信息依賴電腦和網絡飛速地生產和傳播,在現代人的生活、學習和工作中充當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具有信息素養,懂得運用信息、處理信息的人才是時代的寵兒,才能獲得很好的發展。因此信息素養成為現代人必不可少知識與技能。
大學生應該具備什么樣的信息素養,對他們的信息素養水平如何評估。美國ACRL的《高等教育信息素養能力標準》提供評估大學生信息素養能力的架構:能夠發現并辨別信息需要、找到并有能力判斷信息的正確與否、重新組織和呈現信息、使用信息。臺灣學者王梅玲認為大學生獲取、批判性評鑒資訊與信息資源;建立自已的知識庫;能合乎倫理與合法使用、取用與應用信息。〔1〕
綜上所述,信息素養是一種個人的綜合能力素養,在信息化社會中,獲取信息、利用信息、開發信息已經普遍成為對現代人的一種基本要求,是信息化社會中人們必須掌握的終身技能。它包括信息意識、信息知識、信息能力和信息道德四個要素。〔2〕
圖書館是信息素養教育的主戰場,我國高校圖書館在上世紀80年代前后已經開始了信息素養教育,我們以高校圖書館為例,分析我國信息素養教育現狀
一般高校信息素養教育肇始于圖書館對新生進行入館教育時的文獻檢索知識培訓。信息素養教育的課程亦由文獻檢索課程演變來。而文獻檢索課程也是在部分有條件的學校開設。文獻檢索教育的大規模普及,是教育部《關于在高等學校開設文獻檢索與利用課的意見通知》文件頒布之后。文件要求,“凡是有條件的學校可作必修課,不具備條件的學校可作選修課或先開設專題講座,然后逐步發展完善”。并且強調指出“由于教學中必須使用各種文獻檢索工具,一般應當以圖書館作為教學基地和協調中心”。于是在短短的時間內,文獻檢索與利用作為一門課程,在全國高校得到快速發展。并且在2002年教育部頒布的《普通高等學校圖書館規程》中首提信息素質,至此教育部把文獻檢索課改稱信息素質教育。三十多年過去了,我國高校的信息素養教育發展的怎樣呢?
上海地區高校信息素養教育課程始于華東理工大學開設的《文獻檢索》課程。此后,上海不同層次高校相繼開設了相關課程。由于各高校所擁有的文獻信息資源、師資力量和授課對象需求的不同,各高校都是按照本校的實際情況和教學計劃開展教學活動。各高校信息素養教育課程的開設情況、課程建設、教學內容及教學模式等方面都不盡相同。〔3〕
據初步調查,在上海40所高校中,有22所為本科生開設了信息檢索相關課程,近半數沒有開設。在開設的學校里也是以選修課為主。除了同濟大學和第二軍醫大學的3個醫學專業是必修課以外,其余均為選修課,就是說僅僅有2所學校的信息檢索是必修課。不區分學科性質統一開設的學校有18所,近90%。這個比例足以說明高校對信息檢索課程的重視程度。另外,從課時安排上還是偏低,尤其是上機實際操作課時少,難以形成能力。
上海地區僅僅有4所學校的信息素養教育課上使用了翻轉課堂、微課、SPOC等創新教學模式。盡管教學模式采用了翻轉課堂、微課、SPOC等新的教學手段,但這僅僅是在由圖書館單一教育主體進行的信息素養教育的課堂上進行的教學改革,并沒有在教學組織形式上,將圖書館員與學科教師進行有效的整合。正如陳泉在其著作《信息素養與信息檢索》中指出的,“作為開展信息素養教育的兩大主體,圖書館和教育界無論是在理論研究還是在具體的教學實踐方面,尚缺乏足夠的溝通與合作,造成了在信息素養教育和研究中力量分散、宣傳效率低下的現狀。”〔5〕
我們認為,如果由圖書館獨立進行信息素養教育,學生對信息素養的認知可能僅僅局限于工具學科的功能。就好像語文老師講解新華字典一般。就造成了只是舉例說明信息素養的作用,學生只能停留在工具層面,體會不到它的真實價值。如果信息素養教育課程與相關學科課程結合起來,讓學生置身于真實情境之中,針對學科學習遇到的問題求助于網絡,這個時候,學生對信息素養的認識就不僅僅是工具層面的問題了,學生就會發現信息素養本身的價值所在。因此,信息素養的培養不能孤立進行,它不是單純的技能的東西,從心理學角度講,它是一種思維方式,信息素養最終要由技能層面躍升到思維層面,只有這樣,學生才能藉此不斷發現新知識,解決新問題,并在此過程中發展批判性思維。那么怎樣實現這種由工具層面向思維層面的躍升呢,筆者認為,應該在相關專業學科學習中學習信息素養,在具體問題情境中學會運用信息素養解決問題。因此信息素養教育不能獨立在學科課程和教學內容之外,尤其是不能脫離問題的情境。否則難以形成遷移能力和融會貫通的能力,這樣將是孤立、無效的信息素養培訓。
據ACRL于2001年發布的高校信息素養標準中對信息素養定義為信息素養是融合在課程內容、結構和體系中的。當圖書館的教學與特定的明確的課程或任務相聯系時,學生能更好地掌握圖書館的資源利用及相關知識,這就需要實施了嵌入式信息素養教育。根據ACRL的界定,嵌入式教學服務是指把圖書館及其資源利用作為課程目標的有機組成部分,其基本要求是既要教授專業學科內容,又要培養成功完成與圖書館有關作業的能力。且對兩方面的學習結果都要進行測試。即強調圖書館教育與學科課程的整合,注重雙目標(專業課教學目標和信息素養培養目標)、雙測評(專業課知識和信息素養能力)〔12〕。
嵌入式信息素養教育是圖書館員作為教學助手嵌入到課堂或者嵌入到網絡教學平臺, 將信息素養教育包括信息檢索技能 、信息意識和信息道德融入專業課程教學體系, 通過與專業教師的協作不僅使學生掌握專業課程的基本知識 ,而且提高學生的信息素養水平〔7〕
筆者選取雙一流學校和普通高校;地區按北京、
江浙滬、中西部和東北地區選取。通過訪問高校官網,查詢圖書館的學科服務或教學培訓,了解其嵌入式教學科研開展情況。北京和江浙滬地區開展的比較好,處于全國的前列,其次是中西部和東北地區。但是同樣是北京或江浙滬地區,發展也不平衡,所以就整體來看,嵌入式教學在我國的發展并不樂觀,亟待加強。
嵌入式教學的優勢前已述及,那么經過長時間發展,普及程度非常低,究其原因,我認為首先是開展有難度,專業課課時緊,進行嵌入式教學勢必會擠占專業課時,另外與圖書館溝通協調也會耗費不少精力和時間。其次是習慣勢力作祟,認為信息素養教育是圖書館的事,繼續按常規進行就可以了,這也是責任心的問題。最后是政策引導不力,在惰性強和責任心缺失的情況下,必須靠行政手段推動。另外能不能跳出怪圈另辟蹊徑呢。可不可以把信息素養教育交給專業教師,構筑一個全員信息素養教育的新環境,我認為完全可以,信息技術發展到現在,高校教師的信息素養水平完全可以勝任,如有欠缺,那么就去求助圖書館學科館員。這樣就改變了圖書館唱獨角戲的局面,形成全員信息素養教育的環境。
目前承擔信息素養教育的主體以圖書館館員為主,但這事實上遠遠不夠,因為剝離了信息素養能力提升與知識的緊密關系。需要在實踐中突破,建立起全民信息素養教育新渠道,并使之深深植根于民眾社會生活中,融于科學發現模式、技術提高模式、經濟發展模式、社會交流模式中,讓信息素養與人文素養、科學素養一起,成為現代人必須具備的核心素養。
據調查,圖書館進行信息素養教育是以講座或者圖書館信息素養課程教學、網絡平臺建設和參考咨詢等教學媒介完成的;而聽課學生是自愿參加,也沒有教學評價,效果差強人意。如果把信息素養教育僅僅視為圖書館的使命,教學組織形式單一,主導的載體基本是圖書館,而非全體課程教師,則圖書館信息素養課程這種載體形式和內容單一化,抽象化,就課程而講課程,接受上是割裂的,學生難以實現信息素養內容和專業學習的有機統一,不能轉化為能力;難以在泛在信息中提取、甄別、批判性吸收和綜合利用。因此,這種主體形式受眾面小,難以實現全面信息素養能力提升。應該廣泛地由館員與相關學科專業教師統一協調信息素養教育內容,擴而廣之,任何教育教學部門都成為主體,都堅持融入、滲透進信息素養教育,就可以實現載體的多元化、主體的全民化,即全民主體化。
目前信息素養教育形式單一,教育內容單一,單純就信息素養教育而進行,沒有與廣泛的需求相聯系,沒有與社會生活相對接,因此受眾對信息素養教育不主動,不積極。即使接受培訓也是被灌輸,被動接受。應該用正確的引導和系統的教育,用活生生實例讓民眾感受到,在信息時代,一旦信息素養能力提高,擁有信息意識,對信息有辨析、批判、提取、利用的能力,便會形成批判性思維,同時對于不良信息也會產生自身免疫力。利用培訓、網絡平臺、外延拓展方面,在信息素養教育中實現全民主動化有積極意義。
正是由于信息素養教育組織形式單一,主題內容單一。比如高校僅僅局限在圖書館等開設信息素養教育課程或者講座,內容也局限在信息素養這個主題。同時,目標群體單一化,教育的主要對象僅僅局限在接受知識的大學生。我們要看到企事業單位、社會各階層,尤其是高校教師他們也都是信息素養教育培訓的對象,甚至居家主婦也需要藝術、烹飪等方面的信息。無論家庭生活還是社會生活,如果他們擁有較高信息素養,就會提高全社會信息素養水平,將形成巨大的生產力,極大提高國家的競爭力。對高校教師進行信息素養培訓,使其在各個專業教學中融入各個專業方面信息素養具體操作方法,對受教的學生信息素養能力提升,將具有實際意義。而我們目前沒有把信息意識提高和信息素養提升放到全社會范圍,沒有全民化,沒有突破學科化,專業化,導致信息素養教育思考維度受限,教育內容難以與民眾的社會生活接軌,內容輻射不到全民豐富多彩的生活需求,無法實現教育內容多元化、生活化,因而教育內容難以多角度、全方位涵蓋。當把信息素養教育范圍擴大到全民,則教育內容自然就具有了多樣性特征。民眾信息素養、信息能力提升了,全社會信息攝取、利用、判斷等就更加具備積極意義,民眾生活幸福指數提高,生活品質提升,社會環境更和諧,這也是促進現代化建設的一個重要方面。
首先,進行信息素養教育人才培養。除了高校教師,還要對各級文化宣傳部門人員培訓。培養人才原則應該全方位、立體化,全覆蓋。其次,避免培訓組織和形式單一化,培訓內容過于專業化,而應以全民為主體,社會全覆蓋,深化信息素養教育體系,擴大教育內容,內容可以從專業擴展到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育兒、早教、藝術、裝修、美容、烹飪等等。
信息素養作為信息社會人們必備的一種知識與技能,自20世紀70年代被提出之后,歷經近半個世紀的發展,其內涵已經被人們普遍接受,并不斷充實與發展。在信息素養教育初期,主要由圖書館來承擔,由學科館員就圖書館資源信息檢索開始,作為圖書館本身的業務來完成。隨著研究的深入,信息素養教育嵌入專業學科教學,逐漸被接受和運用。但在實際教學過程中也面臨著課時緊,專業學科教學任務重,嵌入式教學在教學組織上面臨一些困難等客觀原因。但最終是可以解決的,只要能提高認識,創新發展,著眼于時代對人才的呼喚,和國家的前途命運,每一個教育工作者都應該責無旁貸地擔負起這一神圣的使命。同時,還要不斷突破局限,走出誤區,探尋新的信息素養教育新模式,快速走向信息素養教育全民化,提高大眾信息素養能力,正確理解信息,加強信息辨別,剔除糟粕,去偽存真,培養獨立思考能力和批判思維,促進創新能力提升。
〔參 考 文 獻〕
〔1〕王梅玲.大學生如何培養信息素養能力以提升競爭實力〔J〕.圖書情報知識,2010,(05):32-41.
〔2〕〔5〕陳泉.信息素養與信息檢索〔M〕.清華大學出版社,2017,(06):22,29.
〔3〕〔4〕鄔寧芬,何青芳.上海地區高校“信息素養教育”課程的現狀、問題和對策〔J〕.圖書館雜志,2018,(02):39-46.
〔6〕熊惠霖.國外高校圖書館嵌入式教學服務的實踐與啟示〔J〕.圖書情報工作,2015,(09):67-72.
〔7〕謝守美,趙文軍.嵌入式信息素養教育——信息素養教育的新途徑〔J〕.情報資料工作,2012,(01):108-111.
〔責任編輯:侯慶海〕